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風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430073)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聚焦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徐風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43007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成為影響經濟平穩發展的一大因素。近年來,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國家為積極應對,盡快滿足老年人對養老服務持續增長的需求,加快推進相關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促使當前養老服務業逐漸趨于產業化、專業化,并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形成初具規模的老年消費市場。但具體而言,養老服務設施產品供給不足、市場發育不健全、城鄉區域資源分配不公等問題在養老產業發展中十分突出。發展養老服務業應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基礎作用,促進養老服務產業化發展;完善城鄉醫療保險以及社會保障制度,整合國家養老資源,實現公平分配;加快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步伐,營造美好養老服務社區。
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發展問題;對策建議
近幾十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加速特征。一方面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社會醫療衛生技術的提高,我國人口預期壽命顯著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受社會生活壓力以及人口政策的影響,我國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呈現下降趨勢。而且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平均水平仍處于中低等水平,人口老齡化提前到來對經濟體中勞動力的供給、銀行儲蓄率、稅收負擔和財政可持續發展、社會福利發展等帶來一系列問題。但于此同時,受到高齡化及經濟增長的牽引,新興經濟體中的高齡消費者市場開始呈現出巨大的成長潛力。我國目前養老服務業發展初具規模,在已開發市場中,高齡者已經占了財富及支出的很大部分。受國情影響,我國目前發展的養老服務市場矛盾突出,這些問題與我國經濟發展密切相連,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逐步找出應對之策。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不斷發展變化,當前我國社會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以及預期壽命提高等因素的影響,促使中國的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據聯合國的人口統計數據,我國將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進入老齡社會,本世紀前期也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時期,“銀發潮”將迅速影響我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與西方國家面臨的困境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社會在逐步進入富裕階段、資本財富積累豐厚的情況下,出現人口的老齡化。西方發達國家無論是在衛生醫療政策,還是養老福利制度方面一般都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和相應措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階段,人口結構提前呈現老年狀態。這種超前于社會現代發展的老齡化,促使我們國家處于“未富先老”、“未備而老”的基本現狀。由于當前市場經濟處在轉型發展階段,社會財富積累相對匱乏,資源分配欠缺公平。為了應對老齡化所帶來的壓力,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把更多工作者的收入用來支持非工作者,即必須把發展經濟中獲得的收入和財富,提供與發達國家支出總額相等的財富來支持老年人。因此,在社會現代化建設初期人口結構老化,不僅加重社會負擔,還會大大提高勞動力成本,影響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進而制約經濟發展速度。積極推進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成為目前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當前我國社會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突出
在我國,養老服務的對象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呈現出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貧困老人比例較高的特點。我國目前養老服務業普遍關注的是對于高齡、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護理問題。但就當前我國老年人發展的現實狀況來看,我國社會養老服務供需矛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物質需求。由于老年人勞動工作能力相對低下,其經濟生活條件有限,特別是沒有一定社會保障基礎的老年人,他們實際養老消費水平較低,其經濟收入難以支付其衣食住行、醫療護理、緊急救援等方面的需要,這不僅致使自身生活壓力巨大,也不利于推進養老服務業的供給發展。其二,精神生活服務的欠缺。目前我國養老服務業的主要內容仍是圍繞老年人身體健康方面的需求來提供相關生活照料的服務。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口的養老需求不再簡單地滿足于衣食住行基本的物質生存需要,他們對生活服務、文化娛樂、健康教育、社會交往、繼續工作、法律服務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產生了更加強烈的需求。雖然我國的養老服務業已獲得初步發展,但是相對于老年人實際需求來說,我國當前養老設施陳舊、總體養老資源不足、優質養老資源缺乏、服務內容單一以及養老機構發展遲緩等,造成養老服務業無論是在服務數量還是服務質量方面都難以有效滿足老年人的多元養老需求。隨著中國的家庭結構迅速的轉變,老年人的照料服務早已不再局限于家庭養老,依靠社會資源來解決養老問題成為社會必然。因此,加快發展多元化、公眾化以及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業成為當前社會勢在必行的任務。
