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睿 編輯/青鳥
寶寶得“小腸氣”,家長莫心急
——上海市東方醫院疝與腹壁外科主任湯睿談小兒腹股溝疝
文/湯睿 編輯/青鳥
《科學生活》:寶寶患上“小腸氣”,爸媽就格外著急,有的家長心疼得直掉眼淚。小兒腹股溝疝,是怎么回事?是先天性的,還是媽媽懷孕期間的過失導致的呢?
湯醫生:小兒腹股溝疝是小朋友的常見病,的確是一個先天性疾病。是腹部和大腿交界的腹股溝區先天性發育不全留下的一個小孔,腹腔里的腸管或卵巢、輸卵管等臟器通過這個小孔跑出來到達體表皮膚下方,在局部形成一個時有時無、時大時小的腫塊。
說得再專業一點,這個先天性發育不全的小孔,其實就是男寶寶的睪丸和女寶寶的子宮圓韌帶從腹腔下降到體表時形成的一條腹膜小通道在出生后沒有完全關閉所形成的。由于右側睪丸下降一般比左側晚,鞘狀突閉合時間較晚,因此右側腹股溝疝較左側多見。另外男寶寶睪丸下降形成精索的通道比女寶寶的圓韌帶相對寬大,所以男寶寶的發病率要遠高于女寶寶。

所以小兒腹股溝疝絕對談不上是媽媽的過失。另外早產兒、低體重兒由于本身就存在各方面的發育不全,因此發病率更高。
《科學生活》:家長們怎樣及時發現小兒腹股溝疝?
湯醫生:小兒腹股溝疝的最主要表現就是局部腫塊,跑出來的小腫塊通常位于外生殖器旁,時間長了還會掉到陰囊里去。所以家長們在幫寶寶洗澡或者換尿布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這個位置有沒有腫塊、鼓包,或者有沒有兩側不對稱的情況,尤其是在寶寶哭吵后以及劇烈運動后,出現的概率會更高,而當安靜或者入睡了,這個腫塊又不見了。這種情況多半就是小兒腹股溝疝。
大孩子往往會告訴家長下面不舒服,不愿意跑步玩耍。兩三歲以內的寶寶不會用語言表達,家長們要特別注意,如果反復哭鬧,感覺不是肚子餓、發燒、腹瀉引起的,又找不到明確原因時,應該看看外生殖器旁有沒有異常。
《科學生活》:發現了小腫塊該怎么辦呢?

湯醫生:當然是上醫院。首先要讓醫生確診是否小兒腹股溝疝還是其他疾病,與 鞘膜積液和隱睪等一些疾病做鑒別。然后醫生會根據寶寶的不同情況做具體處理,是暫時觀察還是需要盡早接受手術治療。
《科學生活》:發生了腹股溝疝,對小兒有哪些危害?
湯醫生:小兒腹股溝疝一旦形成會對患兒的健康造成威脅。一小部分孩子的消化會受到影響;隨著病史延長,疝的擠壓可能對男寶寶的生殖系統發育帶來影響。同時,小兒腹股溝疝發生急性并發癥,醫學上稱為“嵌頓”、老百姓稱為“卡住”的概率遠高于成人疝,而孩子越小發生嵌頓的概率就越高。以為小孩子不聽話哭鬧而延誤了嵌頓診斷導致腸梗阻腸壞死、睪丸或卵巢壞死(嵌頓后發生概率10%~15%),在臨床上比比皆是。所以小兒疝應該及早就診并進行治療,爸爸媽媽千萬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覺得這是個小病,“哭之即來,推之即去”,一旦出現了并發癥就得不償失了。
《科學生活》:確診了腹股溝疝該怎么辦?會自己好嗎?可以吃藥、打針、帶疝氣帶,不開刀嗎?
