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青鳥
香氣誘人的咖啡益處多
編輯/青鳥

睡眼惺忪的早晨,或是慵懶小困的午后,來一杯咖啡提神再自然不過了。每當路過咖啡店,也常常會被那難以抗拒的醇厚香氣深深吸引。咖啡除了美味,還有哪些好處呢?
適量喝咖啡除了提神醒腦,還有助降低早死風險。西班牙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喝4杯咖啡,可將早死風險降低60%。
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報告說,他們用10年時間跟蹤研究2萬名年齡介于25歲至60歲的人后得出上述研究結論。研究開始時,這些人的平均年齡為37歲。研究人員據此測算,他們在10年內死亡的幾率為1.7%。
研究人員發現,與不喝咖啡或偶爾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咖啡的人死亡風險平均降低22%,45歲以上的人則可將死亡風險平均降低30%;每天喝4杯咖啡的人,死亡風險平均降低64%,即在10年內死亡的幾率不到1%。
英國《每日郵報》援引研究帶頭人、心臟學家阿德拉·納瓦羅的話報道,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對象的首要致死因素是癌癥,其次是心臟病。他們認為,之所以喝咖啡能降低早死幾率,在于咖啡中含有的多酚類抗氧化物質不僅有益心臟,還有抗炎作用,進而有助防癌。

不過,她同時表示,研究的統計不夠細致,因此不能憑研究結論斷言喝咖啡是降低早死風險的唯一原因。此外,每天不宜攝入過多咖啡因。
一項來自國際癌癥研究組織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相比不喝咖啡的人而言,每天喝3杯咖啡的人或許壽命更長,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內科醫學年鑒》上。
文章說,研究人員對來自歐洲10個國家(包括英國等國家)超過50萬人進行數據分析來探索咖啡攝入對個體死亡風險的影響,結果顯示,高水平的咖啡攝入和個體全因死亡率(一定時期內各種原因導致的總死亡人數與該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數之比)風險降低直接相關,尤其是機體循環系統疾病以及和消化道相關的多種疾病等。
研究者馬克·岡特博士說道:“我們發現高水平攝入咖啡和個體全因死亡風險降低直接相關,而且相關研究結果在歐洲10個國家中都是相似的,我們的研究為后期深入闡明咖啡給機體帶來的健康效應提供了新的線索和依據。”研究人員對521330名年齡在35歲以上的歐洲人群進行研究,通過調查問卷和采訪的形式來評估參與者的飲食狀況,研究者表示,丹麥人口的咖啡攝入量最高(每天900mL),而意大利人口的咖啡攝入水平最低(每天將近92mL),研究者認為,喝咖啡越多的人往往是那些年輕人、吸煙人群、飲酒者、吃肉多的人群以及不愛吃水果和蔬菜的人群。
近些年來,科學家們在咖啡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物質能夠幫助降低個體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但這些研究都僅僅是在動物機體中發現的。如今來自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在實驗室小鼠機體中進行研究發現,此前未進行檢測的一種化合物或許能夠幫助改善小鼠機體的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敏感性,相關研究報告刊登于國際雜志《天然產物雜志》上。
研究人員就發現,每天喝3~4杯咖啡能夠有效降低個體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開始,研究人員推測,咖啡因或許是幫助個體降低患2型糖尿病風險的主要原因。但研究否定了這種可能性,研究者認為,咖啡中的其他成分或許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前在實驗室研究中,研究者弗雷德里克·布魯斯塔德·美爾貝及其同事通過研究發現,咖啡中一種名為咖啡醇的化合物,當其暴露于葡萄糖時或能增加機體胰腺細胞中胰島素的分泌與敏感性。同時,咖啡醇還能夠增加肌肉細胞中葡萄糖的攝入,而且其效應同當前常用的抗糖尿病藥物一樣。研究中,研究人員就想通過研究觀察咖啡醇是否能夠幫助抑制或減緩小鼠2型糖尿病的前期癥狀。該研究或為后期研究人員開發新型藥物治療或抑制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一項研究提示,早上一杯咖啡中的咖啡因可能不只是讓你保持清醒,它可能也有助抑制與心臟病風險因子相關聯的炎癥。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特定炎性反應機制只在某些老年人體內產生,當它受到高度激活時,人們經常有較高的血壓和嚴重的動脈硬化。
但是在實驗室實驗中,已有證據表明咖啡因可阻斷這種炎性過程。這項多年的研究對100名參與者的血樣、調查數據、病史和家族史進行了廣泛的分析,發現了一種與人類衰老而來的慢性疾病相關的炎癥機制。研究指出,這一炎癥過程就像心血管疾病的驅動者,會增加整體的死亡率。人類基因的組成部分核酸的代謝物在血液中循環會激發這一炎癥反應。而咖啡因及其代謝物可以中和這些核酸代謝物的作用,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壽命要長。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同時也是斯坦福免疫、移植和感染研究所的戴維·弗曼博士指出:“超過90%的非傳染性老齡化疾病都與慢性炎癥有關。上千份研究證實慢性炎癥會導致癌癥、阿爾茲海默病和其他癡呆癥、心血管疾病、骨關節炎甚至抑郁癥。”他繼續說:“我們都知道咖啡因的攝入與長壽有關,很多研究也指出這一聯系,我們找出了這一聯系的可能原因。”
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外科及精神病學雜志》上的研究表明每天喝很多咖啡——超過900mL或者大約6杯可能與多發性硬化病的發病風險降低相關。研究人員表示咖啡因具有神經保護的作用,能夠抑制參與炎癥應答的分子產生,這或許可以解釋該研究發現的關聯。
喝咖啡是否真的能夠避免多發性硬化的發生仍有待研究,但該研究仍然為喝咖啡可能對健康有益提供了一些證據。
該研究的結果來源于兩項代表性群體研究。其中一項在瑞典,共包含1620名多發性硬化病患者以及2788名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對照人群;另外一項研究在美國,共包含1159名多發性硬化病患者和1172名健康人。
兩項研究都詢問了參與者的咖啡飲用情況。進行該項研究的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估算了多發性硬化病患者在病癥出現之前的咖啡飲用情況,并且將該數據與健康人進行了對比。
研究結果顯示即使矯正了一些可能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之后,每天喝咖啡較少的人群中多發性硬化病的風險始終更高,兩項研究結果均是如此。研究結果還顯示,飲用咖啡的量越多,發生多發性硬化病的風險就越低。
研究人員表示,這僅是一項觀察性研究,還無法得出確切結論,也無法確定因果關系。但這項研究的結果還是給多發性硬化病的動物研究提供了一些支持,動物研究表明咖啡因可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
但是咖啡中除咖啡因之外的其他一些化合物也可能是導致出現上述關聯的原因,因此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繼續刨根問底。
一項刊登于國際雜志《老年病學雜志·生物科學和醫學科學》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咖啡因和癡呆癥預防之間的關聯。研究者發現,65歲及以上女性咖啡因的高水平攝入或和機體患癡呆癥或認知損傷的可能性降低直接相關。
這項研究中包含了6467名女性個體,研究者對個體進行了10多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咖啡因攝入高于261毫克的個體患癡呆癥的風險能夠降低36%,這種水平等同于每天攝入2~3杯咖啡的量(8盎司/杯,1盎司約合29.27毫升)、5~6杯黑茶的量(8盎司/杯)或7~8罐可樂的量(8盎司/罐)。研究者艾拉·德里斯科爾教授說道:“雖然我們并不能直接闡明較高水平的咖啡因攝入和認知損傷及癡呆癥發生率降低直接的關系,但通過后期深入的研究我們或許就能夠更好地闡明咖啡因攝入對機體認知健康的重要性;同時研究不僅是站在預防的角度上來研究,而且還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癡呆癥和認知損傷發生的分子機制。”

