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
十八大以來中國堅定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國際輿論眼中的中共十九大不僅是一次中共黨內會議,更是一次具有全球影響的“國際性會議”。它不僅關乎中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DOI: 10.19422/j.cnki.ddsj.2017.11.004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18日在北京開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這一盛會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據報道,在3068名參加采訪報道十九大的記者中,港澳臺記者和外國記者達到1818人,創下境外媒體人數新高;境外媒體積極參與十九大報道,折射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強大影響力。
對于決定中國、影響世界的這一重要會議,國外政界學界和專業智庫持續高度關注、深入分析解讀。境外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圖文并茂呈現大會開閉幕式盛況、熱議評析十九大報告,全方位點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五年來的執政成就,高度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對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未來的重大意義,觀察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發展方向與全球定位,熱切期待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新的時代、新的思想、新的征程,國際輿論已經通過黨的十九大找到多個重要時代課題的答案,未來對我引領民族復興、推動世界發展仍將寄予厚望。
盛贊大國領袖新風范,
認同中共領導下的新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受到國際輿論高度關注與充分肯定。新的形勢和背景下外界關注中國,其實就是關注中國共產黨,關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能力,重點關注自信務實有遠見的中國領導人將帶領中國走向何方以及將給世界帶來何種影響。
一、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成為輿論共識
從十九大開幕會到十九大閉幕會,從十九大報告到黨章修正案,從習近平再次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到習近平總書記率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都是境外媒體報道的主角、鏡頭的焦點、稱贊的核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受到外媒關注與熱議,輿論大量引述專家觀點和評論解讀這一思想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肯定黨的這一理論創新成果更加全面,強調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思想引領,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菲律賓《馬尼拉旗幟報》認為,這一新思想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重要理論基礎。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在接受日本NHK采訪時表示,“為適應‘新時代,中國必須變強;如果沒有這一新思想,中國就無法變強”。
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大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外展現的執政理念、大國領袖風范與世界情懷,也給國際社會留下深刻印象并獲得積極評價。“自信心”與“使命感”成為外媒描述習近平總書記的高頻熱詞,由此帶動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務實高效、成熟自信的整體形象在國際輿論語境中更加立體飽滿、積極多元。英國《衛報》稱贊習近平總書記有堅定的自信與抱負,強調他知道中國應該走向何方以及如何到達那里。澳大利亞聯合新聞社引用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的話報道指出,“習近平既有淵博的學識,又有極強的使命感”。韓國《東亞日報》報道習近平總書記10月25日正式開始執政的第二任期,認為他會見中外記者時發表的講話有兩大核心關鍵詞——“人民”和“改革開放”。秘魯商業報報道稱,習近平在國際社會具有獨當一面的氣魄,作為帶領中國走向昌盛的領袖必定會付出更大努力。
二、中共執政能力引發國內外一致肯定
同五年前相比,外界如今對黨的執政方略和發展路徑深層內涵的剖析趨于理性客觀。十九大召開之際,國外主流媒體、智庫學者對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及未來挑戰的評論文章明顯減少,點贊黨的執政實踐和執政能力的報告和報道顯著增加,二者對比折射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成就和新高度正在獲得廣泛認同。圍繞黨的十九大,國際輿論不約而同地贊嘆黨的執政能力與執政理念、治理模式與治理經驗,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取得非凡成就、創造無數奇跡、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的中國方案。《巴基斯坦觀察家報》刊文指出,中國經濟、科技實力迅速增強,一個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已經形成。輝煌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中國人民為追求和平、發展和繁榮而進行的團結奮斗。俄羅斯《獨立報》認為,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無法想象中國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共產黨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這引起許多中國人的共鳴。《衛報》《每日電訊報》等英國多家主流媒體通過對比中國與西方政治體制,得出結論認為“相對于日益沒落的西方國家,中國確實在昂首挺進。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的中國有能力辦成西方國家無法辦成的事情”。
關注十九大引領新航向,
聚焦十九大報告規劃新藍圖
五年一次的黨代會是國際主流輿論觀察中國走向及世界影響的重要窗口,黨的十九大因此成為2017年外媒涉華報道的核心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所作黨的十九大報告及報告提出的黨的建設、反腐倡廉、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對外政策、全球治理等各項重大舉措,既被境外主流媒體視為大會主要議題的組成部分,也被視作探尋中國發展方向和政策走向的重要線索而備受期待。
一、明確優先方向實現民族復興
共同討論國家政策新方向、修改黨的章程、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是外媒眼中歷屆黨代會的重大意義所在。對于黨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這一繼往開來的盛會將做出何種戰略部署?如何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共如何加強自身建設?中國如何定位自身的全球角色?中國將對地區及世界政治經濟帶來何種深刻變化與深遠影響?國際輿論迫切希望得到上述問題的答案。習近平總書記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被國際主流輿論視作為黨的十九大和未來發展定下基調、描繪藍圖。因此,境外主流媒體一致認為,“十九大是中國今年最重要的事件”、“大會明確中國共產黨未來五年的優先事項”,同時有媒體指出“中共十九大可能改變全球局勢”。新加坡《海峽時報》刊文稱,十九大的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將如何借助過往經驗延續成功、如何帶領黨和國家展開下一步行動;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日益自信。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在本世紀中葉把國家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藍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與互動中實現。endprint
