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洪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新理念意義探析
◎鄧洪
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關于生態文明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觀點,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階段性特征的科學判斷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對我國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意義重大。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十八大報告又明確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新高度,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首次提出“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逐漸完善和系統化,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最新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人民群眾普遍富裕起來。但是粗放的發展方式,也使我們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沉重代價。
目前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仍處于2000萬噸左右的高位;城市空氣質量上78.4%的城市未達標,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占全年的3.2%;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全國陸地面積55%,荒漠化和石漠化土地占國土面積近20%;城市黑臭水體大量存在,湖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部分流域水體污染較重;全國土壤電位超標率16.1%,耕地土壤電位超標率19.4%,工礦廢棄地土壤污染問題突出。(新華網數據新聞部2015年)
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遵循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期待,彰顯執政擔當,將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視為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融入治國理政宏偉藍圖。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觀點,振聾發聵。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階段性特征的科學判斷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兩座山論”:“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3年9月7 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詞)——為如何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指明了方向。
2005年8月24日在《浙江日報》特色欄目“之江新語”中,習近平寫到“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和諧,通俗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2013年9月7 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習近平指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闡明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發生矛盾沖突時,必須毫不猶豫地把保護生態放在首位,而絕不可再走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的老路。
這就為各級政府如何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具體情況,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指明了方向。最近幾年各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就最大程度的實現了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也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文明就是生產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闡明了如何正確處理好生產力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和實踐水平的提升是解決生態問題的根本途徑,而自然生態對人的全面發展又極具重要性,因此要把生態環境優先性作為生產力發展必須遵循的前提條件與客觀規律。
習近平多次談到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
從思想上讓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以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辯證思維,來思考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及環境保護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提出了建立生態文明的制度保障。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通過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用制度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布實施,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印發,明確提出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通過,并于2016年元旦開始施行;立法機關正加快推進《水污染防治法》修訂;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前期工作緊鑼密鼓開展。中國生態環境法治體系不斷完善、加嚴。中國堅決向污染宣戰,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被稱為“氣十條”和“水十條”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先后發布實施,各有十個方面35項具體措施,為打贏治污攻堅戰提供了充沛“彈藥”和真金白銀。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路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國家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繼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后,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見》首次提出“綠色化”概念,并將其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并列,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的內涵,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路徑。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新理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一定能讓美麗的家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奇跡”,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