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瑩
基于刑法的網絡數據安全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策略分析
◎袁瑩
在網絡信息時代,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是刑法制度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刑法制度下,公民如何應用刑法內容來保護個人的信息和安全是每個公民應該了解和學習的內容。文章首先對公民個人信息安全進行了分析,然后對基于刑法的網絡數據安全進行了分析,對刑法背景下網絡數據安全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最后對基于刑法的網絡數據安全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策略進行了闡述。
在我國刑法的規定中,公民個人信息通常是指與某個特定的人有關的具體相關信息,具體包括姓名、性別、種族、個人愛好、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內容。現代社會是網絡時代,公民的個人信息通常是以網絡備案和網絡存檔的形式保存下來,所以,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和網絡數據安全是密不可分的,保護網絡數據安全也就是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不受侵害。在網絡時代,傳統的數據傳播模式被逐漸取代,新的網絡數據以智能化和終端化的特點迅速的占領了網絡市場。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數據的復雜性,導致網絡數據中個人信息存在較大的風險,網絡詐騙分子利用網絡上的個人信息進行詐騙,這對于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風險。由于網絡數據存在安全隱患,使個人信息很容易遭到泄露,相關刑法對于公民的個人信息泄露和非法詐騙已經做出了相關的規定,但由于網絡傳播速度較快,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非法傳播個人信息的源頭,一些身份盜用案件逐漸增多。基于刑法制度,對于網絡個人信息的非法傳播行為,應該及時的制止,一經發現,應該嚴厲處分。
在刑法規定中,公民的個人信息包括的內容較多,有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等基本個人信息,也包括婚姻狀況、財產狀況、個人習慣、個人愛好、工作情況、身體健康情況等信息。公民通過瀏覽網站頁面等留下的個人信息屬于網絡行為衍生出來的個人信息,通常由于個人的上網習慣和收藏習慣也會留下一些個人信息。目前,我國的刑法對于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在2014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了《關于個人信息侵害的相關民事糾紛法律》,在相關規定中提出,在我國刑法制度中,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是受法律保護的,隨意侵犯公民的個人信息,是觸犯法律的,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相關規定中提出,一些因為職業原因和相關聯的人員不得隨意對公民的信息進行暴露和公布,比如公民的健康情況和病例資料,醫護人員在為病患進行診治時會接觸到病患的基本資料,也會了解病患的病情和病歷資料,刑法規定醫護人員不得利用職務之便,在不經病患本人允許的情況下,隨意泄露病患的基本信息和病例資料,一旦發生病患資料泄露情況,相關負責人員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在刑法中還規定,公民的個人活動和犯罪記錄也屬于個人信息,不得隨意公布和泄露,公民的所有個人信息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刑法的民事糾紛第六條規定,工作人員在工作時間或者在服務過程中接觸到的客戶個人信息不得外泄或提供給他人,泄露客戶的個人信息或者通過其他渠道販賣個人信息的均屬于違法行為,最高可以判處三年到七年的有期徒刑。(趙艷薇. 魏亮:《網絡安全法》強調個人信息保護 助推“網絡強國”落地[J].通信世界,2016,(30):56-57.)
在網絡信息時代,網絡生活雖然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網絡信息的弊端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隱患。近年來,網絡信息詐騙事件越來越多,人們通過瀏覽網頁會無意中泄露個人信息,比如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不法分子通過網絡技術和手段可以收集到公民的個人信息,從而會出現一些電話詐騙行為。由于部分公民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在遇到詐騙信息后沒有通過基本的法律手段進行維權,甚至會導致財產的損失。在2015年6月份曾發生過一起由于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導致的詐騙案件,徐女士由于在辦理銀行卡時開通了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在網絡上留下了個人的身份證號碼和手機號碼,徐女士在辦理后一周接到了名為某某銀行的客服電話,在電話中客服人員要求徐女士更改付款密碼和轉賬密碼,在一小時后,徐女士發現銀行卡中的余額全部被轉出,在進行了咨詢后,徐女士才知道自己接到的電話是詐騙電話,當事人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對于銀行的售后系統也不是很清楚,導致徐女士誤信了詐騙電話中的信息,從而造成了財產上的損失。由于網絡數據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導致公民個人財產發生損失的案件不在少數,作為公民,應該了解我國的基本法律規定,在個人信息受到侵害和泄露時,應該通過合法渠道及時的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也是作為公民應該了解的基本信息。
在網絡時代,大數據模式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在網絡信息時代,網絡設備設施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同時網絡數據與公民的個人信息是緊密相連的,通過網絡技術,網絡數據的傳播速度較快,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大部分人在網絡平臺上注冊的個人信息是虛擬的,一旦發生網絡數據泄露和詐騙行為,很難追究到個人,這也就為網絡數據安全帶來了一定的隱患。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數據的來源具有虛擬性和不確定性,網絡數據的內容比較復雜,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由于網絡數據來源的特殊性,使網絡數據的結構與傳統的數據結構和數據特征有較大的區別。傳統的數據模式屬于關系型數據庫,通過數據結構和數據類型可以分辨數據的安全系數和傳播方式,在傳統的數據內容中,可以通過智能分析的方法很快地分辨出資料的上傳者和傳播者,一旦出現網絡數據隱患,相關的專業人員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對網絡資源進行合理化分析,從而判斷出數據的傳播者。