湯醫生:小兒的腹股溝疝絕大多數是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1歲以內的寶寶,確實有自愈的可能,但自愈率只有1%~2%。所以1歲以內的,可以臨床觀察或者使用疝帶;1歲以上的,基本上都是需要通過手術才能治愈的,也就是把患兒沒有自然關閉的小通道用手術的方式做一個人為的關閉。
必須強調一點,任何宣稱“不開刀治好小腸氣”的廣告都是騙人的。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能促進這個小通道的關閉。其中最有害的還是注射治療。所謂注射打針,打的是硬化劑,注射的凝膠狀液體是打在小通道的旁邊,與機體組織反應后變硬,部分情況下能夠達到縮小通道的作用,所以部分患兒可以表現為暫時的“愈合”。但是注射并不能真正封閉通道,以后隨著活動和腹壓增高,絕大部分通道會被沖開而最終復發。這個還是其次,由于腹股溝疝的通道本身就跟精索結構緊貼,注射過程本身很容易導致輸精管和供應睪丸的精索血管受到損傷,后續形成的瘢痕粘連也有一定的概率導致輸精管的阻塞和精索血供的障礙,輸精管的問題要到成年生育時才有表現,而精索血管的問題會阻礙寶寶的睪丸發育,相對較短期內就會有表現。
因此,家長們千萬不要因為不忍心為寶寶做手術而選擇這種可能導致不育的方法。此外,注射物如果誤入腹腔,還有可能引起腸粘連、腸壞死,同時局部形成的殘留物和組織粘連,還會增加后續手術難度和手術誤損傷的概率,真的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科學生活》: 有些家長希望等孩子大一點再手術,平時盡量讓孩子少動,甚至讓孩子少哭鬧,來減輕小兒腹股溝疝發展這種做法科學嗎?應該在什么年齡給孩子做手術最合適?
湯醫生:手術是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最主要方式。由于鞘狀突可以最晚到出生后一年左右關閉,所以許多教科書上認為一歲以內可以臨床觀察,而一歲以后則建議手術治療。
但目前臨床的治療觀念正在改變,一方面是因為自愈率極低,另一方面是因為小兒腹股溝疝發生嵌頓的概率遠高于成人,一旦發生嵌頓,除了威脅生命,睪丸和卵巢壞死萎縮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因此有不少西方國家醫生主張小兒疝一旦發現就盡早手術。當然考慮到小兒手術年齡越小手術風險(主要是麻醉和圍手術期)越大,所以也有把半歲作為一個臨界年齡的。當然,還是要根據患兒的疝和全身具體情況決定。對于不大的可復性疝,出現頻率不高的,出現后容易回納的,可以臨床觀察或用疝帶壓迫,到一歲后仍未自愈或者年齡再大些四五歲時進行手術。如果疝較大,頻繁出現,甚至出現過嵌頓的,只要無其他嚴重疾病,無論年齡大小,均應該盡早手術。
無論因為何種原因,最晚的手術時機是發育前,因為先天缺損關閉以后,機體后續的發育會使局部組織增強,而發育后雖然也可以做手術,但錯過了發育時腹壁機能加強的機會,因此術后復發率將遠高于發育前手術者。此外隨著病程延長,缺損會逐步增大,部分患兒到了青少年階段再手術就可能需要使用補片;再拖到成人,就變成了一個年輕的“老疝”,增加手術難度,也增加精索結構損傷的概率。
《科學生活》:小兒腹股溝疝的手術怎么做?復發率高嗎?風險大嗎?
湯醫生:小兒腹股溝疝的手術方式較成人簡單,只要做疝囊高位結扎即可,不像成年人需要進行局部修補加強。手術的原理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找到疝出來的洞口,用一根線把洞口扎住即可。
小兒疝不需要像成人疝進行修補,其主要原因是兩者的病因不同。成人疝的發生大多與機體退化有關,就好比衣服穿久了、輪胎用久了會磨出洞,所以就一定要用一塊材料(俗稱“補片”),像打補丁一樣對疝洞局部覆蓋和加強;而小兒是先天發育異常,該關閉的縫隙(鞘狀突)沒有關閉,那我們就通過手術人為地把它關上,不需要做加強修補。因為小兒本身的腹壁強度并沒有問題,后續隨著生長發育局部組織會進一步加強,復發的概率很小,在3%左右。因為手術很小,所以手術風險也相對很小。當然在麻醉方面,的確是孩子越小,風險相對增大些。
《科學生活》:小兒腹股溝疝手術疼不疼?能夠通過微創手術做嗎?
