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慧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廣州510720)
中山“互聯網+制造業”發展策略研究
陳春慧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廣州510720)
“互聯網+”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中山制造企業、電商示范基地和產業園都積極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結合,但中山傳統制造業存在管理理念、運營平臺和人才短缺等方面問題。中山制造業需要提高用戶貼近度、發展新型研發組織、創新制造模式、促進供應鏈協同,從區域合作、協同制造、孵化鏈條和創意源頭等四個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互聯網+制造業;中山;傳統制造業;發展路徑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明確智能制造是建設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互聯網+制造業”是兩化深度融合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核心體現,其內涵是將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融合到制造業全生命周期,提升制造業的創新能力、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的發展,以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等形式構建現代制造業體系。
現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互聯網+制造業”和“制造業+互聯網”的模式區別,本研究認為,不管是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還是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跨界融合,核心都是兩大關鍵領域,即信息通信技術和制造行業的深度融合,最終提升產品制造的品質,“互聯網+制造業”實質上是兩化深度融合在“互聯網+”時代的核心體現。
經過多年發展,在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實施“工業立市”“工業強市”“產業強市”戰略推動下,中山制造業獲得了高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大,實力不斷增強。但中山制造業經濟總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勞動力密集型的紡織服裝業、金屬制品業、照明器具制造業和家具制造業等低技術、低附加值的低端傳統工業比重偏高,容易造成制造業產業鏈短、技術創新力不足、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一)中山制造企業積極探索發展“互聯網+”
中山很多制造企業非常適合發展“互聯網+”模式,例如沙溪鎮的休閑服裝、大涌鎮的牛仔服裝、三鄉鎮的鞋業等都極其適合電商銷售;小欖鎮的五金鎖具、南頭鎮、東風鎮的小家電、古鎮的燈飾等都已經發展電商;華帝、奧馬等公司已經在電商行業做到了類目前列;明陽風電集團利用物聯網、云平臺和大數據等IT技術手段,建立高效的風機故診斷及專家系統;東鳳企業以推動“互聯網+”模式創新為抓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二)中山電商示范基地探索“互聯網+”
作為市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沙溪、小欖、南頭等專業鎮均積極探索傳統制造業的“互聯網+”轉型之路。沙溪鎮重點推進中山市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項目,努力打造全市性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小欖鎮重點推廣制造企業應用電商經驗,助力新型專業鎮建設。南頭鎮重點推動家電產業與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合作,在蘇寧易購等購物平臺為優質家電銷售企業背書,培育“南頭制造”區域電商品牌。
(三)中山產業園推動制造業“互聯網+”
“互聯網+”模式下產業園區是執行城市產業職能的重要空間形態。園區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能極大推動制造業發展“互聯網+”模式。2015年7月,中山首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示范園在嘉華國際中心揭牌成立,以商品批發市場、制造企業、服務業為依托,發展“互聯網+”模式。中山美居產業園已引進電子商務企業、工業設計企業、有關行業協會共120家,形成良好的電商集聚效應,推動中山制造借“互聯網+”東鳳向“中山質造”升級。作為國家首批高新區之一,中山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重創新引領,鼓勵新型研發機構與“互聯網+”模式結合。
