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悅穎
健身不等于養生
◎文/柴悅穎

“別老照鏡子,看看肚子有沒有大起來。”“40歲前必須鍛煉,50歲前適當鍛煉,60歲后不鍛煉、多保養。”這是國家級名中醫徐再春經常說的話。
徐再春見過許多在養生道路上走偏的人。特別是老年人,患上慢病后拼命鍛煉;許多不到40歲的年輕人,應該鍛煉卻久坐不動。徐再春年輕時是體育好手,退休后每天上半天班,其余時間在家休息,從不爬山、走路,但近五年來他卻沒有吃過藥、輸過液。
“養生是為了健康地工作生活,但人體肯定會衰老,牙齒會掉、頭發會白、皮膚會松弛,都是自然現象。許多人每天照鏡子,對這些變化耿耿于懷,其實首先應該看看肚子有沒有變大。”徐再春曾聽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位老教授介紹說,在北大的教授中,最長壽的老人都是哲學系的,“九十多歲高齡的不少,一百多歲的也有。他們把人生參悟得很透,明白養生不是追求容顏不老,而是身心健康。”
健身不等于養生。這是徐再春特別強調的一句話,許多人做錯了。健身要分年齡和階段。40歲前一定要鍛煉,60歲以后不要鍛煉、要保養。
年輕時,徐再春特別熱愛體育,引體向上可以一口氣做幾十個,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操場里跑步或打球。每個周日也不閑著,會去學校打籃球和乒乓球,中學時體育考核一直優秀。“這些運動習慣,我一直保持到三十歲左右,以后的運動量慢慢減少。”徐再春說,現在過了退休的年紀,他上午坐半天門診,下午回家休息,來回自己開車。
“有些人年輕時不鍛煉,老了拼命鍛煉,違反自然規律,結果把身體弄垮了。”徐再春說,有位老太太來他這里看病時,體重只有七八十斤,她認為鍛煉可以養生,每天堅持晚飯后走路5公里,哪怕夏天38攝氏度的天氣也堅持下來,但身體卻越來越差。
“我鼓勵不到40歲的年輕人,多去跑步、打球,有能力的可以參加馬拉松。但50歲以后要悠著點,多休息才是養生之道。中老年人多容易患糖尿病等慢性病,假如腎功能還好,可以適當鍛煉。”徐再春說,醫院里經常接診到在爬山途中心肌梗死、中風的老人。老人鍛煉千萬要悠著點,尤其是在極端氣候條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