(二)養老服務資源分布失衡,城鄉區域之間差異大
我國現行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使得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發展存在巨大差距,除了在針對人口的城鄉流動行為進行嚴格地約束與規制外,戶籍制度還在相關的利益分配方面造成一定的不公平,其最突出的表現在于涉及諸如就業、教育、住房保障、醫療保險、社會公共基礎建設等與公民切身利益相關的諸多福利權益方面與戶口緊密聯系,這種戶籍關聯性造成城鄉居民在享受社會福利方面的差距加大。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后,我國城鄉養老、醫療保障之間的差異更加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首先,在醫療衛生方面,無論是醫療衛生設施的配置還是國家相關醫療保險政策,城市的養老環境都遠遠優于農村的養老條件。城市老年人與農村老年人相比而言,他們更容易到高水平的大醫院進行疾病治療,他們更方便使用齊全的醫療設施,他們也會更多地得到專業醫療人員的救治服務。城市老年人經濟基礎一般要高于農村老人,他們的實際消費能力也明顯高于農村老人,這促使相關的醫療服務產業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發展。其次,我國當前的社保體制仍存在城鄉二元結構,農村社保待遇相較城市較低,這使得一部分主要依靠養老金作為收入來源的農村老年人養老消費明顯低于城市老年人。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聯合公布的《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報告》稱,當前我國老年人養老金收入差別較大,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金平均每月3174.69元,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為2400.22元,城鎮居民社會養老金為1387.2元,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僅為141.21元。城市老年人的高消費水平,直接刺激了養老服務業在城市的迅速發展。而巨大的養老資源分配差異,直接阻礙了農村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在城鄉人口遷移的環境下,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在農村逐漸失去效力,伴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全面開展,很多農民“以地養老”的愿景似乎也很難實現。據統計,目前我國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達5 000萬人,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7 800萬。即使仍保有土地的老年人,他們也多數將土地承包或者租賃出去換取生活費,要想依靠土地換取晚年幸福的養老生活在當今的養老環境下已很難實現。此外,在城市,社會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娛樂、健康教育、法律咨詢以及精神慰藉等服務產業,而在農村,這些條件還無法得到公平的配置。因此,農村老年人對養老服務業的需求在某些方面要遠遠高于城市老年人,而未來的老齡事業也應當注重向農村地區傾斜,實現資源的公平合理分配。
(三)缺乏專業性的護理人才以及志愿者服務隊伍
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要廣泛涉及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心理調適、休閑娛樂、健康教育、精神慰藉以及緊急救助等方面,這要求從事養老服務業的工作人員需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和過硬的專業技能。然而當前專業護理人才的短缺成為制約養老服務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老年護理人員的工作難度逐步加大,工作時間長、心理壓力大、社會認同感低、缺乏工作熱情,低薪資待遇不高等因素,因此導致當前我國養老機構中缺乏醫生、護士、康復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師等專業人才。且一些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中,他們所雇用的工作人員主要是一些下崗職工和農村婦女,這些工作者普遍缺乏專業護理知識,服務理念低,社會責任意識不高,再加上待遇不高,每天勞動強度大,導致這些養老服務機構的護理人員隊伍也極不穩定。此外,我國當前養老服務志愿隊伍欠缺,專業性志愿服務人員更加稀少,參與度不高,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很少有社會志愿者到服務機構進行工作服務。發展養老服務業,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這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等相關職業培訓機構逐步更新養老服務人員的服務理念,優化服務技術培訓課程,加強職業操守教育,增加就業崗位,進而培養一批新型化、專業化、技術化的養老服務人才。
(一)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基礎作用,促進養老服務產業化發展
養老服務業不僅是社會性事業,也是市場性事業。政府在養老服務業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是發展統籌主導者、政策制度保障者和市場運行的監管者。因此,政府要厘清國家政策與市場的關系,正確定位政府與市場角色。一方面,政府要出臺政策,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大力支持社會資本介入養老服務行業,重點扶持具有服務基因的企業,讓市場來主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建立稅收優惠政策和融資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機構與個人投身養老服務事業,形成養老服務業的產業鏈接,促進養老服務資源的多元化和專業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在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的基礎上,優化政策行政審批程序,統籌規劃部門職能,加強引導,保障政策法規在養老市場運行中的實際實施和落實,避免政策只有熱度、沒有力度。只有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共同起作用,中國養老服務業才會取得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二)完善城鄉醫療保險以及社會保障制度,整合國家養老資源,實現公平分配
