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職業結構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

2017-12-23 03:22:56楊勝利李嘉惠
關鍵詞:結構教育

楊勝利, 李嘉惠

(河北大學 經濟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我國職業結構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

楊勝利, 李嘉惠

(河北大學 經濟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職業結構是社會結構發展變化的內在表現。職業不僅代表了社會階層,還包含了權利、財務和聲望,對職業結構的研究有利于明確社會流動的指向性:壯大中產階層、加強職業階層之間的整合,進而促進社會和諧。本文利用1982—2010年4次人口普查數據探討了我國職業結構的空間差異、演變過程與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我國從業人員職業結構呈現出不斷高級化過程,各省市之間職業結構存在較大的空間差異。產業結構、勞動者受教育年限、平均年齡是影響地區職業結構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兼顧勞動者素質提升與市場機制完善,才能推動地區職業結構不斷高級化。

職業類型; 區域差異; 影響因素

一、引言

職業是影響個人收入的重要因素,同時它又代表了一種社會地位,因此,在社會結構研究中,職業結構同時是社會結構變動的原因和結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結構變動和社會流動加快,作為社會結構重要表現的職業也發生了巨大的結構性變遷。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的比重已經達到6.84%,商業服務業人員比重為16.17%,白領階層比重占到了29.11%,進入到以非農業為主導的職業結構階段。然而我國職業結構仍然表現為典型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版)》明確指出要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的分配格局,而這一格局的形成要以職業結構的現代化和高級化為前提。

縱觀已有研究可以發現,關于職業結構變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從宏觀視角探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結構的時空變遷格局,多項研究表明,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職業結構是一個不斷趨于高級化的過程,高層職業增加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但是目前我國職業結構現代化程度不高,處于金字塔底層的低收入群體比重較大[1-4]。其二是從微觀視角探討收入分配、公平與個人職業結構差異,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職業結構與收入、教育、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家庭地位和教育獲得差異性直接影響到個人職業的差異,即勞動者向社會上層流動機會的公平機制仍有待完善[5-7]。

從空間上研究職業結構變遷及其影響因素對促進勞動力流動、增加底層群眾收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西方發達國家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轉型中,也都經歷了職業結構高級化的過程,其職業結構變遷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體力勞動職業大幅度減少,非體力勞動職業大幅度增加。雖然已有研究比較系統地探討了我國職業結構現狀和時空變遷問題,并從教育公平性角度分析個人職業地位獲得的影響因素等問題。但從區域空間差異來看,經濟結構、人口結構、資源稟賦、教育結構等宏觀因素恰恰成為制約職業結構變動的主要變量。職業結構的空間差異既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種表現,也是社會流動的結果。與經濟結構相仿,職業結構的變化并非空間上一致,而是呈現出較大的空間差異[8]。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勞動者職業構成成為制約空間分工、產業結構和收入結構的重要因素。鑒于此,本文研究了我國職業結構時空變遷軌跡,并從微觀個人因素和區域稟賦特征兩個方面探討制約職業結構高級化的因素。

二、數據來源

(一)模型選取

關于職業結構變動影響因素的分析大多從收入、教育角度展開,吳愈曉的研究發現職業的性別隔離是導致收入差異的主要原因[6],即職業與收入具有直接的相關關系[9-11]。故此以明瑟的收入函數為基礎,將模型中因變量(收入)改為職業結構,同時在模型自變量中加入了其他條件變量,分析各因素對地區職業結構的影響。

明瑟的收入函數包含了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和工作年限的平方三個解釋變量,計量回歸模型如下:

ln(Y)=α+λs+β1x+β2x2+μ

(1)

式中,Y為從業人員工資收入;s為受教育年限;x為工作年限;x2為工作年限的平方項;λ為個人接受教育的收益率;μ為隨機擾動項。

一般來看由于年齡越大,工作經驗越豐富,因此2016年陳偉用從業者年齡(age)代替工作年限(x),Z表示其他制約收入的因素,將明瑟收入函數改進為如下:

