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憲 編輯/丙丁
值得關注的服裝誠信度問題
文/馮憲 編輯/丙丁

近日有關媒體披露,8月中旬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本市生產銷售的81個批次的休閑服裝,上海市工商管理局對靜安、長寧兩區銷售的165個批次的綜合類服裝,分別進行了質量監督抽查檢驗,其中不符合相關國家與行業標準規定的批次分別為13批和14批,不合格率分別為16.05%和8.5%。經過專業分析發現,不合格項目中除去pH、色牢度等理化性能指標未達標和使用說明標注不完整、不規范之外,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纖維含量標注內容與實際檢測結果不相符,其中既有纖維種類標注不準確,也有標注比例不正確的現象。據統計,該項目不合格數量,在27批不合格批次產品或商品中占到51.85%,即超過一半以上,令人錯愕,確實值得關注。上海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成立服裝專業質量監督檢驗站以來,持續開展專項監督抽查檢驗工作已有30多年,然而纖維含量標注內容與實際不相符的情況始終存在,并延續至今,究其主要原因還是相關企業對服裝產品誠信度的問題未加以重視,沒有充分認識其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嚴重性,主管方也存在處罰措施不力,處罰對象不到位的問題。

▲服裝織物成分標簽實樣
所謂服裝的誠信度是關系到該產品所具備的性能是否屬實、物有所值,材質標注內容是否與產品實際使用的相一致。涉及產品誠信度的指標主要是纖維種類與含量。比如一件羊毛衫和一件羊絨衫,因其所用材質成分不同,穿著舒適性與保暖性能便會存在較大差異,當然產品的價值也會有很大的區別,羊絨衫要比羊毛衫貴重得多。再如真絲服裝與仿真絲服裝在外表上消費者一般很難加以區分,但由于材質性能差異性大,價值也不會處于同一水平,真絲面料服裝的價位一般高于仿真絲面料服裝。同樣,即便是混紡、交織面料,其不同纖維所占比例的高低,也會關乎其使用性能的優劣和價值的差別。比如羊毛含量高的混紡面料服裝價格明顯會比羊毛含量低的混紡面料服裝要高。近代以來隨著石油化工工業的不斷發展,紡織行業的各類人造纖維、合成纖維產品不斷涌現,一些仿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的織物大量出現在服裝面料應用領域,如腈綸仿羊毛、滌綸仿絲綢、莫代爾近似于棉織物、萊賽爾近似于絲綢織物等。雖然這樣的發展豐富和擴大了服用材料的品種,改善了產品的一些使用性能,但同時也造成了一些產品邊際模糊、質地難以區分的現象出現,使得不同面料成分判定、正確標注服裝材料成分與含量、維護服裝產品誠信度的問題變得重要起來。故國家與行業主管部門很早之前便專門出臺了紡織產品“使用說明”國家標準(GB/T 5296.4),以便能夠督促和約束生產企業做好這方面的工作。該標準原先代號為GB5296.4,屬于強制性標準,現已改為推薦性標準。

▲ 服裝織物成分標簽示例
與纖維含量指標涉及產品誠信度性質相同的還有服裝填充物指標,比如羽絨服裝的填充物種類、絨子含量和充絨量等,也都是值得關注的誠信度指標。羽絨服裝填充物種類目前主要分為鴨絨與鵝絨兩大類,從保暖性而言,當然是鵝絨比鴨絨要好,而且價值也是鵝絨高于鴨絨,如果標注不正確,特別是把鴨絨標注成鵝絨,虛抬產品價格,損害的便是消費者的利益。絨子含量是指填充物當中,鴨朵絨、絨絲或鵝朵絨所占到的比重,比重越高,產品的蓬松度和保暖性能就越好。因為朵絨及絨絲均有一定的擴展性,它們能夠有效地形成一定空間,增加阻隔性,減少空氣對流,從而提高服裝的保暖性?,F行羽絨服裝國家標準規定,稱之為羽絨服裝的產品,其含絨量應≥50%,可見,絨子含量的高低直接會影響到羽絨服裝的保暖使用性能。同理,如果虛抬絨子含量指標,隨意標高并提高產品售價,最終受損的還是消費者的利益。充絨量是指一件羽絨服裝所充羽毛、羽絨填充物數量的總和,通常以克(g)為計算單位。充絨量達到工藝規定,羽絨服裝產品的保暖性能、外觀飽和度及使用周期的持久性便可以得到保證,反之,就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目前鴨絨、鵝絨的朵絨與絨絲的市場價格不菲,故難免會有一些企業在產品生產的充絨環節中,會刻意減少充絨量,以達到降低產品生產成本的目的。毋庸諱言,此舉會降低產品的誠信度,終究致使消費者的利益受到影響。
由于上述原因,故國外對服裝產品的誠信度問題格外關注。如美國國會于1959年就曾通過了聯邦《紡織品標簽法 》(Textile Labelling Act),日本也制定通過了《家用用品品質表示法》,從法律層面作出相關規定,要求生產及銷售企業在紡織材料正確明示方面嚴格執行,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以法律文本的形式提出相應規定,明顯提高了違法所需承擔的成本,以及明確了可令企業難以為繼的代價(當涉事法人代表除了接受審判、服刑之外,還將被取消今后的從業資格),因此從業者不再敢因小失大,有效地遏制了在服裝產品織物纖維含量及填充物方面作假的行為。而目前國內對此項指標的約束還停留在執行標準的層面上,效果顯然要差不少。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此種情況雖然發現在服裝成品上,問題實質卻是出現于面料里料及填充物的生產供應方,不是沒有提供完整的纖維成分與含量、填充物等信息,便是提供的相關信息本身就有錯誤,從而致使服裝生產加工企業“吃藥”。目前監管方式缺乏從源頭采取處罰措施的程序,很難觸及到問題真正產生的根源。所以,今后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檢驗還需進一步改進現有工作方式,要形成有效的“溯源”機制,重心要前移,真正從開始之處凈化生產領域,同時督促服裝企業舉一反三,事先把好面料(包括里料)、填充物的鑒定關。服裝生產企業可以通過索取第三方權威質檢機構檢驗報告或委托第三方權威質檢機構實施檢測等方式,真正弄清楚服裝織物材料纖維成分、含量以及填充物相關指標的真實性,把涉及產品誠信度的風險因素消解在生產加工之前。

▲ 鴨朵絨
消費者也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在選購服裝商品時應當注重對成分標識的檢視,在了解織物成分、含量及填充物相關標注內容后,確定所購買的服裝商品是否符合穿著需要,是否物有所值。另外也可以通過一些簡易可行的辦法,對有關服裝商品的材料作出初步的鑒別。如采取手撫的方法感覺不同面料的質感,比如真絲面料用手抓捏后,會留下一些折痕,而仿真絲面料則不會出現。通過手掂重量方式加以區別,通常同一款式、同一規格的羊毛衫其重量要明顯比羊絨衫重;同理,面里料、款式、充絨量相同的羽絨服裝,通常含絨量高的要比含絨量低的輕許多。另外,還可通過燃燒布絲的方法區分服用面料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的成分。這些方法有利于消費者在服裝產品誠信度把控方面為自己贏得主動,同時,壓縮不講誠信的服裝商品的市場存在空間。

▲ 鵝朵絨
馮憲

高級工程師,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原上海市服裝研究所總工程師,現任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學術部、科普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