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景理 陸瑞祺 胡海 編輯/青鳥
膽石病問答之膽石病輔助檢查(上)
文/蔡景理 陸瑞祺 胡海 編輯/青鳥

答:膽囊結石或者肝內外膽管的結石都有可能引起右上腹疼痛不適,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檢查手段。
(1)B超檢查是膽結石檢查的首選檢查方法,B超檢查準確率可達95%以上,對于重癥患者,可在床邊檢查。B超檢查具有方便、無創傷、診斷準確性高的優點。B超診斷膽囊結石的敏感性比CT高,但B超檢查也有缺點:因為膽總管下段結石位于十二指腸后,受胃腸腔內氣體干擾,超聲檢查難以顯示膽總管下段結石。
(2)CT檢查作為B超檢查的補充,CT檢查可以明確膽管梗阻的部位和原因,不受氣體干擾。當高度懷疑膽總管結石或肝內膽管結石,或者原因不明的肝內外膽管梗阻,經B超檢查又不能明確診斷者,可行CT檢查。

(3)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是采用磁共振檢查方法檢查膽總管內結石情況及膽總管擴張程度。MRCP可以顯示膽管內結石的位置。該方法診斷膽管結石及有無梗阻的陽性率略高于B超,對于B超不能明確的膽管結石,選擇該方法有的仍能確診。其最大的優點是不用給膽管和胰管注入造影劑,無創傷且無合并癥,比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安全;缺點是陽性率不如ERCP高。
此外,ERCP也是膽管結石常見的檢查手段,該方法適用于高度可疑膽管結石但B超難以確定者。ERCP是將造影劑注入膽道造影,使整個膽管系統及膽囊清晰顯影。ERCP屬于有創性檢查,主要用于膽管擴張、梗阻等的診斷和治療。其優點是不僅可用于診斷,亦可用于治療,如膽總管下端取石等。
答:膽結石患者做全身檢查有助于發現其他疾病:有些疾病的臨床表現與膽囊炎、膽結石很相似,如胃十二指腸潰瘍、右腎絞痛、右下肺炎、肝膿腫等。尤其是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患者,有時候腹痛不適等癥狀可能不是由于膽囊炎、膽結石引起的,而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如果不做全身體格檢查,相關輔助檢查,極易誤診、漏診。
膽囊炎、膽結石是常見病,與高血脂、肥胖、糖尿病、肝硬化、結腸癌等有關聯,常合并發生,可以通過全身體格檢查發現其他疾病。此外,膽囊炎、膽結石有時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繼發表現,如胰頭癌、十二指腸壺腹部腫瘤等,如果此時只滿足于膽囊結石的診斷,會遺漏原發病灶。
膽結石患者做全身檢查有助于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膽囊炎、膽結石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都要了解患者的全身狀況和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的功能。對于那些全身情況差、重要臟器功能不佳的患者,應盡量采用非手術治療,積極治療合并疾病,改善全身狀況。對于用藥物治療的膽囊炎、膽結石患者,如果患者肝、腎功能不佳,要少用或不用對肝、腎有損害的藥物。
膽結石患者做全身檢查有助于對預后的估計:患者全身情況良好,膽囊炎、膽結石經治療后恢復往往較好,預后良好。對于全身情況極差的患者,如肝硬化晚期嚴重腹水,有時膽囊炎、膽結石發作會危及患者生命。
由此可以看出,根據膽囊結石患者不同的病程,需要完善相關必要的輔助檢查,經積極有效的治療,才能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
答:盡管膽囊結石沒有癥狀,但需要進行定期B超檢查。一般情況下,需要半年檢查一次。以明確結石的數量、位置及膽囊功能情況等。膽囊結石是否引起癥狀與其形態、大小、個數,是否堵塞膽囊出口關系密切。膽囊結石有大有小,有單發、多發,還有的會逐漸變大。