明瑟的收入函數簡化了收入的決定因素,只考慮到了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經驗兩個變量。從某一地區發展來看,勞動者整體教育水平和教育的結構直接制約著某一地區勞動者職業選擇(收入)。而產業是就業的載體,一個地區產業結構的層次決定了勞動分工結構,進而影響到勞動者職業[8]。同時城市化率、人口年齡結構、市場化程度、性別差異、人口密度、人口流動和人口健康等宏觀因素從地區資源稟賦、人口結構和職業流動的角度制約著一個地區勞動者的職業選擇,進而影響著職業結構的高級化、現代化,所以在分析中加入了地區產業結構、行業結構、人口結構、教育結構等變量。構建模型如下:

ln(Si)=α+λs+β1age+β2age2+β3Ai+β4Fi+β5Ni+β6Ci+β7Ti+β8Hi+β9Pi+β10Gi+μ

(3)

式中,Si表示地區職業結構得分;Ai、Fi、Ni、Ci、Ri、Ti、Hi、Pi、Gi分別表示勞動者受教育水平、受教育結構、產業結構、城市化率、人口年齡結構、市場化程度、性別差異、人口密度、人口流動;μ表示殘差。

該部分從兩個層次來探討地區職業結構現代化的影響因素,第一層次著重從教育、人口年齡對地區職業結構影響的角度,用模型(1)進行回歸分析;第二層次則分析加入反映地區職業發展環境的指標,包括產業結構、性別結構、人口密度、城市化率等變量,用模型(3)進行回歸分析。探討職業發展環境對地區職業結構的影響。

地區職業結構得分值采用“標準國際職業社會經濟地位指數”(ISEI)[12]來進行綜合計算,取值介于19~88之間,分值越高,表明該職業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按照ISEI計算的地區職業結構標準化得分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Yij為i地區第j職業占i地區所有職業的比重;Ej為j職業的地位指數。

(二)數據來源

文中數據主要采用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4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職業結構按職業中類分為7大類64小類。其中7大類包括:Ⅰ. 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Ⅱ. 專業技術人員;Ⅲ. 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Ⅳ. 商業服務業人員;Ⅴ. 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Ⅵ. 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有人員;Ⅶ. 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中將商業服務業人員分為商業人員和服務業人員,文中在分析時將二者合并,以與2000年和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口徑一致。

為了探究我國職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采用全國31個省市的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4次普查數據,共124個樣本進行了回歸分析。將產業結構中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合并為科技服務業。將租賃和商貿服務業、金融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合并為商業服務業。將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批發零售業歸納為居民生活服務業。將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文化體育娛樂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歸納為公共服務業。這里重要分析經濟結構、人口結構是如何引起職業結構變動的。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采用年限法加總,教育結構反映了教育質量,采用大專及以上學歷者比重來表示。工作年限采用某一地區1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年齡來代替[13-14]。市場化程度采用個體與私營企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表示。

三、我國職業結構的空間差異及其演變

關于職業結構一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被稱為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型”社會結構,該種社會中間層規模較大,社會更和諧;第二種被稱為“底寬頂尖”的社會結構,該結構中較大多數人處于社會底層,極少數人處于社會上層,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各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沖突一般也會較多。職業結構的高級化就是第二種職業結構類型向第一種職業結構類型轉變的過程,而各地區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又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見表1。

表1 我國職業結構變遷的區域差異 %

注:A為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B為專業技術人員,C為辦事員和有關人員,D為商業人員服務業,E為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F為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G為其他人員。

(1)從靜態職業結構得分值來看,東部、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職業結構現代化程度呈現階梯性遞減。按照國際經驗,將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劃為白領階層;將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劃為藍領階層。2010年東部地區白領階層比重為35.19%,明顯高于全國10.96%平均水平,這也是東部地區職業結構得分最高的主要原因。東北地區職業結構現代化程度次之,職業結構得分為35.13,白領階層比重達到了31.25%,但農林牧漁業和水利業生產人員比重仍高于50%。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職業結構現代化程度相當,得分值分別為33.34和32.68,主要是因為其職業結構目前仍以農民主導,2010年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比重分別高達55.87%和61.13%,生產人員比重為19.26%和14.25%,白領階層比重僅為24.74%和24.13%。

