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江
(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哈爾濱150028)
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物流發展對策研究
趙春江
(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哈爾濱150028)
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農產品物流業的變革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國農產品物流起步晚、基礎設施薄弱、專業化水平低,需要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推進物流產業信息化、標準化建設、促進物流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措施來實現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物流產業的轉型發展。
互聯網;農產品;物流
(一)農產品物流總量大、類別多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種類多,分布遼闊,農產品的品種涉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產品等植物性農產品,還有水產品、畜、禽等動物性農產品,由于我國耕地面積大,各種自然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的產量非常大,一些農產品的產量在世界產量中占有非常大的的比重,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還不能說是農業強國,農業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后,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仍然是以家庭生產為主的分散經營形式,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還在轉型實踐過程中。多類別的產品種類、巨大的農產品產量以及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組織形式造成農產品物流涉及主體多、規模小、經營分散的情況,我國農產品的流通形式主要是:“農產品生產者—農產品收購者—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批發市場—零售商(連鎖超市)”,農產品流通涉及環節多,產地距離銷售市場遠,容易出現銜接、易損問題。
(二)農產品物流專業性強
農產品種類繁多,一些性狀特殊的農產品,對于物流環節的要求較高,例如,肉類農產品需要專門的冷藏運輸工具,并且需要物流企業對裝卸、倉儲有較強的專業性,避免因為物流原因造成損耗。還有禽類等鮮活類農產品,需要物流企業熟悉裝卸、運輸環節的流程和注意事項,避免因為高溫、擁擠、空氣流通性等問題造成禽類的死亡。鮮活的淡水和海洋水產品需要在運輸工具上加裝專業的給養和恒溫裝置,以及特殊的裝備進行鮮活水產品的存儲。鮮活農產品的物流對運輸、裝卸、倉儲、包裝、配送的專業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特別是對物流的時效性有較高的要求,由于終端市場競爭激烈,物流成本對于農產品的終端銷售價格影響巨大,所以,專業性、高效的物流對于農產品流通意義重大。
(三)農產品物流季節性、周期性特點明顯
植物性農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會受到溫度、光照、降水的影響,種植區域的季節性變化與農產品的產出有著極大相關性,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季節性影響逐漸增大。夏季、秋季北方農產品正是收獲季節,農產品的物流主要是在產區周邊區域內進行,而到了冬季、春季,北方農產品進入生產淡季,南部地區農產品仍可以正常生產,這一時期農產品物流會有一個從南部到北部明顯的遞增過程。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價格有著密切的關聯,由于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是千家萬戶的分散式經營,分散的生產者對市場供需總量很難做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當產品價格上升,農戶就會增加投入擴大生產,反之,則減少投入。這樣,由于價格波動傳導到生產環節,就出現了農產品市場暢銷、滯銷的循環,體現在供給環節就出現了供不應求、供過于求的情況,由于農產品市場的周期性波動,農產品物流也就出現了周期性的特點。
(四)農產品物流具有容易損壞的特點
植物性農產品中的生鮮果蔬以及動物性農產品中的鮮活魚類、海產品、禽類等由于自身在種植、養殖的過程中具有易損壞、死亡、變質的特點,這就要求物流企業在從事生鮮果蔬的運輸過程中,要盡可能減少搬運、裝卸的頻次,減少中轉,盡可能短途運輸。而鮮活魚類、海產品、鮮活禽類等動物性農產品由于自身市場價值高、市場的銷售周期性明顯,在物流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死亡、變質的情況將會給物流企業造成巨大損失,要求物流企業具備專業運輸裝備,熟悉運輸要求,加強運輸過程中的保溫、保濕、通風、相應的裝卸管理等措施,盡可能減少損耗,降低成本,保證農產品順利的從生產區到達銷售市場。
(一)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物流行業發展的機會
1.有利于農產品倉儲和物流管理的效率提升。農產品生產環節結束之后,將會進入倉儲和流通環節,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優化倉儲空間、物流路徑。信息化的管理,將會大大提高農產品倉儲和物流管理的效率,使倉儲作業和物流作業各個工序能夠實現有序銜接,優化堆放地點、搬運路線、減少空載情況,降低農產品的倉儲和物流成本。
2.有利于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產品質量追溯。倉儲和物流環節的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是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的重要內容,農產品進入倉儲環節時,對農產品進行標準規范包裝,粘貼二維碼,然后生成電子信息數據,農產品在堆場的擺放位置、日期、保質期等都可以通過數據中心平臺查詢,當物流企業將農產品輸送到終端銷售部門進行銷售時,如果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可以通過二維碼對產品的生產環節以及流通的各個環節進行追溯,有利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3.有利于生鮮農產品采購和配送能力的提升。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的利用,將大大改變傳統農產品特別是生鮮產品的采購模式,通過精準估算采購數量、保鮮期,有利于農產品銷售的及時性、針對性,區域市場的統籌管理對于精準配送、科學布局以及各個環節的有效銜接具有重要作用。物流產業與信息產業的有效融合,使傳統物流運輸配送模式的效率大大提升,通過優化配送路徑、保障配送溫度、濕度的實時監控,使生鮮產品的保質期大大延長,改變了生鮮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促進了市場的需求和生鮮產地供給的有效平衡。
