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建
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建議
劉東建
在經過上一輪扶貧攻堅戰之后,當前我國金融精準扶貧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金融精準扶貧開發起步較晚、起點不高,服務方式單一等問題導致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不足,難以較好解決現有的貧困難題。實施金融精準扶貧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是我國農村實施精準扶貧開發的重要舉措之一。金融作為扶貧開發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改進金融服務方式,精準施策、精準滴灌、精準發力,向貧困人口提供廣覆蓋、低成本、可持續的金融服務,助推打贏脫貧攻堅戰。
精準扶貧的主要抓手在于參與扶貧的金融機構具有精準的工作措施,要以建檔、評級、授信工作為契機,大力開展貧困普查,對貧困村實施分類管理,完善建檔立卡信息、加強扶貧對象審核,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融合的貧困戶識別幫扶機制,確保貸款對象精準。要與地方政府部門緊密聯系,采取有效措施出臺政策、創新產品、改善服務,切實提高金融扶貧的精準性。
一是看金融精準扶貧對象客觀經濟狀況,包括計算貧困戶的人口組成、勞動力狀況、全年主要收入方式及收入構成、全年支出及構成、土地數量、貧瘠狀況、糧食及其他經濟作物種植情況、房屋狀況和面積等;同時還要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信息對接,比對貧困戶實際情況;最后通過群眾評議、公示等方式加以監督,對不符合條件的對象進行清理出局。
二是看扶貧對象綜合能力,充分考慮貧困戶家中有無勞動力、狀況如何,學生、病人等內在因素,以及所處自然環境、社會氛圍等外部因素。對缺乏勞動能力又無文化、家中長期有病人的家庭,主要還要依靠社會力量及保障體系而不是依靠金融扶貧解決。
三是在全面認真清查核實基礎上,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進行動態化更新、常態化管理,保證扶貧對象數據真實完整準確。同時建立扶貧貸款“誠信指數”標準、民主評價貧困戶信用,動態調整信用等級與授信額度并適時在村、社公布。
農村金融機構要適應農村扶貧開發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金融需求,加大金融產品、服務、工作機制等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為有效解決貧困人員擔保難題,要在現有政策法規的框架下,積極創新擔保方式,探索將林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居民房屋產權等非傳統抵押物納入擔保范圍的途徑,搭建銀政、銀協、銀保、銀擔、銀企等合作平臺。適應綠色發展的要求,圍繞農村生態資源做文章,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滿足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規模化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加強專項產品開發,強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大服務方式創新力度,本著精簡效能的原則,積極采用現代化科技降低扶貧業務成本,加快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及其他便利性金融業務。
從政府層面來看,應建立健全金融系統與扶貧開發相關部門的合作機制,加強各方在信息共享、政策制定、創新發展等方面的協調聯動,為金融機構選擇扶貧項目和對象、管理信貸風險提供便利條件。綜合運用稅收優惠、財政貼息、財政補助等多種手段,加大對普惠金融服務的政策扶持,引導更多資金投向扶貧領域,促進涉農資金最大化集聚和利用。降低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經營成本,調動金融機構實施金融精準扶貧的積極性。探索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和擔保基金,完善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健全差別化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對于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有較大貢獻的農村金融機構,應適當給予獎勵。從金融監管層面上來看,建議完善責任共擔機制,適當提高“三農”和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加強政策性擔保體系建設。
群眾的滿意不滿意是檢驗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最終標準,確定扶貧對象的退出應由涉及貧困群眾、政府相關部門、發放扶貧貸款的銀行、農村基層組織及村民代表四方主體確定。貧困對象退出機制是當前扶貧工作的盲點、弱點和難點,扶貧工作才剛剛開始,但應做到未雨綢繆,制定操作性強、當地社會普遍認可的“標準”。“驗收”人員的組成要有代表性、公正性、流程透明性,對扶貧對象脫貧銷號必須實行“四方認可”,經貧困戶戶主和驗收工作隊員及幫扶責任人面對面、逐戶對賬,共同簽字,在當地公示,經群眾認可后確定退出。但工作并非就此結束,還要持續關注脫貧人員的生產、生活,扶上馬得再送一程,持續鞏固扶貧效果,防止因為其他因素而發生二次貧困。
四川隆昌農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