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輝
基于利益相關者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模式研究
賴文輝
大學生群體作為最具活力、充滿新鮮的群體之一,在國家、學校以及社會的大力支持下,公益創業成了大學生創業新風向,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新分支”,代表著大學生新的就業前景。因此,本文將在分析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重要作用的基礎之上,分析公益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而構建基于利益相關者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模式,以期更好地推進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開展。
大學生就業作為一項事關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大事,而創業作為一種高級的就業形式,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理應成為新形式下我國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式之一。公益創業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伴隨著公益理念以及創業理念的廣泛傳播而得以在國外蓬勃發展,已經被認為是一種有利于解決包括就業問題在內的各種社會問題的新方法。大學生群體作為最具活力、充滿新鮮的群體之一,在國家、學校以及社會的大力支持下,公益創業成了大學生創業新風向,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新分支”,代表著大學生新的就業前景。因此,本文將在分析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重要作用的基礎之上,分析公益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而構建基于利益相關者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模式,以期更好地推進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開展。
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現實需求。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已經成為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而公益創業教育則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其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開展公益創業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進行結合,從而在提高理論水平的同時鍛煉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開展公益創業可以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使他們正確認識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進而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學習,從而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現實需求。從當前經濟形勢而言,國內外經濟仍然處于經濟增速普遍放緩的發展階段,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大多數企業必然會減少招聘人數。與此同時,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持續擴招,使得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已經嚴重超出社會需求。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 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795萬人,比去年增加約3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公益創業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其在解決大學生就業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形勢下積極開展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是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現實需求。
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實需求。大學生作為國家之棟梁,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希望所在。大學生除了掌握良好的專業技能之外,更需要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感,才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所學知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然而,由于許多大學生受到家庭、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其社會責任感普遍薄弱。而公益創業在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利他”行為,對大學生開展公益創業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正確認識到社會需求,從而使他們可以自覺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可以落實社會責任,通過公益創業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接觸到一些大學生創業成功經驗,使他們勇于探索,進而在公益創業實踐中促進大學生責任感的落實。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益創業教育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十分重要,是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使得當前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在實踐中存在著一些現實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思想認識存在誤區。在傳統教育觀念上對于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往往只是簡單的將大學生創業成功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然而大學生公益創業內容不僅僅只包括創業這項,還包括著創業精神、創業理念以及社會責任等方面,如果只是以創業是否成功來作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的評價標準,必然會影響其順利開展。與此同時,對大學生開展公益創業教育的話對于大學生個體的影響必然是長遠的、持久的,而不能簡單地將公益創業教育理解為一種短期技能培訓行為。
教學水平有待提高。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部署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新春天。然而,受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使得高校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水平不高,存在諸多問題而難以完全滿足公益創業教學需求。首先,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內容相對籠統不具針對性,主要包括“大學生職業規劃”以及“大學生就業培訓”等課程內容,難以針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現實需求開展教學,進而使得教學效果不高。其次,由于大學生公益創業作為舶來品,引進到國內的時間尚短仍處于起步發展的狀態,從而使得我國許多高校公益創業師資力量匱乏,進而難以完全滿足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實需要。最后,大學生公益創業實踐活動有限。由于學校對于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投入有限,從而使得當前許多高校只能依托于于公益社團、志愿組織開展的常規志愿活動開展公益創業實踐活動,進而使得大學生難以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進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外部支持不夠完善。