(2)從動態來看,東部地區職業結構高級化速度最快。1982—2010年全國職業結構得分增加了4.72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則分別6.32分、3.96分、3.57分和0.31分。東部地區職業結構得分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是其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比重分別上升了2.63%、4.28%、14.4%,尤其是商業服務業人員比重的快速上升是其職業結構快速高級化的主要推力。由于職業結構的變動,使東部地區白領階層所占比重上升了22.18%,比全國多上升4.03%。中部地區職業結構高級化速度居第二,白領階層比重上升了14.64%,西部與中部相當但略差于中部,東北地區最差,白領階層比重僅上升了9.38%。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比重在東部地區出現了上升,而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這一比重值均出現了下降,即高層管理人員比重高成為東部地區職業結構高級化的顯著特點。同時東北地區職業結構中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所占比重出現了上升,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重均出現了下降,呈現出職業結構發展的“逆向”性,主要是由于東北地區人口大量流出,專業技術人才資源流失,進而導致地區人口職業構成不僅沒有向高級化方向發展,反而出現了相對下降。

(3) 從各省份來看,職業結構變化幅度基本可以分為3類:第一類,基本沒有變化,如西藏、青海、新疆、遼寧;第二類,發生輕微的變化,如安徽、河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甘肅;第三類,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北京、河北、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山東。三類地區職業結構特點具體如下:

首先,北京、上海職業結構現代化程度最高,職業結構轉變速度也較快。1982年,北京、上海職業結構得分為39.42分和38.16分,屬于工農主導但工人占優勢的職業結構,到1990年,其職業結構得分上升到42.43分和40.88分,跨越到非農人員主導的職業結構,該階段農業從業人員降低到12.93%以下,工人比重下降到29.34%以下,專業技術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比重快速增長,這一特點持續到2000年。2010年,北京、上海職業結構得分增加到47.41分和45.69分,即白領主導型,農民比重下降到5.81%以下,工人比重下降到21.54%以下,白領比重上升到72.65%以上。

其次,西藏、云南、貴州、廣西、河南等省份職業結構現代化程度在全國屬于最低的一類地區。非農業從業人員比重在50%以上,職業結構高級化速度也較慢。其中西藏農業人員比重下降幅度最小,2010年比1982年減少了7.66%。其職業結構1982年得分為28.99分,農業人員占82%,到2010年職業結構得分有所增加,但農業人員仍占74%;甘肅、云南和貴州,相對于1982年來看,2010年農業人員比重分別下降了8.92%、15.2%和16.5%,其職業結構得分分別增加了2.06分、2.77分和2.91分。吉林、黑龍江職業結構得分則分別下降了0.144分和0.825分,是全國唯一出現下降的兩個省份。

最后,湖北、湖南、山東、江西、河北、山西等省市職業結構現代化程度居中,變動強度較大呈現出跳躍性特征,職業結構上升幅度較大。其中安徽省農業人員比重下降幅度最大,為26.42%,湖南省下降了22.98%,山東省下降幅度為21.33%。同時安徽省、湖南省職業結構變動具有一定的跳躍性,1982—2000年,安徽省、湖南省職業結構變動較慢,職業結構得分較低,農民所占比重僅下降了5.51%,該期間其職業結構得分僅僅增加了1.17分左右,直到2010年出現了跳躍,僅2000—2010年其職業結構得分就增加了3.37分,呈現出較大的后發優勢。見圖1。

圖1 1982—2010年各省市職業結構得分值變動

(4)從職業與經濟耦合來看,職業結構與經濟

發展水平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并且協調度呈現日益增大的趨勢。利用1982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以地區職業結構得分為因變量,以人均GDP為自變量構建線性回歸模型,發現回歸模型擬合優度顯著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和職業的匹配程度越來越高。同時,回歸系數顯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職業的影響力度越來越小,這意味著在區域一體化、新興城鎮化背景下,地區人口、制度等社會因素對職業結構的影響越來越大。若以不平衡指數[15]來考核地區職業結構與地區人均GDP的協調程度,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我國地區職業結構與地區經濟水平不平衡指數分別為0.016 3、0.011 1、0.013 3、0.009 2,一般不平衡指數越大,匹配度越低,所以不平衡指數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地區職業結構與經濟水平的協調度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見圖2。

圖2 1982年和2010年我國地區職業結構與地區經濟水平關系

四、職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步,根據模型(1)將明瑟收入函數的相關變量進行衍生轉換,得到職業結構高級化函數,在此基礎上加入地區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和教育結構變量,考察在不控制職業發展環境的條件下,教育、教育結構和年齡對職業的影響。因變量為按照ISEI計算的地區職業結構標準化得分值,回歸結果表2所示。