為縮小當前我國城鄉醫療社保之間的差距,促進養老服務資源公平分配,國家應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有效的護理保險機制。首先,政府應該增強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中的財政投入責任,在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養老金的補貼力度的同時,又要擴大地方財政對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支持規模。其次,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方面,要按照城鄉居民的實際消費水平、物價水平等因素綜合調整城鄉養老金待遇。通過建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國家財政責任調整機制,確保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待遇水平調整時間的同步性,調整幅度的協調性,調整方向的一致性,縮小不同類別養老保險制度保障水平的差距。最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政府或企業還需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通過建立統一的城鄉養老服務制度信息平臺,實現服務信息系統的一體化。基于網絡信息的支撐,建立其全面規范的老年人基本信息檔案、電子健康服務檔案、醫療病歷檔案等,推動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平臺與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對接。基于互聯網的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實現城鄉養老信息資源共享,養老服務基礎福利保障信息共享、為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撐,從而提高養老服務業的便捷性、公平性和針對性。
(三)加快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步伐,營造美好養老服務社區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重,我國養老服務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因此需要大量專業性養老服務人才。但由于當前我國養老市場發展不健全,專業性服務工作者供不應求,政府和企業需加快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步伐。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資源,設置相關科學文化專業,培養專業服務人才。這需要政府和企業積極與各高校加強合作交流,結合市場對養老服務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一定服務理念、服務知識、服務技能以及職業道德的新型專業人才。高校承擔著探究和塑造養老服務人才專業水平的重任,政府和企業應該賦予服務者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平臺。另一方面,國家應該建立起完整規范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和職稱評聘體系。社會既要出于提升老年人福利服務事業專業水平的角度,嚴格審查養老服務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也應出于對養老服務工作者自身權利保護的角度,合法維系他們的權益。為此,社會應該盡快將養老護理員納入公益性崗位,給予工資補貼,政府和企業應該主動承擔起專業培訓教育的費用。此外,活躍在老年服務社區中的志愿者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和各部門可通過培育和發展非營利老年服務組織,加大宣傳和扶持力度,改變傳統養老理念,提升社會養老服務責任意識,鼓勵更多社會人員以及高校學生加入到老年服務社區的志愿者隊伍當中。
總之,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過程中,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亟需解決的矛盾。為盡快實現國民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我國應該建立起以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模式,政府為此需加大老年工作的資金投入,加快研究制定發展養老機構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發展現代養老服務產業,盡快提高養老服務產業的供給,以便規范和促進目前在我國已經逐步興起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和社會機構養老服務模式,使現代養老服務業成為我國發展新型服務業的一個增長點,為我國經濟轉型提供支撐。
[1]劉曉梅.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面臨的形勢及路徑選擇[J].人口研究,2012(5).
[2] 高傳勝.我國養老服務業規劃的幾點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5(10).
[3]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http//www.cncaprc.gov.cn/info/ 1408.html.
[4] 國務院辦公廳.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http//www.gov.cn/zwgk/2011-12/27/content -2030503.htm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2011. Plan of the Elderly Social Support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金永紅]
F241
A
1005-913X(2017)07-0019-03
2017-05-16
徐風娟(1991-),女,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