湯醫生:目前手術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傳統的開放手術,局部做一個2cm~3cm的皮膚切口,從外向里分離找到洞口進行結扎;另一種是腹腔鏡手術,在腹壁打一個5mm、一個3mm的小洞,使用腹腔鏡在直視下對洞口進行結扎。兩者的原理完全相同,但途徑完全不同。


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優點:第一是創傷小、恢復快。腹腔鏡切口小、幾乎看不到切口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小兒的精索發育尚不成熟又非常細小,開放手術時的分離過程容易造成損傷,而腹腔鏡手術不需分離精索和疝囊,避免了對精索的損傷,術后發生血腫少,對生育影響減小。因為創傷小,小兒術后恢復很快、無明顯疼痛,一般術后1天即可出院。第二是腹腔鏡的視角在腹腔內,較開放手術能更好地做到高位結扎,因此療效好,復發率更低。第三是表現為單側疝的小兒,其實有約20%是雙側,只不過另一側較小不易發現而已,開放手術無法探查對側,而腹腔鏡能夠清楚地看到對側,避免隱匿疝的遺漏以及由此帶來的二次手術。目前,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的主要缺點是費用要高于開放手術。
《科學生活》:孩子手術必須全麻嗎?全麻對孩子智力會有影響嗎?
湯醫生:嬰幼兒完全無自控能力,肯定需要全麻,上小學的孩子雖然有一定的自控力,但是局部麻醉仍可能會讓孩子留下痛苦記憶,同時腹腔鏡微創手術也要建立氣腹,氣腹也需要全身麻醉,所以絕大多數手術都要通過全麻實施。
由于疝囊高位結扎手術簡單,手術過程也就是10~15分鐘,總的麻醉時間通常不超過半小時,所以對于其他臟器健康的小兒影響是微乎其微的,目前也沒有證據認為短時間的全麻會對孩子的智力發育造成影響,所以請家長們不必過慮,千萬不要因為擔心麻醉對小朋友的影響而耽誤了疾病的治療。
《科學生活》:很多家長稱寶寶做完手術后的6小時內不得喝奶,寶寶餓得哭鬧,十分心疼。小朋友做完手術后多久可以吃東西,多久可以下床尿尿?什么時候可以出院?
湯醫生:小兒腹股溝疝的手術很小,因此恢復得很快。手術當天以較稀的流質或者半流質為主,完全清醒后沒有惡心嘔吐等即可進食。麻醉完全清醒后就可以下床,盡早排尿,避免尿儲留,不必強制讓孩子躺平,坐著也無妨。手術后第二天早晨醫生會來查房,沒有異常的話,下午就可以出院了。
《科學生活》:小朋友做完手術后吃東西、體育鍛煉需要注意些什么問題?
湯醫生:通常第二天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所以,只要不引起便秘的食物都可以吃,不需要忌口或者大補特補,正常即可。
完全清醒后就可以下床,不需要讓孩子一直留在床上,出院回家后也是如此。孩子生性好動,爬行或者走路都沒有影響,但體育鍛煉還是要注意的,術后四周可以做些慢跑等輕度活動,避免劇烈運動,術后三個月后就沒有任何限制了。
《科學生活》小兒腹股溝疝能夠預防嗎?
湯醫生:小兒腹股溝疝的病因是先天發育不全,所以很難從根本上做到絕對預防。主要的預防是降低早產和低體重兒的發生率。此外,避免嬰兒階段過度哭吵、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壓持續增高的因素也有利于降低其發生率。
湯睿

上海市東方醫院疝與腹壁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專家門診:周二上午(本部)周一上午(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