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哈爾濱花園小學,哈爾濱150000)
淺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角色轉換
李秀娟
(哈爾濱花園小學,哈爾濱150000)
語文教學工作定位在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個性。語文教學的創新性關鍵在于進行創新學習。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氛圍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可以促進學生自覺地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因而教師在師生關系中扮演的角色是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的保障。
創新性學習;角色轉換;平等和諧
互尊互愛是我們所倡導的新型師生關系,互尊是學生把老師當成可敬可愛,有血有肉,能夠互相交流探討的人,使學生從一個何時何地都是被傳道者、被解惑者、被授業者的角色中解脫出來,師生之間變為教學相長的關系。
教師要走下講臺和學生打成一片,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老師,您能不能和我們一起討論?”
五年級剛接班時,學生課后談想法時說的話,還時常在我耳邊縈繞。是啊,學生渴望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他們不希望老師給他們安排好的一切,不愿意處于我們的“監控”之下。為了他們的成長,我們真的應該走下講臺,走到孩子中間去,與他們共同的學習,共同探討,和他們成為真正的在知識海洋中探索的朋友。
教學實踐證明,在與學生朋友式的交流中,作為老師確實收獲頗豐。在教學《落花生》一課的時候,第一課時,讓學生自己讀文章,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交流讀文后的收獲,以及產生的問題,最后一個環節是全班交流。第二課時,安排了一個辯論:在當今社會到底需要落花生這樣的人,還是需要蘋果那樣的人?我坐在孩子中間,與他們共同分析,與他們一起爭論。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朋友般的合作交流中,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在和諧的合作中獲得新知。從這件事中,我不難發現,當我們走下講臺,蹲下來與學生交流的時候,可以用平等的目光看他們的世界,和孩子處于平等的位置,真正把他當成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才會真正了解并走進他們的世界和他們成為朋友。這是一種教育的理念——平等待生。
這樣的學習環境輕松和諧,誘發了學生學的內因,使其參與學習的過程,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況、認知程度,從而更好地設計教學,使學生有發展思維的空間,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在知識來源多元化的今天,學生已在最新知識的接收、擁有上,許多方面超過了成年人。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敢于拜學生為師,向學生請教,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要睜大眼睛看學生的世界。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要跟孩子學習,不愿意向孩子學習的人,不配當孩子的先生,一個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問題、孩子的困難、孩子的愿望,怎么教?怎么知道孩子的力量呢?”因此,對待孩子,我們必須睜大眼睛看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發現他們身上巨大的潛力。
要敢于讓學生把我們掛在黑板上。
有學者把中國與美國的教育進行對比,美國教師在學生中間,課堂上你分不出誰是學生誰是老師。而在中國,學生一般總是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是學生把老師問倒了,老師往往不高興。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老師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向孩子學習必須放下架子,敢于讓學生問,而且梳理一個觀念: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教師不可能什么都會,學生提出的問題,你解答不上來,這是非常正常的,而且這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們的孩子確實在思考,確實在創造性的學習,這是非常難得的。
有一次上一節語文研討課,快結束時,我問:“關于新型玻璃你們還想知道什么?”有一名學生問:“老師,我們小組有一個問題一直沒弄明白,吃音玻璃是誰發明的?它的材料是什么?為什么吃音”這些問題真的很難解答,講課時也查了很多資料,但是都沒結果。這下可被問住了,怎么辦呢?于是我說:“這個問題我真的不會,天宇同學真是善于思考問題,這是非常難得的,而且老師也非常感謝你,你又幫助我發現了一個不足,看看有沒有同學能夠幫助我們解答這個問題,回家之后咱們都再查查資料,明天當科普小專家,講給大家聽好嗎?”課后大家都說這節課同學們學得好,因為我們讓孩子們帶著問題來,帶著更大的問題走出課堂,這才是真正的學習。老師承認自己的不足,不但不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使孩子們為老師謙遜的品質所折服,老師還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們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需要不斷的探索。
在許多方面向孩子學習,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低微。教師一般具有扎實的文化底蘊、豐富的經驗、優秀的品質,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用自己比較穩定的價值觀影響兒童,使之具有道德性、永恒性,在情感的理解力、情緒的控制與表達等方面給他們以幫助。因而導師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現代教育賦予了導師角色新的內涵,正如《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提到的:“頭腦不是一個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把,教師就是點燃學生頭腦這個拿火把的人。”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師的導師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我們探討學生創新學習,學生創造力不是不要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練習,而是不把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性價值來追求,是把語文基礎的知識和技能作為為實現教育目的工具性的價值來追求;不是把已習得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儲存起來,而是拿去應用,去獲取知識,在獲取新知中學會創造。
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學習創造,既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層次,又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絕對不能忽視對于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引導學生掌握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的技能,必要的時候教師要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學生,這就是我們教師的導師功能,而且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們不僅僅教學生如何學習,更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們不僅僅教學生如何學習,更要培養其中的情感、道德等因素,引導他們品析文章的思想內涵,使其真正領悟作者的情感、文章思想的精髓,這才是真正完成了對于學生的教育。
[1]刑永富.現代教育思想.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彭坤明.知識經濟呼喚語文教學創新.□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