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瑩梅,金昌廣播電視臺
淺談新聞記者在特殊事件報道中的角色定位問題
文/武瑩梅,金昌廣播電視臺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也是黨的群眾工作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新聞媒體既要有擔當,把準自身在新形勢下群眾工作中的定位,又要創新機制與辦法,時刻關注新形勢下各階層群眾的思想動態與變化趨向,分析和掌握群眾工作特點,抓住主動出擊、首先“發聲”、引導輿論的傳播策略,推動群眾工作高效、健康的發展,提高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與水平。
新聞記者;特殊事件;角色定位
在法律法規尚不健全、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管理監督等又不到位的情況下,目前,我國的社會矛盾越來越復雜,矛盾表現形式趨于激烈。習總書記強調:“面對錯綜復雜、快速變化的形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既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的態勢,也要看到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復雜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在這樣一個時期,我們必須正視群眾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正確處理好各類矛盾,認真改進工作方法,防止矛盾擴大、激化。
隨著體制轉軌、社會轉型,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群眾體現出不同的利益傾向。首先是群眾訴求多元化。隨著社會價值觀多樣化,群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其次是群眾對政府與各類組織的要求與監督逐步加強,但在個人心理層面和道德層面對風險的接受度在降低。第三是社會大眾的“隱私”理念與權利意識高漲,逐步懂得爭取自身利益,懂得委托律師或在公共開放平臺(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表達不滿并爭取自身利益。
互聯網在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信息消費習慣、社交方式變化巨大。傳媒生態被重新構建,表現出一些特質,首先是“去中心化”。往昔由意見權威發布信息、傳導輿論給公眾的傳統傳播方式改變了,現在是自媒體、多媒體、跨時空、可交互的方式,出現所謂“社會化媒體”,“人人即媒體”。第二是意見發布者越來越“草根化”。新媒體技術使公眾思想表達和參與公共事務的意愿與機會明顯提升。第三是輿論場分化。網上網下輿論交互傳導,因表達途徑、話語方式、關注熱點重點的不同,逐漸分化出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
公眾輿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意識形態力量因為受價值判斷的影響,并不總是科學的,而新媒體信息生產的互動性、快捷性使行政控制輿論的能量削弱了,因此,新聞媒體在輿論構建與引導過程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當前群眾工作實踐中,廣播電視作為主流媒體對輿論的調控和引導既有問題的存在,也有難題的存在。一是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民眾的反應能力越來越迅速,主流媒體的反應卻往往相對滯后,這里有能力、水平的問題,也有責任感和擔當的問題。二是新媒體縮短了危機由釀成到暴露的過程,甚至把危機的每一個細微過程都赤裸裸地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給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帶來巨大挑戰。三是突發事件發生時,有的事件責任部門封鎖消息,官方信息又提供得簡單,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出現信息不對稱,給媒體出了難題。
5.1 堅持黨管媒體,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在社會轉型期,我們要堅持黨管媒體,緊緊抓住廣大人民群眾謀求發展富裕的強烈愿望,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唱響主旋律。面對各種聲音,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一定要有正確的立場、鮮明的觀點、堅定的態度,牢牢把握正確導向,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起來,切實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增強輿論引導的及時性、針對性、實效性。
5.2 構建體系完整、便于操作的突發事件報道協調機制。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后,媒體通常是在政府設置議程的框架下讓公眾了解真相,那么,媒體一方面是要做好“上情下達”工作,做到公布事實、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就要打破新聞業務管理中存在的“線性”和“條塊分割”的思維方式與工作機制,按照突發事件報道協調機制,把記者撒出去,深入調研,找尋問題;要善于溝通,采集事件中的利益相關者的各種反應、訴求等,以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及時做好“下情上達”工作,為有關方面科學決策提供準確、翔實的事實依據。
5.3 尊重、保障公民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爭取來自民意,又高于民意的屬于自己的權威言論。新聞媒體報道一定要以事實為導向,既要不瞞報、不漏報、不遲報,又要不虛報、不夸張、不炒作,圍繞危機事實真相、危害范圍、人員及財產損失及管理和應對中的人力物力投入等事實為主要傳播依據和傳播定位。如果權威信息傳導出現不對稱,引發公眾不滿,反而會令事態升級。新聞媒體在報道時,絕對不可以改變事實,但是可以改變公眾對媒體、對組織形象的認知與評價,這訣竅就在順應民意,在民意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主流觀點,同時包容網上意見領袖,跟進他們的意見,讓民意按可控的方向走,也把民意引向自己需要的地方,這樣才有來自民意,又高于民意的屬于自己的權威言論。
決定傳播效果的要素是:時機、節奏、力度。什么時候說什么,怎么說,落點在哪里;說多少,說多久,說多深多透都有智慧在里頭,需要預判事件發展走向。新聞媒體還要有導向策略,能夠從文化、觀念和機制等層面深刻分析危機,同時協調各方關系,實現管理體系的恢復再造,引導利益相關者和社會認同危機管理組織及其契約價值。
總之,意識形態工作關系到社會是否和諧穩定,關系到黨和國家的興衰與安危。時代在變,策略要變,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媒體在群眾工作中肩負的責任不能變,要不斷強化自身軟實力,增強構建和引導公眾輿論的能力,真正傳播主流的聲音,樹立和諧中國的形象。
[1]洪懷峰,李征,葉景順.“坑”就一個字,還要說幾次?[N].信息日報,2015.
[2]張仕洪.深度報道與事件性新聞[J].新聞前哨,2013.
[3]鞏國強.客觀理性造就深度――關于事件性新聞深度報道的一些想法[J].新聞采編,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