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國榮 編輯/天下
推拿治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
文/孫國榮 編輯/天下
典型病例
男性,32天,足月臀位產,產中曾受過產道鉗擠壓牽拉。產后頭向右側傾斜。出生2周其家屬發現頭喜偏向右側睡,經過多次糾正睡姿態體位,終又轉向右側,并于右側頸部胸鎖乳突肌部位發現有一塊狀物,大小約2cm×2cm,硬如軟骨,推之微動。
患兒父母十分擔心,抱著嬰兒四處尋醫,后經病友家屬介紹到上海市中醫醫院就醫。來院后,經B超檢查,塊狀物為肌肉纖維組織,故考慮“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因家長不同意作手術治療,給予患兒手法按摩加以糾正。
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簡稱小兒斜頸,俗稱“歪脖子”,是由于一側胸鎖乳突肌纖維性攣縮,導致縮短,頸部向一側偏斜畸形。同時,小兒斜頸伴有臉部發育影響。該病可在早期進行有效的非手術治療,大多數患兒可完全治愈。
小兒斜頸病因不詳,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①分娩時被損傷,一側胸鎖乳突肌因產傷致出血,形成血腫后機化,繼而攣縮。②宮內胎位不正,使一側胸鎖乳突肌承受過度的壓力,致局部缺血,繼而過度退化,為纖維結締組織所替代。③因產傷引起無菌性炎癥,致肌肉退行性變和瘢痕化,而形成斜頸。④與出生時胸鎖乳突肌內靜脈的急性梗阻有關。

臨床主要表現為:嬰兒出生后1月后,被發現一側胸鎖乳突肌有梭形腫塊,較硬不活動,至5個月后逐漸消退,胸鎖乳突肌纖維性萎縮變短呈條索狀。牽拉枕部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肩部,面部健側飽滿,患側變小,雙眼不在一個正確水平線,嚴重者頸椎側凸畸形。
該病臨床上應與其他原因所致斜頸鑒別,如骨性斜頸、頸部炎癥、眼肌異常。
手法按摩治療小兒斜頸是越早效果越好,治療原則為舒筋活血,軟堅散結。出生至不滿半周歲的嬰兒,應積極采用保守治療,以促進血腫早期吸收,防止肌纖維攣縮。
手術治療適應于:(1)持續的胸鎖乳突肌攣縮,頭部旋轉活動受限超過12~15月;(2)持續性的胸鎖乳突肌攣縮伴進行性一側面部發育不良;(3)超過1歲以上發現的肌性斜頸,或經保守治療1年未改善者,應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有胸鎖乳突肌松解術以及胸鎖乳突肌Z形延長術。
首先,以柔和為原則。雖然有的患兒胸鎖乳突肌的包塊較大,但是不能急于求成,用大力量強刺激,那樣做的遠期效果并不好。由于患兒的年齡小、皮膚薄嫩,用強刺激手法容易造成疼痛哭鬧、肌肉緊張、拒絕治療及皮膚損傷等,嚴重影響治療的連續性及效果。
其次,手法應均勻。手法均勻有利于形成對肌肉血管的節律性擠壓,穩定持續地改善血液流變學,從而改善患兒胸鎖乳突肌攣縮塊的機化粘連,促進血液循環對瘀血的回吸收。同時,均勻節律的手法,可以強化患兒大腦正常的興奮點,反射性地抑制病理性的病灶的興奮點。均勻的手法,對患兒是一種易于接受的良好的、有序化的刺激。另外,均勻的手法,從力學角度看,不需要頻繁的更改手法的力度頻率等,從而是一種省力的操作手法。
最后,要讓患兒處于放松的狀態。經實踐觀察,患兒哭鬧緊張時,胸鎖乳突肌包塊會更加僵硬短縮,使手法的應力不能滲透直達病所,非常影響療效。而患兒處于放松狀態時,包塊的機纖維也松弛,較有彈性,有利于血液循環進入粘連的肌纖維,發揮活血化瘀的效果。
總之,手法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時,應結合小兒的體質特點,發揮輕快柔和、平穩著實的特點,方能更易取得佳效。
手法治療需每周來院按摩2~3次,每次治療時間為15~20分鐘左右。另外,家長可學習治療方法,在家中再給患兒按摩1~2次。3個月為1個療程,經手法治療,最后可達頭直,轉動自如,頭不偏一側睡,且胸鎖乳突肌攣縮的腫塊完全消失。病例中患兒隨訪3年未見復發。手法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準備:患兒取仰臥位,暴露出患側胸鎖乳突肌,周圍擦少許滑石粉或冬青膏,以防患兒皮膚潰破。
推揉患側胸鎖乳突肌:患兒坐位或仰臥位,家長將食、中、無名指并攏,其羅紋面輕按患側的胸鎖乳突肌處,輕輕地旋轉推揉,約100~300次。
提拿患側胸鎖乳突肌:患兒坐位或仰臥位,家長用拇、食、中三指提拿揉捏腫塊約3~5分鐘,手法不宜重。已形成條索狀,手法則可稍重。
患側的被動活動:家長一手扶住患側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兒頭頂,使患兒頭部漸漸向健側肩部傾斜;逐漸拉長患側的胸鎖乳突肌,再復原,為1次。幅度由小漸大,在生理活動范圍內反復進行20次左右。
健側的被動活動:患兒正坐位或仰臥位,家長立于或坐在患兒身后,以一手托住患兒健側的腮部,一手扶住患側頭部稍用力,慢慢將患兒的臉轉向患側,而后復原,為1次,約20次左右。
以上兩種被動活動幅度由小到大,切不可超出正常活動范圍,逐漸被動牽拉伸展患側的胸鎖乳突肌。揉捏患側斜方肌約2分鐘,點揉肩井穴,可緩解斜方肌反射性肌緊張。

孫國榮

女,上海市中醫醫院推拿科副主任醫師。
專家門診:每周一、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