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婷婷,王 黎
(黑龍江工程學院,哈爾濱150050)
環境貿易壁壘下木材節約與代用探析
郗婷婷,王 黎
(黑龍江工程學院,哈爾濱150050)
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的背景下,人們的環境消費心理逐步增強,越來越認同綠色保護措施。環境貿易壁壘正是迎合了公眾渴望綠色產品的共同心愿,發揮林業在綠色經濟發展中作用,應在采伐環節、加工環節、保護環節、回收利用環節、需求環節采取具體措施以實現林業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的最優。
環境貿易壁壘;綠色經濟;木材節約;木材代用
環境貿易壁壘也稱綠色貿易壁壘,是指一些國家或國際組織依托技術手段,通過制定環境標準和法規,為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人類與動植物的健康或生命,對這些國際貿易活動加以管制,從而對自由貿易形成障礙的一種非關稅貿易措施。環境貿易壁壘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引導型的綠色壁壘,它以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目標,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環保標準對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產品設置關卡,限制其進口;另一類是非政府引導型的綠色壁壘,即是一些國家環境保護意識較強的生產商或消費者,對其他國家不符合其環境標準的產品和服務的歧視。目前,綠色壁壘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涉及法律、法規、標準、程序等各個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體系。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的背景下,人們開始關心生活質量,關注生態環境,環境消費心理逐步增強,越來越認同綠色保護措施。而環境貿易壁壘正是迎合了公眾渴望綠色產品的共同心愿,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發揮林業在綠色經濟發展中作用,應在采伐環節、加工環節、保護環節、回收利用環節、需求環節采取具體措施進行木材節約與代用的實踐探索,以實現林業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的最優。
(一)木材節約與代用不能相等同
在環境貿易壁壘下,環境保護使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木材節約代用”作為一個整體名詞被廣泛使用,然而木材節約與木材代用并不是同一概念。木材節約強調的是通過提高技術、加強管理,最大程度避免木材的損失和浪費;而木材代用強調的是用非木質材料及其制品合理替代木材及其制品,減少木材使用量。可以說木材節約是“節流”的問題,而木材代用則是“開源”的問題。“開源”與“節流”理應并重,但不能等同。
不能籠統地認為“木材節約”就是要減少木材使用量,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就能實現木材節約,而要視情況而定。例如月餅盒由木制包裝改為散裝是一種木材節約行為。而如果改用塑料包裝代替木制包裝則屬于木材代用。這種代用是否合理關鍵要看用什么材料來代替木材。如果改用農作物秸稈制品包裝代替木材是值得肯定和大力提倡的,這種合理的代用包含在廣義的木材節約概念之中。但是,如果以不可再生的、污染和能耗較高的材料來代替木材,例如在建筑業中廣泛的以鋼代木、以塑代木,則是不可取的。因此,節約與代用并非同一概念,合理代用是有條件的,木材節約并不意味著要通過木材代用來實現。
(二)木材節約與木材需求
木材是一種環保型、人性化的可再生材料。提倡木材節約不等于限制木材需求。解決木材供需缺口的途徑無非有兩條:一是增加供給量,二是限制需求量。增加供給量可以通過增加木材產量和木材進口量來實現。而在目前情況下,由于我國森林資源總量與質量限制,近期內大幅度增加木材產量受到嚴重制約,木材進口也受世界木材資源、環境要求以及我國外匯支付能力等因素的制約。
有觀點認為,綠色經濟發展即應介紹木材的使用,要限制木材需求,即政策性減少木材使用。不應將木材節約代用與限制木材需求相等同。對需求量的限制要區分不同的情況:如果木材的需求是不合理的,例如一次性筷子的生產。如果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不合理的需求減少以至取消,從而減少消耗,這是一種節約,也是可取的;如果木材的需求是合理的,例如建筑業對木質房屋的需求。由于“建筑房屋”的需求是不可取消的,強制性地限制木材的需求,只能將這種需求從木材轉移至其他材料,即木材代用。因此在建筑業中廣泛地用鋼筋、混凝土代替木材,用塑鋼窗代替原來的木窗,即以鋼代木、以塑代木。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這種以鋼鐵、塑料等不可再生資源來代替木材顯然是不明智的。
因此,提倡木材節約并不意味著盲目地限制木材需求,而要具體分析木材需求的合理性,考慮能否用可再生材料來合理替代木材,否則對木材需求的限制就是不合理的。
(三)木材供求矛盾與不合理代用
木材供求矛盾不能成為木材不合理代用的理由。隨著經濟的發展,木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從2000年到2004年我國木材供需情況看,全國國內年均木材供給1.2億立方米,需求卻達到2.4億立方米,缺口約為1.2億立方米。這種木材供需缺口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研究表明,未來20年中國鋼鐵缺口總量30億噸,石油需求缺口將超過60億噸,天然氣超過2萬億噸,精煉鋁1億噸,銅超過5000萬噸。據預測,到2070年,全球將出現金屬資源的枯竭,到2100年,將會出現石油、天然氣等石化資源的枯竭。如果在目前的木材供求矛盾下以鋼代木、以塑代木是合理的,未來拿什么來代鋼、代塑呢?