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不僅僅只是高校的任務,同時也需要來自政府、社會、企業、家庭以及社區等外部系統的輔助,才可以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體系。盡管志愿服務理念已經逐步獲得社會認可和支持,然而近些年來以“郭美美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公益丑聞嚴重動搖了公益組織自身的公信力,從而使得社會公眾和輿論對于大學生公益創業的認識難以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目前由于大學生公益創業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政府缺乏對大學生公益創業行動有針對性的專項扶持政策。目前,政府只是給予大學生公益創業相應的“準生證”,但卻沒有對其“活下去”采取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進使得大學生公益創業經常處于政府監管的真空地帶,進而在“野蠻生長”中“偏離發展航道”。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在事實上處于萌芽發展階段,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大學生、高校、家庭、企業以及中介服務機構的共同參與,只有公益創業的各方利益相關者緊密聯系起來才可以構建起一個良好的大學生公益創業能力培養支持體系。需要以下幾個利益相關者做出努力:
高校。高校作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模式的關鍵主體,在新形勢下其作為推進大學生公益創業的主導者,應主動擔負起育人和服務的雙重職責。高校必須認真貫徹實施《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從理論研究、課程建設、師資建設以及創業實踐等方面構建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體系。理論研究方面,高校應充分發揮智庫的積極作用,對公益創業相關理論進行研究以便為公益創業教育提供指導;師資建設方面,大學生有想法有沖勁,但是在經驗和理念上存在諸多不足,這就需要有經驗、有能力的公益創業導師對其進行指導,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豐富的教師資源,構建一支高素質的大學生公益創業導師隊伍更好地指導大學生進行公益創業;課程建設方面,高校應遵循人才培養理念,根據大學生創業者的不同需求、興趣和問題,對本校的創業教育環境進行科學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科學設計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課程方案;創業實踐方面,高校應不斷整合各種校外資源,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公益教育實踐平臺,從而使大學生可以體驗到公益創業的真實環境和詳細過程,進而在社會實踐中掌握相關技能。
政府。高校開展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不僅需要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而且還需要政府的指導。近些年來,相關政府部門已經陸續出臺了許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許多政策難以落實到位,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出臺政策主要著眼于解決大學生就業壓力,再加上公益創業教育本身的公益性質,使得其和商業創業比較起來更需要得到來自相關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有鑒于此,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支持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一是政府應盡快制定大學生公益創業發展針對性的的政策法規框架,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應加大對大學生公益創業包括資金在內的各種創業資源的支持力度。政府不僅可以通過直接舉辦各種大學生公益創業競賽以創立相應的公益項目來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前來參與,也可以通過公共服務購買的方式來彌補公共服務的不足。三是政府部門還可以利用政府的良好信譽,引導和鼓勵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愛心企業、非營利性質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在人力、培訓以及資金方面積極幫助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
創業成功者。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應主動將公益創業成功者吸收進來,他們作為創業先進者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公益創業經驗以及創業教訓,進而為大學生公益創業發揮相應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從而成為大學生公益創業學習者的人生榜樣。高校應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積極聘請知名企業家、學者、創業校友擔任兼職教師,通過開辦講座現身說法向大學生介紹公益創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同時,通過參加教學研討和專業教師交流經驗,從而不斷完善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課程。
企業。成熟的企業擁有著十分豐富的創業經驗和管理經驗,對于剛剛創業的畢業大學生而言,均具有十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因此,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必須借助于企業力量,不斷完善企業支持子系統以彌補學校支持體系在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企業除了可以給予大學生公益創業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之外,還應加強校企業合作,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必要的公益創業指導。一方面,企業應主動參與到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課程的開發設計,通過共同成立創業教育課程研發機構,開發出更多符合高校自身發展特色和大學生實際需要的公益創業教育校本課程,定期組織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管理人員前往學校學大學生傳授先進的創業理念和技能,還可以組織開展雙方的面對面交流以豐富大學生公益創業實踐體驗。另一方面,政府應通過制定各種政策法規以及財政措施來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大學生創業教育,逐步形成“政府+ 企業”混合驅動發展模式。
第三方服務機構。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尤其是創業實踐同樣需要得到社會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有力支持,作為公益創業主體的在校大學生本身缺乏相應的創業經驗以及創業資金,更沒有良好的社會關系網,這都導致在校大學生在公益創業初期舉步維艱。而第三方服務機構本身具備諸多優勢,可以為大學生創業教育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如創業資金、創業經驗、創業咨詢、法律咨詢等等。高校應借助國外先進經驗,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共同創建“公益創業教育共同體”,積極獲得來自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有力支持。
家庭。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應當始于家庭而延伸到學校、社會, 家庭作為每個人的第一學校,其在潛移默化中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家庭作為大學生進行公益創業的精神源泉和經濟后盾,可以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提供堅強的精神和資金支持,這就要求家庭主動參與到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中來。由于許多父母都不清楚何為公益企業,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與家庭合作,加強與家庭溝通,從而使家庭了解公益創業,積極宣揚公益創業觀,讓家庭和社會形成對公益創業支持和寬容的態度,形成良好的公益創業文化氛圍。與此同時,家庭則應以積極的態度關心和鼓勵創業大學生面對公益創業過程中的挫折,幫助他們以積極的心理來應對和解決各種創業困難,從而給予子女精神上的安慰,使其無后顧之憂。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