二、勾勒路線圖重回世界舞臺中心
在境外主流媒體看來,黨的十九大確定未來至少五年內中國的政策路線和施政綱領,包括強大的中國共產黨、強勁的經濟、美麗的中國、健康的民眾、現代化的軍隊以及在世界舞臺的主導作用等等,這些內容均體現在十九大報告中。國內層面,多數外媒認為,十九大報告細化“中國夢”具體發展藍圖,中國將通過解決“待辦經濟事項”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所有人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滿足百姓對更好的教育、就業機會、更高收入、更好的社會福利與醫療保健、更好的環境和更充實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美聯社說,中共十九大著眼提升黨的自信及長遠發展。路透社認為,如果五年前提出的“中國夢”只有一個初步輪廓,那么五年后十九大報告則對“中國夢”給出更詳細的實現路徑,強調在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以人為本”。韓聯社報道,十九大報告預示中國將繼續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反腐敗、從嚴治黨、改革開放,著力加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國際層面,外媒一致認為十九大進一步提升中國作為全球主要領導者的地位,預測中國將重新回到世界舞臺中心,因為中國領導人有極強的使命感和強大的自信心。美國《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兩百年灰暗的日子正在結束,接下來的使命是重新回到世界舞臺中心。加拿大《環球郵報》認為,中共十九大不僅旨在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同時也要提高中國在全球的地位和影響力。
熱議十九大報告開啟新時代,
解讀新論斷新提法指引新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在十九大開幕會所做報告受到國際輿論高度關注和熱烈反響。通過專業數據庫統計,10月18日9時至19時,西方主流媒體共有涉十九大英文報道928篇,是前日同時段(451篇)約2.1倍,是涉黨的十八大同時段(541篇)1.7倍;其中關于十九大報告英文報道859篇,占涉十九大英文報道總數的92%,達到會議期間境外主流媒體單日報道量的最高值。習近平總書記報告中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基于對中國現實新理解的新論斷、新提法、新舉措,迅速成為外媒報道中的熱詞,并獲得廣泛熱議和解讀。
一、新時代彰顯中共自信
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通過對報告的解讀,外媒認為“新時代”體現在改革開放近40年歷程以及十八大以來五年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中,體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上,“遠大抱負”、“堅定自信”等詞語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在外媒眼中的新形象。英國廣播公司統計報道十九大報告中36次提及“新時代”,這一說法的提出不僅對于中國而且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史也具有重大意義。英國《金融時報》文章認為,隨著經濟增長企穩、歐美受到經濟民族主義崛起重創,十九大報告宣布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表明中共信心提升。美國《華盛頓郵報》將報告中這一新論斷視為以“中國式”表述描繪作為世界強國的前景。
二、新目標起航新時代
十九大報告明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美國《紐約時報》注意到報告中26次使用“大國”或“強國”描述中國,這與過去截然不同。“強國”此后成為國際輿論場的熱詞,外媒認為新目標是一項長期愿景,將指引中國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日本經濟新聞》認為,“強國”目標使中國領導人得以開啟國家綜合實力新時代。美國彭博社強調,中國正朝世界舞臺中央邁進,預測2050年中國將在創新能力、影響力、軍事力量等方面成為全球領先強國。日本《朝日新聞》認為,“小康社會”目標正接近完成,中國領導人似乎希望通過提出更高的發展目標來提高黨在民眾中的向心力。
三、新矛盾反映新理解
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國《巴倫周刊》引用高盛集團專家看法認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通常意味著黨的重點領域的指導方針發生變化,這種轉變是對更高效更平衡的經濟發展需要的確認。英國《金融時報》則認為,十九大報告最引人注目之處是首次提出矛盾的新變化,未來中國經濟政策可能會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房地產問題的解決,這些都是中國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十九大報告有關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突破了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以來的框架,反映出中共對中國現實的新理解,也是提出新時代、新思想的重要依據。
感受中國國際地位新變化,
期待中國方案提供新選擇
伴隨中國成為世界經濟溫和復蘇的重要引擎、堅定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國際輿論眼中的十九大不僅是一次中共黨內會議,更是一次具有全球影響的“國際性會議”;不僅關乎中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英國媒體用“站在世界地圖前召開的大會”來形容黨的十九大,美國媒體認為大會標志著“中國崛起2.0版”,日本媒體則預測“中國開始主導21世紀”的預言有望在2017年成為現實。
一、影響世界格局的“里程碑式”大會
作為一個在國際舞臺舉足輕重、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國家,中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世界目光。在年初預測可能改變全球局勢的大事時,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中共十九大是其中之一,因為中國已有數個世紀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類似觀點越來越集中。美國《紐約時報》認為,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中國在此次會議上做出的任何決議都將對外部世界產生重大意義。印度《商業標準報》指出,十九大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對不斷發展的世界同樣影響深遠。在全球層面,習近平提出很多理念和倡議,如“一帶一路”、新安全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這些都會影響亞洲和世界的經濟和安全。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經濟實力增強會帶來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偉大復興會與偉大外交相呼應。
二、“中國道路”成為西方模式替代選項
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對比美英等為首的西方國家民主政治失序、社會分化加劇的現狀,國際社會更加渴望傾聽中國聲音、汲取中國智慧、分享中國貢獻,黨的十九大成為一個重要契機。英國廣播公司指出,“站在世界地圖前”謀劃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中國共產黨將為世界經濟的未來提供新的智慧與方案。俄羅斯《獨立報》報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希望加快發展的國家通向現代化提供了一條可以借鑒的道路,中國領導層已經找到至少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正確的道路,中國應該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榜樣。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引用專家觀點表示,當西方民主遭受多重挑戰、美國看似要放棄全球領導地位時,“中國道路”成為西方民主價值的替代選項,而且這一理念將不僅局限于中國。英國《每日電訊報》直言,媒體注意力一直浪費在特朗普領導的美國身上,如果拿出其中四分之一用于關注習近平領導的中國,那么我們所處的世界將變得更好。
(作者系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國際輿情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蘇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