因此,從長期來看,解決木材供需矛盾還是要立足林業內部,發揮需求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以木材的需求拉動并促進林業的發展。在適當的政策措施下,不斷擴大的木材需求會產生內部催化劑的作用,加快森林資源培育業、促進木材工業技術升級及內部管理優化,對林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四)充分重視木材的不可代用性
由于木材供需的巨大缺口以及其他許多因素影響,在謹慎提倡合理的木材代用的同時,要充分重視木材的不可代用性,發揮木材的獨特優勢。木材是四大材料中唯一的可再生資源,只要保證采伐量不大于生長量,就能保證木材資源的永續利用;木材具有環保功能,在開發與利用過程中對環境的負效應及能源消耗最低,約為其替代品的1/10或更少;木材及木制品是森林生態及森林碳循環中的主要部分。而在我國,我國人均木材消耗量只有0.22立方米,世界平均值為0.65立方米,發達國家則平均約為1.16立方米,發展中國家尚平均有0.47立方米,其中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強對木材這樣一種具有獨特優勢材料的開發和利用,不宜政策性地排除木材的合理使用。
(五)木材節約與代用的時效性
木材節約與代用的實效性不同。木材節約的直接目的是緩解木材需求,但最終目的是要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加強管理,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廢舊木材回收利用率,最大限度減少木材損失和浪費是無論在短期、中期還是在長期內都應該大力推進的。因此木材節約是一項長久之計。而木材代用更多的是為縮小木材供需缺口的一時之需。隨著林業技術的提高、后備森林資源的培育、森林資源會逐漸變得相對豐裕。從長遠趨勢看,要充分發揮木材資源自身的主體作用及獨特優勢,木材代用應逐漸淡出。
(一)木材采伐環節
目前我國年商品木材產量約為5000萬立方米。按照森林蓄積平均產量(原木)率60%計算,實際消耗森林資源為8000萬立方米,即約有3000萬立方米的枝椏材。據調查,目前枝椏材回收利用率只有10%左右。按照回收利用率提高10%計算,每年至少可多節約木材300萬立方米。此外,除了注重森林開采環節枝椏材的回收利用,還要注意研究解決城市及園林每年修整枝椏材的回收利用。
(二)木材加工利用環節
我國絕大多數木材加工企業規模小,技術和裝備落后,木材利用率低。木材加工剩余物未能得到綜合利用。目前我國的木材綜合利用率只有60%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有的國家達90%。按照目前工業與建筑用材消耗量17127萬立方米計算,木材綜合利用率提高一個百分點,每年可節約木材170多萬立方米。因此,如果木材綜合利用率能有所提高,則相當于增產大量木材或在滿足同樣需求的情況下大幅度減少了采伐量,即實現了木材節約。
(三)木材保護環節
由于木材保護技術落后以及其他一些相關政策以及制度落后,造成巨大的木材浪費。木材保護主要是指通過干燥和防腐技術,提高木材的使用性能、延長使用壽命。如未經處理的馬尾松枕木只能使用3-5年,而經過防腐處理后使用壽命達15年以上,延長使用壽命4-5倍。我國現有木材的保護能力薄弱,干燥及防腐設備及能力均嚴重不足,且品種單一。國外干燥材占鋸材的30%以上,我國則不到15%。我國木材防腐僅為商品木材產量的1%,不足60萬立方米,而發達國家一般在15%以上。我國每年約有60%的商品木材要過夏儲存,而其中40%遭受腐蝕和蛀蝕,嚴重影響木材品質及使用壽命。如果木材防腐比例提高到5%,每年大約可節約木材900萬立方米。
(四)廢舊木材回收利用環節
目前我國的生產、生活垃圾中鋼鐵、塑料、紙張等都可以作為二次資源被有償回收,但卻缺乏完善的廢舊木材回收體系,廢舊木材回收利用遠未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目前我國每年房屋更新改造達3000萬立方米,按照每平方米拆下廢舊木料0.01立方米測算,每年就有30萬立方米廢舊木材可以回收利用。如果加上廢舊家具、包裝物、城市園林和經濟林木修建等廢舊木材,每年廢舊木材利用潛力為1000萬立方米以上。
(五)限制木材不合理需求環節
限制木材的不合理需求主要是指以限制天然林木為原料的一次性木制品和木制品包裝物的生產和使用,限制食品、飲料、酒類等消費品的過渡木質包裝行為。因為這類需求缺乏合理性,在目前供需矛盾加大的背景下是必須限制的,也是可以部分取消的。比如一次性筷子,中國目前每年生產和丟棄的一次性筷子達450多億雙,耗材達130萬立方米,這意味著要砍2500萬棵樹,減少森林蓄積200萬立方米。所以限制木材的不合理需求可以帶來木材節約,也可以部分緩解木材供需壓力。
[1] 張衛民.木材節約代用理論評述[J].林業經濟問題,2004 (2):73-77.
[2]王 愷,管 寧.我國木材的節約與代用問題[J].林產工業,2000(1):4-6.
[3] 謝 煜.我國木材供需現狀及對策分析[J].福建林業科技,2001(4):66-69.
[4] 程寶棟,宋維明.淺議我國木材節約代用的戰略選擇[J].世界林業研究,2004(6):47-51.
[責任編輯:方 曉]
F724
A
1005-913X(2017)07-0007-02
2017-05-26
2012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2E136)
郗婷婷(1982-),女,哈爾濱人,講師,研究方向:碳交易與環境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