一般來說,不大不小的結石(0.7~0.8cm左右)容易卡在膽囊管內,引起急性膽囊炎;而直徑大一些的膽囊結石無法進入膽囊管,也就不會堵塞膽囊出口,在膽囊里面“不鬧事”,因此一般較少出現癥狀,通常在體檢時才發現;而直徑小一些的膽囊結石或者泥沙樣的膽囊結石則易掉到膽管里,引起更麻煩的并發癥:膽管炎、胰腺炎。
因此,對于無癥狀的膽囊結石一般不需積極手術治療,可觀察和隨診,定期復查是必要的。

答:膽囊息肉臨床上首選B超檢查。B超檢查方法簡便、準確率高、無創。B超能清晰地顯示膽囊息肉的部位、大小、數目及局部膽囊壁的變化,是一種簡便可靠的診斷方法。此外,B超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通過觀察在膽囊息肉腫塊內的血流信號,可以鑒別良性息肉或膽囊癌。
從臨床經驗上來看“不好的”息肉超聲檢查有如下特點:基底寬、不帶蒂、單發、超過1cm、短期內增大或者逐漸增大、50歲以后出現,以及合并有膽囊結石或者膽囊炎者。這幾種情況的膽囊息肉容易“出問題”,變成膽囊癌的風險相對較高。
如果膽囊息肉較大,直徑超過1cm,超聲檢查懷疑或高度懷疑膽囊息肉惡變,需要進一步進行增強CT檢查。增強CT能鑒別腫瘤與非腫瘤性膽囊息肉,能可靠地篩選出應予切除的腫瘤性病變。
膽囊息肉較小,如果直徑小于5mm,可以1年內檢查1~2次。如果膽囊息肉較大,直徑超過5mm,需要密切隨訪,每3~6個月檢查一次。如果息肉短期內增大,需要盡快手術治療。
答:膽囊結石患者應了解全身狀況以判斷是否能耐受手術。如果膽囊結石患者平時身體健康,手術之前檢查項目比較簡單:主要是檢查血、尿以及膽囊B超、心電圖、胸片。血液檢查項目包括: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血糖、梅毒篩查、艾滋病(人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測定Anti-HIV)、乙肝二對半、丙肝肝炎抗體檢測以及凝血功能。小便檢查主要是尿常規。此外,術前常規檢查還包括:B超、胸片、心電圖。
如果患者年齡較大(超過60歲),還需要檢查:超聲心動圖、肺功能和血氣分析(老年人或既往有相關病史者)等。懷疑膽總管結石或B超檢查發現膽總管擴張等,需要做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檢查(MRCP)。如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內科疾病者應及時請相關科室會診。
石是不需要憋尿的。如果膽結石患者同時做泌尿系統B超檢查,特別是輸尿管和膀胱B超檢查時,應在檢查前1~2小時,飲溫水400~600mL,待膀胱充盈后再檢查。最好檢查當日不排晨尿,這樣不必喝水即可達到膀胱充盈的目的。
答:B超檢查膽囊結石的前一天要少吃油膩食物,檢查前8小時(即檢查前一天晚餐后)盡量不要再進食,檢查當天早上不要吃早餐。如果你懷疑自己膽囊結石或膽囊結石門診隨訪時,請您來醫院前,不要吃早餐,即空腹就診。
這是因為B超對組織結構有較高的分辨率,而在固體—氣體或液體—氣體等反差很大的界面上,超聲波則難以透過,幾乎全反射。如果進食后,一些氣體可隨著食物下咽,使腸道氣體增加,有些食物如豆制品自身也容易產生氣體,在進行腹部超聲檢查時,限制了聲波的穿透,圖像顯示就不清晰。所以,在做腹部超聲檢查時,常需空腹。
此外,進食后,膽囊收縮排出膽汁幫助食物消化,膽囊處于收縮狀態,不容易發現膽囊內小結石或膽囊息肉。空腹狀態下,膽囊處于擴張狀態,B超檢查更容易發現膽囊內細小的病變。另外,空腹狀態下,進一步檢查我們還可以測定膽囊功能,可以進一步完善治療。
答:在看B超檢查報告的時候,主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膽囊的大小。急性膽囊炎的情況下會發現膽囊增大,膽囊內積液,尤其在膽囊頸部結石嵌頓時,膽囊內膽汁不能排出,膽囊明顯腫大。慢性膽囊炎的情況下,膽囊體積可明顯減小,提示膽囊萎縮,說明膽囊已經失去了正常的功能。
