(中共九江市委黨校,江西 九江 332000)
基于SWOT分析的九江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之路
程璇,郭宇
(中共九江市委黨校,江西 九江 332000)
九江作為江西龍頭昂起和昌九一體率先發展的板塊,其152公里長江黃金岸線是最具競爭力的天然優勢,新常態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情況。基于SWOT分析原理,綜述九江工業經濟轉型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并提出具體策略。
SWOT;工業經濟;制度創新
1、優勢(strengths)
(1)工業基礎深厚。1912年孫中山先生考察九江工業后有兩段寫到九江的,其中一段說:九江必將成為江西富省之唯一商埠;另一段在其《建國方略》中預言:“九江(鄱陽港)必將成為世界商業制造業之大中心。”雖然長期受戰爭影響,但到1949年,九江工業企業仍有56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資產總值225萬元,工業總產值1600多萬元。新中國成立后,九江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至1987年前九江工業超過南昌居全省第一,2001年前工業還排在前面,財政收入超過贛州1000萬之后開始落后,在計劃經濟時代,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由于戰備需要,將大批三線軍工機械、電子、船舶等企業布局在九江,八十年代國家和江西省又大規模投資九江建設大工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包括九江煉油廠、九江二電廠、武山銅礦、九江化纖、江西毛紡、石化52萬噸尿素、30萬噸合成氨化肥、星火10萬噸有機硅、九江化工廠2萬噸環氧丙烷等等,形成了六大工業門類和生產基地。當時,不少單項產品的產能規模在全國乃至亞洲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因為體制和經營等多方面原因,一大批有規模的企業,沒有做大做強,產品沒有及時升級換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無情淘汰。
(2)發展優勢疊加。一是區位優勢。九江是江西的“北大門”,與鄂、湘、皖三省交界。百里鄱湖、千里京九、萬里長江在此交匯,是長江黃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中國第一批沿江開放城市之一,江西唯一通江達海的城市,通過九江港可直通臺灣海峽。境內已建成五條鐵路、六條高速、兩條國道、一個機場。二是生態優勢。九江人均淡水資源是全國的四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森林覆蓋率55.2%,境內長江、修河監測斷面水質達III類水標準,PM2.5實現24小時在線監測,空氣環境優良天數年均保持在310天以上,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27個、生態村1個,省級生態縣1個、生態鄉鎮61個、生態村53個。三是能源優勢。九江電力規劃裝機近2000萬千瓦,水力資源豐富,可利用水力資源約1250兆瓦,約占江西省5780兆瓦可利用水力資源的21.62%,已建成裝機804.05兆瓦;風力資源較好,占全省70%以上,全市規劃裝機1500兆瓦;火電電源建設點較多,永修青山、瑞昌老鼠尾等已列入全省火電規劃電源建設點;核電廠址內陸最優,彭澤帽子山廠址是我國內陸地區核電建設條件最好的“原生態”廠址,發展核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彭澤核電廠規劃裝機8000兆瓦。
2、劣勢(weakness)
根據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發展理論和庫茲涅茲的經濟周期理論,九江仍然處于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邁進的轉型階段,到中后期至少還有十到二十年的路要走。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
(1)傳統產業比重偏高。九江傳統工業占比超過2/3,成為工業經濟的支柱。比如,紡織服裝產業全市遍地開花,規上企業370多家,而在三個省級產業基地內只有100多家,不到其1/3,而且沒有紡紗、織布、印染、服裝等上下游配套,沒有形成產業集聚。
(2)縣區同質化競爭嚴重。目前九江的工業園區缺少統一規劃,各縣區各自為政,在引進和發展工業企業的時候,撿到籃子都是菜,園區之間惡性競爭,既浪費了資源,更無法形成合力。
3、機遇(opportunity)
江西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九江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支撐。首先,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規劃中,南昌位列其中,而“做強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體、龍頭昂起”正是江西省的重大戰略部署,在昌九一體化的背景下,九江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中作用不可替代。其次,九江位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三個重要城市——武漢、長沙、南昌之間,這三個城市形成的三角區,九江正好處于三角區的樞紐地帶,可以說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連接點、橋頭堡。同時,九江提出“新工業十年行動”,長江岸線加上昌九沿線,對培育新興工業,壯大新型產業都是不可多得的機遇。
4、威脅(threats)
(1)產業分工、人才流動、技術轉移的范圍超越國界,從市場全球化、生產全球化、研發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到利益全球化,全球化的進程越來越深刻。任何區域都不可能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獨立發展。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進程中,像鋼鐵、水泥等全國全面積虧損,九江鋼鐵、水泥等產業面臨產能相對過剩新局面,尤其是和沿江其他區域面臨同質化競爭的威脅。
(2)沿江優勢面臨新局面。江西152公里長江黃金岸線全部在九江,這是九江發展工業的獨特優勢,但現在對沿江區域的環保監管更加嚴格。中國承諾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2017年全面實行碳排放交易制度,江西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已經于2016年8月掛牌,九江引以為優勢的長江經濟帶已經明確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