(一)傳統管理理念束縛,缺乏長遠戰略規劃
中山不少制造業企業管理機制及管理模式與互聯網思維不相適應。調研發現中山部分企業對發展“互聯網+制造業”存在一定畏難情緒,不少制造企業不熟悉互聯網的思維和運作模式,在企業戰略制定上很少涉及互聯網模式的應用。
(二)戰略管理觀念固化,因襲信息化的老路
調研發現,絕大多數中山制造企業有自己的網站,但大部分企業對于電子商務的應用層次比較低,僅限于web網頁瀏覽、收發電子郵件、信息查詢。網絡營銷定制、搜索引擎優化與推廣、產品體驗設計等深層次的服務使用不夠。
(三)平臺運營推廣有限,缺乏電商領頭企業
互聯網作為制造業的重要支持和促進因素,發展需要營造氛圍,抱團集聚,形成互利共贏產業集群,實現資源共享和人才引進,從而促進中山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但目前中山尚無全國知名的大型電子商務產業園,中山本地電商企業在空間上相對分散,整體實力較弱。部分鎮區雖然提出了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的構想,但對產業園的功能定位不夠清楚,很多方案還難以落實。
(四)“互聯網+”人才短缺,復合管理精英稀缺
中山本土的高校資源不充裕,同時缺乏大型“互聯網+”平臺,在“互聯網+”人才的培育和引進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中山既掌握互聯網技術,又熟悉制造業的復合型管理精英更是稀缺。中山市政府于2012年11月就出臺了《中山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但這些政策缺乏對“互聯網+制造業”人才的針對性和實操性,對解決中山“互聯網+制造業”人才短缺問題的推動效果有限。
(一)提高用戶貼近度,促成制造業變革
“互聯網+制造業”模式下,用戶貼近度體現了對客戶體驗的重視和C2B的倒逼機制。距離最終用戶較近的行業容易受客戶需求的影響,從而在生產、研發、銷售等環節產生變革。沙溪服裝等個性需求較強的消費品企業已率先向互聯網轉型,規模化個性定制模式已經開始在中山運用;中山裝備制造業工作“母機”已經支撐柔性制造、按需制造等的裝備,發展智能裝備的市場需求逐漸增強。中山傳統制造業需要側重依托互聯網技術和網絡提供精準供應鏈服務、生產監控和節能減排,通過提高用戶貼近度促成制造業變革。
(二)發展新型研發組織,提升企業效率
受空間、資源等限制,中山傳統制造業研發設計環節主要在企業內部完成。云平臺則可以為中山制造企業提供開放的協同服務,設計人員可通過共享平臺,查看和利用云端設計資源和軟件,實現企業內部及企業間合作與協同共享。
(三)創新制造模式,助力網絡智能生產
面對個性化、多樣化且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中山制造企業需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在生產執行過程中,探索智能制造、網絡化制造、云制造等全新生產模式。中山制造業企業利用互聯網平臺構建跨地區的動態企業聯合體成為現實,不僅能幫助企業有效實現設計、制造資源的共享協同和優化配置,還有助于提高中山制造業企業快速反應和競爭能力。對中山大型制造企業來說,網絡化制造能使組織結構更加扁平化,得以通過更靈活、更有效率的方式集聚資源,提升競爭力;中山中小制造企業則可在網絡協同過程中找到與龍頭企業合作機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四)供應鏈協同,促進高效無縫對接
中山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建立與上下游供應商、合作伙伴和客戶的直接連通,集聚供應信息并進行深度挖掘分析,提高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匹配精度和調運效率,降低采購成本,減少產成品和在制品庫存,縮短對客戶服務的響應時間。中山制造企業應加大與上游供應商無縫對接力度,快速集聚行業內優質供應商資源,在最短時間以最低成本實現原材料采購的高效匹配。
(五)需求端連接,全流程用戶參與
中山制造業企業可以運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實現對用戶的廣泛鏈接,進而打造用戶聚合平臺、多元社交平臺,通過用戶行為和社交關系大數據分析,精準預判市場、開展精準營銷;借助平臺的集聚和交互功能實現海量用戶與企業間的交互對接,使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決策等成為可能。傳統的渠道單一、封閉運行、單向流動的企業用戶關系被打破,舊有的需求定位粗略、市場反饋滯后等問題得到破解。中山制造業企業可以借助基于互聯網的多媒體營銷平臺,結合二維碼、APP、移動O2O、3D體驗等新手段和新模式,構建線上線下結合、虛擬與現實互通的新型用戶體驗方式,豐富產品展示和營銷渠道,從而增加用戶粘性。