現代網絡數據與傳統的網絡資源最大的區別在于新的網絡數據和網絡資源通過新的網絡構架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從而形成一個較大的數據庫,網絡數據庫的內容較復雜,用戶可以通過非結構化網絡技術對網絡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而不是局限于數據的基本內容,這也就導致網絡數據正在向移動終端發展,形成一個網絡整體資源。在大數據時代,通過網絡終端可以快速地查找到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這其中也包括個人的基本信息。在對網絡數據的調查中發現,由于現代的網絡技術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網絡數據庫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信息是非結構數據,而非結構性信息是靠網絡基礎功能進行傳播的,使網絡信息嚴重缺乏嚴密性和完整性,這也是現代網絡數據存在的主要缺陷。在大數據中包含了很多個人的基本信息,由于網絡時代的開放性,網絡用戶可以通過基本的搜索方式查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這也就導致公民的基本信息不再是保密和安全的。(李源粒.網絡個人數據安全刑法保護研究[J].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06):45-54.)在網絡時代,公民的基本個人信息很容易遭到泄露,公民的個人行為也不再是隱私,公民的財產情況和身體狀況可能會被不法人士利用,造成公民財產的損失。這也是大數據背景下網絡數據安全存在的風險。
在網絡數據的上傳方式分為很多種,包括電子終端、移動終端、移動智能終端等方式,網絡數據的內容也包括用戶的真實信息和虛假信息,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發現了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在網絡上并未使用真實的信息進行注冊,以提供服務的名義為網絡用戶提供一些虛假的個人信息。還有一些詐騙分子利用公民的個人信息騙取錢財,直接危害了廣大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個人利益。很多用戶反映,在網絡上剛剛注冊了電話號碼,就會接到一些電話推銷和電話詐騙。部分用戶在登錄社交平臺時留下了真實的姓名和電話后,網絡詐騙分子利用電子技術收集個人信息,以盈利為目的將個人信息販賣給某些經紀公司,這樣一來,一些單位和機構就可以利用用戶當時在社交平臺預留的個人信息對用戶進行電話銷售和電話詐騙。
在網絡數據中不僅包含網絡用戶的身份信息,同時還包括用戶的行為信息,通過對網絡用戶的行為信息進行分析后,可以了解到用戶的興趣愛好、情緒和社交等基本行為,一些網絡技術人員通過對網絡用戶的行為信息進行分析后,可以基本確定用戶的日常行為和經常出入的場所,網絡詐騙人員可以通過多個渠道了解到用戶的地理位置和日常行為,網絡數據的泄露對于網絡用戶來說是存在較大風險的,網絡詐騙分子可以通過泄露的網絡數據對公民的基本個人信息進行精確分析,導致公民的個人信息被泄露。
利用刑法制度加強對于網絡制度體系的調整
網絡數據時代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方便,網絡具有虛擬性,網絡數據庫中的內容十分復雜,傳播途徑多種多樣,通過網絡技術對網絡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準確的定位一個網絡用戶的真實身份和行為信息,網絡技術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便利,但對于公民的個人信息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在網絡時代,應該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目前,我國的刑法制度中規定了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制度,在大數據時代,主要是利用網絡技術對數據進行分析和監控,這也就導致我國刑法中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存在一定的漏洞。(金園園.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訪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皮勇[J]. 人民檢察,2015,(17):34-37.)在各大社交網站和平臺上,大部分的個人信息和數據處于實時開放狀態,也就是說犯罪分子可以實時的對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收集和監控,這對于網絡用戶的信息安全造成了較大的風險。
為了加強網絡數據的安全和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首先應該對網絡管理制度和網絡系統進行調整,將原本的信息數據實時開放更改為定時開放,在數據信息開放期間,相關的網絡技術人員應該加強對于網絡系統的監督,防止不法分子的侵入,嚴禁不法分子在系統開放期間收集網絡用戶的個人信息。在信息時代,網絡數據以數據庫的形式存儲在網絡系統內部,網絡數據的安全直接關系到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單純的對網絡暴力和網絡詐騙事件進行制止,其成效是不明顯的。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網絡上的用戶并非都在使用真實信息進行注冊和登錄,網絡用戶也在通過不同節點和不同渠道進行數據的上傳和應用。要想提高網絡數據和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必須將其與刑法關聯在一起,利用法律的強制性對不法行為進行制止。在刑法中關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制度和相關規定應該重點強調,明確闡述泄露公民個人信息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
加強網絡系統中的個人識別功能,用法律手段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不受侵害
近年來,經濟在不斷的發展,網絡時代在不斷的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在大數據時代,公民的信息安全問題顯得尤其重要。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較快,公民的個人信息可以通過多個途徑傳播出去,不法分子也會利用網絡途徑對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搜索和追蹤,公民的個人信息被盜取和非法傳播的案件越來越多,這也就要求刑法必須加強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這關系到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社會的治安問題。(李源粒. 網絡數據安全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刑法完善[J].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5,(04):64-78+159.)
大部分的詐騙分子利用網絡的虛擬性對網絡用戶進行詐騙,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網絡用戶可以用虛假的身份在網絡上進行注冊,導致在網絡詐騙行為發生后,很難追查到詐騙分子的具體身份。加強網絡系統中的個人識別功能,可以防止網絡用戶利用虛假的身份信息進行注冊和傳播,利用法律手段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不受侵害。(劉歡,張梅.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面臨挑戰及解決對策[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02):21+23.)加強網絡系統的安全防范意識,應該與刑法的規定聯系在一起,在刑法制度中明確規定網絡系統中的個人識別功能,嚴禁利用虛假信息進行注冊。這樣一來,一旦發生網絡詐騙行為,可以在短時間找出信息的傳播者和發布者,在根源上進行整頓。
網絡信息時代,網絡數據與公民的個人信息是緊密關聯的。網絡數據是一個大范圍的概念,其中包含了不同來源和不同類型的基本個人信息。在網絡時代,網絡數據的安全對于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有很大的影響,提高網絡數據的安全性,可以有效的避免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可以有效地預防網路詐騙行為,提高網絡數據的安全性,減少網絡信息的安全隱患,對于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經濟與法學院法學 163 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