(2)膽囊壁的厚薄。正常的膽囊壁很薄,為1~2mm。如果報告顯示膽囊壁增厚為3~4mm,往往提示有慢性膽囊炎。當膽囊壁明顯增厚在5mm以上,甚至發現有雙層的現象,這往往提示膽囊壁有明顯的水腫,這是急性膽囊炎的一種表現。
(3)膽囊結石的數量、大小和位置。B超可以很容易地發現膽囊內的結石,所以一般都會在報告中提到結石的大小,是單個的,還是多個的,結石是不是在膽囊頸部,這些信息對于醫師決定治療方案是很重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B超報告所提示的膽囊結石的大小并不是絕對的,這是因為每個B超醫師在測量時所采用的角度不同、切面不同,所以是會有一定誤差的。因此,當做了兩次B超檢查后,如果結石的大小有些微小變化,并不表示結石已經有了增大或縮小,而應該在多次檢查后再根據變化的趨勢來判斷結石是不是有變化。
(4)膽總管的直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正常人膽總管的直徑大概是4~6mm,當膽總管的直徑在10mm以上時,就可以診斷膽總管擴張了。膽總管擴張往往還會伴有肝內膽管的擴張,而引起擴張的原因往往是膽總管內有東西阻塞,引起膽囊排出膽汁不暢。B超檢查可以發現膽總管里是不是有結石或肝內膽管里是不是有結石。如果膽總管擴張伴有結石的話,治療方法就和單純的膽囊結石有很大的不同了。如果超聲檢查不能發現膽管擴張的病因,需要進一步做CT或MRCP檢查,以明確診斷。
答:膽囊結石是最常見的膽囊疾病,膽囊結石的典型超聲表現主要為三點:(1)膽囊腔無回聲區內可探及一枚或數枚強回聲;(2)強回聲后方伴有聲影;(3)強回聲可隨體位變化而移動。
答:當膽石嵌于膽囊頸部時,造成急性梗阻,導致膽囊內壓力增高,膽汁不能通過膽囊頸和膽囊管排出,從而引起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膽絞痛。如果膽囊結石嵌頓持續不緩解,膽囊會繼續增大,甚至會合并感染,從而進展為急性膽囊炎。如果治療不及時,少部分患者可以進展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嚴重時可以發生膽囊穿孔,臨床后果嚴重。
因此膽囊頸部結石嵌頓時B超檢查可見:膽囊頸部結石嵌頓時,膽囊內膽汁不能排出,膽囊增大,膽囊頸部可看見一枚或數枚強回聲,后方伴聲影。(未完待續)

胡海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膽石病專科/微創外科主任。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師從著名膽道外科專家張圣道教授,國內首批微創外科專家之一。
擅長腹腔鏡保膽取石(息肉)術,腹腔鏡膽囊切除,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隱瘢痕腹腔鏡膽囊手術”。申請多項國家發明、新型實用專利。在保膽治療和隱瘢痕手術研究上有獨到的見解和卓越的貢獻。
蔡景理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膽石病專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臨床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微創外科臨床與基礎研究。熟練主刀腹腔鏡膽囊手術,腔鏡甲狀腺手術,腹腔鏡疝修補術(TEPTAPP),腹腔鏡手汗癥,腹腔鏡肝囊腫手術,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腹腔鏡結直腸手術,腹腔鏡胃間質瘤切除術等。
陸瑞祺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膽石病專科主治醫生。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作者發表及在投論著、綜述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