研究表明,咖啡因能夠結合大腦中預先的腺苷受體,因此這項研究重點闡明了一種潛在的機制來幫助我們深入探究咖啡因和認知損傷之間的因果關系,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咖啡因的攝入能夠作為一種潛在的抵御認知損傷的保護性因子,這或許也就說明咖啡因同時也是一種容易修飾的膳食因子。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攝入不同量咖啡的女性群體進行觀察,研究了其咖啡因攝入和癡呆癥發生風險之間的關聯。
研究人員利用6467名年齡在65歲及以上絕經女性的研究數據,他們利用調查問卷的形式來評估參與者咖啡因的攝入水平,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咖啡、茶以及可樂飲料的攝入,包括頻率及攝入量等。在10年或不到10年的年度認知評估功能測試中,這些參與者中有388名個體接受了可能性癡呆癥的診斷或者某種形式的認知損傷檢測。研究者希望后期通過更為深入的研究來探究咖啡的攝入和癡呆癥之間的具體關聯及相關的機制。
騎行鍛煉不僅腿腳會累,眼睛也會累,研究發現喝咖啡可能會緩解眼睛的疲勞。相關的研究文章發表在《科學報告》雜志。該研究由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尼古拉斯·甘特博士帶領同組人員完成。
在該研究文章中,他們解釋道,劇烈運動會降低中樞神經系統驅動肌肉的功能,從而導致中樞疲勞。如長期的騎行就會引起中樞疲勞,一般表現為腿部的疲憊。但甘特博士和其同事們想知道這種中樞疲勞是否還會影響其他運動系統,如眼部運動。
為解答這一問題,該組招募了11個經過良好騎行訓練的志愿者進行實驗,他們已經騎行鍛煉了3年。一部分志愿者在3小時騎行中間喝兩杯咖啡,其余的喝不含咖啡因的安慰劑。咖啡因可以間接增強某些神經遞質的活性,而以前有研究表明神經遞質活性受損可能引起中樞疲勞。當志愿者們結束騎行后,研究者們用固定在頭部的眼動儀檢測他們的眼部運動。
研究者們發現劇烈運動后志愿者們的神經遞質平衡受到影響,他們眼部的快速運動也受到了影響。喝咖啡的志愿者們神經遞質得到了恢復,他們的眼部運動也有了改善,但沒有喝咖啡的志愿者則沒有這種效果。很有趣的是,負責處理視覺信息的大腦區域非常強大,不易疲勞,但控制眼部運動的神經通路比較脆弱,容易疲勞。而人類的眼睛必須通過快速的運動來捕捉新的信息,因此,如果服用咖啡因可以減弱眼部的疲勞,從而緩解視覺的損傷,此項研究的結果將有很重要的意義。
作者是這樣評價他們的研究成果的:這是第一次發現長期的劇烈運動后也會引起動眼神經系統的疲勞。由于骨骼肌動力系統的長期使用會影響動眼神經系統的功能,表明中樞疲勞在動眼神經系統的疲勞過程中發揮作用。而咖啡因可以減緩這種疲勞,意味著中樞疲勞可能與一種或多種激活性和抑制性的神經遞質的平衡是相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