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志成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 150090)
輿論監督報道如何“幫忙不添亂”
叢志成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 150090)
輿論監督節目;輿論監督報道;傳播影響力
作為廣播人,在前些年,我們很難看到國內其他媒體會援引廣播的新聞報道,近些年,這種格局被打破,“據中國之聲報道的字樣,頻頻出現在其他媒體中”,因為一檔焦點新聞節目《新聞縱橫》的改版,成了中國之聲輿論監督主陣地,獨家、全面、深度成為這檔節目的代名詞,其他媒體援引的報道也大多來自這個欄目,在全媒時代,一時間讓廣播人的自豪感再次油然而生。做好輿論監督節目和報道,將會使媒體責任的能量進一步釋放。
輿論監督,從其根本意義上說,是大眾傳媒行使法律賦予的監督權利,表達輿論,影響公共決策的行為,也是大眾傳媒的一項重要職責。輿論監督有別于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是一種特殊的民主監督形式,監督面廣,影響面大,作用力強,稍有不慎,就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相反,如果做好輿論監督,就會對匡正時弊、嚴肅法紀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做好輿論監督非常必要。輿論監督既是媒體的使命所在,又是媒體的重要職責,只有從民生角度出發,抓住政府關心、百姓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監督,才能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和引導力。作為龍廣北大荒之聲的品牌節目《民生在線》,已經形成了大家的共識,是替老百姓說話辦事的節目,是頻率民生監督類節目的一面旗幟。 根據自有頻率定位,開辦輿論監督類節目,側重本頻受眾,非常有必要,比如私家車頻道開辦消費維權類節目,97頻道開辦老年人服務熱線,高校廣播關注學子教育服務等。真正從民生需求出發,把輿論監督類節目辦得更加細化。形成與行風熱線的呼應與補充,把第一手的社會熱點通過自己的輿論監督平臺發布出去,樹立公眾的媒體責任認同感。
媒體既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眾的“眼睛”。這就要求媒體要本著“幫忙不添亂”的原則,對輿論監督類報道要有嚴密的策劃、審核和執行措施。在助力省委省政府的宣傳報道方面要做到積極主動,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敢于行使手里的媒體職能。 輿論監督類報道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真正地進行調查了解,不能因為記者的疏忽造成難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西瓜膨大劑事件”的報道就是一個典型事例。有媒體報道:西瓜炸裂的原因是瓜農使用了一種叫膨大劑的農藥,催熟西瓜,一時間西瓜炸裂事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沒人敢吃早上市的西瓜,瓜農損失慘重,后來又澄清西瓜炸裂不是由膨大劑引起。僅僅是一、二條新聞報道,但很多瓜農可能會因此傾家蕩產。記者在沒有完全調查清楚的情況下,就匆忙把見聞報道出來,因誤導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很難挽回了。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曾明確提出:“新聞宣傳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堅持實事求是,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輿論導向的重要意義。所以我們要抓準問題。事實要弄準。要真實準確,清晰自己要弘揚什么,批判什么,宣傳什么,禁止什么,不能有一絲對問題的不清和含糊。以新聞夜航報道問題自助餐鴨肉冒充羊肉為例,報道播出后,給更多人以食品安全的警醒,能夠讓更多自助餐飲企業區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真正通過實事求是的報道,讓老百姓點贊。這對于所有新聞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必須對黨對人民有高度負責的態度,對新聞事業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對百姓的疾苦有深深的同情心,對腐敗現象和違法亂紀行為疾惡如仇,只有這樣,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才能深入生活,寫出符合實際的好稿子,才能真實地反映民情民意。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和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客觀報道,這既是對新聞規律的尊重,也是對法律的尊重,同時,也是新聞工作者的自重。
就目前的輿論環境而言,一個社會熱點問題會有多個視角的輿論出現,民間輿論、傳統媒體輿論、網絡輿論等等。如果不能夠很好的做好輿論監督的網絡引導,很有可能讓事件持續發酵,失去掌控力。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和關注網絡輿論風向,在網絡輿論有大大超越傳統媒體輿論趨勢之時,針對本土網絡熱議事件,應該發揮傳統媒體報道真實的屬性,借助網絡,積極回應,及時糾正網絡偏頗的觀點。“網絡擴散、傳媒報道、網絡熱議、傳媒調控”,網絡監督和傳統媒體相結合,將是未來輿論監督的發展趨勢。傳統媒體在發揮辟謠等作用時責無旁貸,多部門微博微信聯動做出真實客觀的回應和報道。
輿論監督不是工具,而是信仰和職責,要慎用、會用,才能彰顯媒體職能,不破壞平衡和諧。用中國之聲特報記者白宇的一句話做結尾 “我們之所以還有工作,是因為世界需要正義。”□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