(六)發揮專業鎮優勢,尋求融合突破點
中山發展“互聯網+制造業”需要從專業鎮升級改造的需求出發,借助中山市政府與廣東聯通簽署的《推進“互聯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調動各專業鎮企業發展“互聯網+制造”的積極性。針對各專業鎮的產業結構特點,有針對性地搭建“互聯網+制造”細分制造業行業平臺,發揮各專業鎮企業在模式創新、深化應用等方面的主體作用,支持專業鎮制造企業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開放聯通物聯網平臺,建設智能制造云平臺,力爭為專業鎮規模化工業企業提供網絡協同制造、工業大數據應用、生產追溯管理等互聯網制造服務。
(一)加強“互聯網+制造業”區域合作
在“互聯網+傳統制造”融合發展方面,中山需要大力推動傳統制造企業主動擁抱互聯網,推動互聯網企業與制造企業有效對接,加快大數據中心等硬件設施的建設,并加強與世界先進機器人企業的合作,加大與國內和省內其他城市的區域合作,全方位提高中山制造的產業競爭力。
進一步加強中山與港澳臺地區在智慧城市、電子商務、高端制造業等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鼓勵大型企業開展“跨國制造業產業鏈”投資,促進中山“互聯網+制造業”發展。緊跟泛珠合作新趨勢,開展省區間的雙邊和多邊合作,主動參與泛珠三角“互聯網+制造業”合作活動,從點到面促進泛珠三角互聯網企業和制造業企業的合作。
(二)發展“互聯網+制造業”協同制造模式
推動互聯網與中山制造業融合,提升中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建設中山互聯網型工業設計中心,支持企業設立互聯網型工業設計機構,發展中山制造工業設計資源網上共享、網絡協同設計。
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新模式,形成制造業網絡化生態體系,促進創新資源、生產能力、市場需求的集聚與對接,實現全社會多元化制造資源的有效協同,提高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建設中山智能車間、智能工廠,開展智能制造示范,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云制造、智能物流管理。
(三)完善“互聯網+制造業”孵化鏈條
優化中山孵化平臺區域布局,加快建設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孵化器和中山創客·眾創空間,通過孵化器培育創業創新環境,促進中山“互聯網+制造業”模式的落地發展。結合各鎮區的發展規劃、發揮區域資源優勢,重點扶植一批孵化功能強大、專業特色明顯、孵化業績突出的制造業孵化器,增強區域制造業孵化器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探索制造業孵化器跟“互聯網+”模式結合。
鼓勵中山眾創金融街和全通教育“智慧教育”產業集聚區發展,以集聚優質創新創業資源、打造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為目標,實行市區共建、市場運作模式。
(四)引入“互聯網+制造業”創意源頭
基于中山制造業優勢,引入“互聯網+”創意源頭。在做好做專傳統制造的同時,引入創新創意源頭,借助中山流通中心的地位,從珠三角市乃至全國引入類似于阿里的創新創業源載體,鼓勵創新企業的優質創意與中山的制造能力跨界融合,實現優勢集聚,打造類似杭州“云溪小鎮”模式的中山“互聯網+小鎮”。進一步增強全通教育與市政府、東區打造的“中山紫馬·智慧教育集聚區”對創客人才的吸引力,培養、聚集一大批制造業相關創意以及互聯網人才。
[1] 潘 靜.“互聯網+”新業態下佛山裝備制造業優化升級路徑[J].經營管理者,2015(24):117-118.
[2]肖靜華,毛蘊詩,謝 康.基于互聯網及大數據的智能制造體系與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J].產業經濟評論,2016(2):5-16.
[3]金榮南.互聯網+對傳統制造業的影響[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7):58+157.
[4]車雨霏.“+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產業升級的深入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6(8):247-248.
[5]林志鵬.珠三角地區港資企業轉型升級情況調研報告[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6(2): 44-51.
[責任編輯:胡 冰]
F403.6
A
1005-913X(2017)07-0129-02
2017-04-26
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青年課題
陳春慧(1981-),男,浙江寧波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