4.有利于提升農產品交易信息質量,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農產品的生產屬于自然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強,農產品的生產者主要根據當年的市場價格來預估下一年的市場需求情況,并據此調整生產計劃。這就容易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情況,經常出現市場供給偏少,或者市場供過于求的的局面,物流行業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提升改造后,將會大大改善農產品交易信息質量,通過對物流配送、倉儲信息的收集、整理、挖掘、分析之后,將會大大提升對農產品市場需求的有效預測,并且根據農產品采購地的物流配送數據,科學的預估農產品生產規模及相關信息,可以據此對農產品生產者的次年生產進行相關指導,極大的改善農產品供給規模和供給結構。
(二)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物流行業面臨的挑戰
1.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薄弱。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推進和執行,農村基礎設施的相關條件在逐步得到改善,但是相對于現代化的物流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還需要對農村的公路建設、產銷地的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倉儲中心的建設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相關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以適應互聯網背景條件下農產品物流產業的需要。
2.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起步晚。由于傳統、封閉、落后的生產方式,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低,造成農民對互聯網技術接受較慢,對于互聯網的功能特別是對農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的好處經過很長時間才會認識和了解,并且由于農民居住分散,人均投入成本大,所以,農村物流信息化建設發展較晚,對農民的互聯網知識、技能的相關培訓也很少,這些情況對農產品物流的現代化、信息化構成了極大的阻礙。
3.農產品供求信息數據平臺欠缺。農產品物流涉及到多個環節和流程,農產品物流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是數據信息的獲取和整理、分析、加工,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匯總、挖掘整理,有利于精準推算農產品的物流數量、規模,當前,獨立性、區域化、專業化的農產品供求數據平臺各地區都有建設,但是,這些數據平臺彼此孤立,無法形成數據共享,個體的、碎片化的數據信息使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設工作無法順利正常開展。
4.農產品物流裝備專業化水平較低。農產品運輸需要專業化、標準化的裝備,由于我國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晚、投入低、產業化程度低,倉儲裝備所需要的托盤、貨架、專用叉車、通風恒溫裝備,以及冷鏈物流運輸所需要的冷藏車、冷柜、集裝箱、保溫箱等設施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公路貨運集散地、港口、機場、火車站等也需要有與農產品物流相配套的一些硬件設施,這些專業化、標準化的物流裝備對于高速流轉、路徑優化、無縫銜接的現代化物流是必須具備的硬件前提條件。
(一)加大對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相關基礎設施的投入
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相關建設力度,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傳統物流基礎設施進行相關改造,打造智慧港口、碼頭、車站、倉儲中心,建設數據、智慧公路運輸網絡,提高村村通的公路建設標準,改善到農產品產地的交通運輸環境和條件,加強城市交通運輸管理及大城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為農產品末端配送創造便利條件。
(二)推進農產品物流相關環節信息化、標準化建設
農產品產供銷環節的有效銜接是物流現代化、信息化的重要環節和體現,西方發達國家的零售終端都有自動訂貨系統,并與生產企業、流通企業有效連接,應當加強農產品生產環節的信息化、標準化,特別是生產加工、包裝的標準化,農產品營銷的現代化、網絡化、信息化對于促進農產品物流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加強對農民、生產企業、物流企業、零售企業相關人員的培訓,鼓勵農產品產供銷環節使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創新原有的生產、加工流程,推進各個環節的網上交易。
(三)鼓勵現代物流企業進行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
農產品物流效率的提高需要規模化,鼓勵農戶參加農村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業生產者有效的組織起來,通過合作社進行農產品物流的各種協調工作,有力于降低物流成本。各級政府組織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加強農產品物流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加大對農產品物流技術創新資金的投入,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物流效率。鼓勵農產品物流企業進行各種形式的管理創新,改革企業內部股權結構、組織結構,吸引多渠道資本對農產品物流企業的投入,這些舉措將對建設現代化的物流體系,實現農產品物流的規模化、規范化起到重要作用。
[1] 劉運昌,王紹仁,萬校基.跨境電子商務環境下海外倉發展新思路——第四方物流參與[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80-87.
[2]李冠藝.互聯網思維下電商物流創新與傳統物流轉型[J].商業研究,2016(4):187-192.
[3]丁 莉.“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趨勢及完善途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6(20):159-160.
[責任編輯:方 曉]
F324
A
1005-913X(2017)07-0001-02
2017-05-19
黑龍江省軟科學攻關項目(GC13D505)
趙春江(1972-),男,哈爾濱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政策相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