(3)創新能力有待提升。九江工業研發投入是7.2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僅為0.15%,南昌為59.4億元,占比1.17%;科技創新型企業僅有94家,南昌有300多家;國家級孵化器僅僅1家,南昌有6家;九江國家級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還是空白;全省有7個國家級高新區,九江一個也沒有。這種區域競爭壓力態勢下,九江工業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三十多年,九江在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但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生產力不斷發展,生產關系不斷變革,注定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個永恒過程。這就要求企業及政府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針對新形勢、新任務以及本區域特點,尋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科學路徑。
1、堅持創新自信,以雙創引領轉型升級。
創新首先來自于意志,要突出企業家精神,這里說的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狀態。這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前提保證。在微笑曲線的理論論證里,做品牌做設計附加值高,處于價值鏈的高端,這方面九江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共青的鴨鴨。工業設計是典型的現代高端服務業,處于產業鏈上游,對于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據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測算,企業工業設計每投入1美元,銷售收入將增加1500美元。大力促進九江工業設計產業發展,將是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捷徑。如今,九江“雙創”氛圍濃厚,從上到下形成了一種共識,把加快“雙創”發展作為推動產業“跳檔升級”、融入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通過抓示范、強引導、促提升,為全市經濟發展提質增效、量質齊升增添了新動力,為做大九江、推動“雙核”發展積蓄了新動能。通過不懈努力,九江的“雙創”成為欠發達地區推進“雙創”的盆景式、微縮版和觀摩臺。
2、堅持科技創新,破解轉型升級的技術瓶頸。
科技創新是新興產業發展的源動力,也是區域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標志。一是堅持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提升并重。傳統產業轉型是企業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這種變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科技創新能力是決定性因素。九江可以到沿江產業轉型較為成功的江蘇泰州、揚州、鎮江等先進市學習考察,深化對產業轉型、發展新興產業的認識,進一步形成共識。同時,加大對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的考核力度,可以將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作為一個單項獎對各縣(市、區)進行考核。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提升其協同創新功能和服務能力,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解決九江工業產業分散、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核心競爭力不強的關鍵。建議通過攻關,由市政府根據九江優勢產業和擬發展的新興產業,聘請一批兩院院士為經濟顧問,并授予廬山榮譽市民,每年免費提供廬山療養,通過院士指導,全面加強九江市優勢產業的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發中心以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通過3-5年的努力,實現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在數量上及功能上有明顯的提升,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三是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孵化器。建議每個縣在各園區建立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園,設立一個政府孵化器扶持基金,并利用本地在外人才資源引進一家孵化器企業,同時引進一家專業性的創業指導師和成熟的創投基金,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孵化器全部達到省級水平。同時,增加投入,加大獎補。既要下大力氣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又要積極轉移和穩妥淘汰落后產能,突出重點發展高端產業。多措并舉激發市場活力,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設開明開放的活力九江。
3、堅持制度創新,掃除轉型升級的體制障礙。
以創新帶動工業轉型升級,需要優化內外、軟硬環境來保障。因此,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加快九江工業轉型升級步伐、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加快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轉向創新服務轉變。政府既要有所作為,又要避免盲目作為。政府先要做好規劃,謀劃好“一心兩翼三板塊”,政府做好規劃后,要遵循市場規律,不要過度干預市場,讓創新形成內生動力,這樣才能良性發展。二是著力構建新工業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在做好大規劃的同時,政府要主導產業導向,著眼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傳統產業支撐、現代服務業為紐帶、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產業體系。重點是加快工業經濟量質齊升。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筑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優勢。加快工業轉型升級,需要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根本。只有這樣,才能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中,走出一條符合時代要求、階段特征和九江市情的全面崛起之路。
[1]余泳澤、劉冉: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中的問題、機制與路徑[J].產業經濟評論(山東),2015(6):79-97.
[2]張秀生、王鵬:經濟發展新常態與產業結構優化[J].經濟問題,2015(4):46-49.
[3]2016年9月24日中共共產黨九江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報告.
(責任編輯:宋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