表2 職業結構函數回歸結果

注:回歸模型中擬合系數R為0.854,R2為0.729。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某一地區職業結構的現代化程度受到某一地區人口年齡、人口年齡的平方和受教育水平的影響,且影響十分顯著。在不考慮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市場化程度和人口流動強度的條件下,教育對一個地區的職業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影響,勞動者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能給地區職業水平得分帶來8.2%的上升。年齡對職業發展的貢獻為負數,即某一地區人口年齡越年輕,則職業結構現代化程度越高,這一點與明瑟收入函數的假設正好相反。主要是因為城鄉人口老齡化差異所致,年齡較小的勞動者紛紛流向大城市,以工人和服務業人員為主,年齡較大(工作年限較長)的勞動者在農村以務農為主。明瑟收入函數是從每一個勞動者個體角度來看問題,在職業結構函數中則是從一個地區整體職業水平來看問題。

第二步,在第一步回歸的基礎上加入反應地區人口環境、產業環境和區域經濟水平的變量,進行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區域職業結構影響因素回歸結果

注:*、**、***分別代表顯著水平,P值分別小于0.05、0.01和0.001。

模型(1)和模型(2)主要用來分析人口因素對地區職業結構的影響程度,模型(1)主要是在第一步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密度,一般而言人口與資源之間存在一個平衡點,人口密度越低,人均資源占有量越大,經濟水平越低,則經濟節奏越慢,職業結構越低端,反之則職業結構相反。通過模型(1)進一步驗證了該結論,即在控制了經濟發展水平變量后,人口密度越大的省市,人力資本外溢效應越明顯,職業結構明顯要好于人口密度低的省市。

在模型(2)中,考慮到勞動者的職業流動性對職業結構的影響,加入了人口流動變量、市場化程度等變量,但年齡和人口密度變量不再顯著。主要是因為人口流動打破了地區內部人口年齡結構,以青壯年為主的流動人口不僅緩解了流入地人口老齡化進程,還推動了全國職業結構的高級化。尤其是市場化程度成為影響職業結構高級化的主要因素,回歸系數為3.128,遠大于其他變量。同時模型也驗證了城市化和性別比也對職業結構具有顯著影響,一般而言地區職業地位得分越高,性別差異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則其人口密度越大,所以在考慮到城市化水平后,人口密度就變得不再顯著。除了人口密度外,很多其他影響職業結構的因素也存在于城市化過程中,比如制造業比重,在模型(3)中得到了證實。

模型(3)至模型(6)主要是探討在控制了經濟發展水平變量后,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來分析影響職業結構的因素,其中(模型5)居民服務業對職業結構影響最大,回歸系數為3.256,隨著某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首先就表現在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量的快速提升和批發零售業的快速發展,進而帶動了對生產技術人員、金融、法律等專業技術人員需求的增加,推動職業結構高級化。同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對職業結構高級化影響也較大,回歸系數為3.072,略低于居民服務業。從模型(6)來看,考慮到各行業之間的交叉性,居民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不在顯著,其作用被其他變量所包含在內,制造業、商貿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成為綜合制約職業結構發展的關鍵因素。整體來看,教育變量始終是制約地區職業結構的因素,只是在加入人口和產業結構變量后,教育的貢獻率有所下降。從第二步回歸結果來看,除了教育、工作年限外,人口因素和產業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職業結構產生著顯著的正影響。

五、結論與討論

正如明瑟收入函數一樣,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地區職業結構的重要因素。即使考慮到經濟水平、人口因素和產業因素,某一地區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職業結構現代化程度仍就越高。人口流動和市場化程度對地區職業結構的影響程度要大于教育,教育對職業結構的影響通過人員流動和市場化機制這個中介來實現,所以在提升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時候,還需要完善各種人才流動機制,健全各種配套服務體系,順利推進職業結構向高端發展。因此,應該進一步深化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體制的改革,逐步消除勞動力流動的障礙,取消就業保護和進入門檻,開放城市勞動力市場,開發農村勞動力市場,推進勞動力市場城鄉一體化,為勞動力向社會上層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

從區域數據來看,我國各省市職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除了經濟發展水平之外,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率、人力資本、制造業比重、交通運輸、批發零售發展不同導致的,所以針對職業結構較落后的地區需要從這幾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就是加快城市化進程,推進居民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發展,目前中西部地區缺乏明星城市或節點城市,對地區發展帶動和輻射作用難以發揮出來,需要加快重點打造幾個明星城市和發展新區。對東部發達省份而言,高端服務業的發展、人口年齡結構是影響職業結構的重要因素。中部省份的職業結構則表現出較強的制造業依賴性特征,所以在縮小區域職業結構差異上,需要分類指導,實行差異化的管理方式。

明瑟收入函數主要是從個人的教育、年齡等屬性特征來分析收入分配問題,而具體到某一地區,職業還受到區域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農林牧漁業比重的下降、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推進了生產工人、商業服務業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在職業結構中的比重上升。高端服務業的發展直接帶動商業服務業人員比重的增加,但是高端服務業比重較大的地區,農業人員比重較小,生產人員比重較小,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比重則較大,產業鏈的變動影響到職業結構的變動去向,推動區域產業高端化和區域協調、優化布局能夠有效的促進職業結構區域一體化和高級化。落后地區應該加快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為第二產業轉型發展、現代物流產業、批發零售業的發展創造環境,促進勞動力從農林牧漁業向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轉移。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13-116.

[2]“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2000—2005年:我國職業結構和社會階層結構變遷[J].統計研究,2008(2):1-6.

[3]李強.“丁字形”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J].社會學研究,2005(2):24-26.

[4]楊勝利,段式江.我國區域職業結構時空變遷及影響因素[J].經濟與管理,2016(5):8-14.

[5]李春玲.社會政治變遷與教育機會不平等[J].中國社會科學,2003(3):21-26.

[6]吳愈曉,吳曉剛.城鎮的職業的性別隔離與收入分層[J].社會學研究,2009(2):91-102.

[7]陽義南.中國社會代際流動性的動態解析——CGSS與CLDS混合橫截面數據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5(4):79-91.

[8]李若建.當代中國職業流動研究[J]. 人口研究,2009(2):15-18.

[9]邊燕杰.結構壁壘、體制轉型與地位資源含量[J].中國社會科學,2006(5):100-107.

[10]李實,馬欣欣.中國城鎮職工的性別工資差異與職業分割的經驗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6(5):2-13.

[11]賴德勝.高等教育質量差異與區域創新[J]教育研究,2015(2):40-50.

[12]Ganzeboom, Harry B G, Paul M. De Graaf & Donald J. Treiman 1992,A Standard 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 of Occupational Status.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1.1992.

[13]李春玲.當代中國社會的聲望分層——職業聲望與社會經濟地位指數測量[J].社會學研究,2005(2):74-105.

[14]陳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收入回報之差異[J].社會,2016(2):167-178.

[15]蔣子龍,樊杰.2001—2010年中國人口與經濟的空間集聚與均衡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14(5):20-26.

TheEvolutionofSpatialVariationandInfluenceFactorsofOccupationalStructure

YangShengli,LiJiahui

(College of Economic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four census data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structure in China.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occupational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presents a process of constantly advanced, and there is a big spatial difference between provinces and cities. Education and average age are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occup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region.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workers, the younger the age structure i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of occupational structure will be.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 o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eds to be realized through labor mobility and market mechanism.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occupational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merce and trade service industry, public service industry and residents’ service industry ar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factors.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 nee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work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regional occupational structure.

occupational structure; spatial variation; influence factors

2095-0365(2017)04-0001-08

C913.2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7.04.01

2017-06-25

楊勝利(1982-),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教育部青年課題(EIA150413);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7RK001);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201604120406);河北大學中西部提升綜合實力—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項目

本文信息:楊勝利,李嘉惠.我國職業結構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 [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4):1-8.

猜你喜歡
結構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論《日出》的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a级毛片免费网站| 91精品国产丝袜|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5页|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一区二区自拍|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www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国产白浆在线|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日韩|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久久久| 国产精品蜜臀|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福利视频一区| 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视频一区亚洲|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性色综合网|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欲色天天综合网| 久久久黄色片|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亚洲VA中文字幕| 色婷婷成人|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亚洲大尺度在线|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午夜视频www|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亚洲综合九九|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日韩无码黄色|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蜜臀|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www亚洲精品| 91亚洲影院|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九色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黄| 全部毛片免费看|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香蕉| 国产在线欧美|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亚洲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