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科協專版
創建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 打造助推轉型升級新平臺——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普陀區創建發展上海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巡禮
“院士專家工作站”主要是針對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由院士專家及其科研團隊與企業合作,在企業內部建立的創新服務平臺,對于構建產學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制,幫助企業破解發展難題、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具有積極作用和現實意義。
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是新時期貫徹落實黨和政府對科技工作新要求的新舉措,是普陀區科協落實“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工作方針的新抓手,是發揮科技企業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作用的新方式。

同時,創建“院士專家工作站”也是一個區域提升服務能力、創新工作方式的重要探索,是區域積極服務于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更是全力推進區域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的重要體現。
為此,普陀區科協認真貫徹落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關于加強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助推經濟轉型發展意見的精神,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市科協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部門優勢,牽頭主抓和牽線搭橋,大力開展建站工作,在堅持“需求為基礎,項目為核心,企業為主體,實效為根本”的工作原則基礎上,結合普陀區在技術資源上國企強、民企弱的實際特點,將服務的重點定位在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并為企業引入高端科技人才、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助推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通過院士專家研發團隊與企業技術創新團隊的有機結合,使院士專家零距離為企業提供高端智力服務,特別是在企業重大項目研發、高層次人才培養、重大科技合作與交流等方面發揮作用。
2014年以來,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在普陀區得到了快速發展,已初步凸顯了人才集聚、創新引領、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功能。截止目前,普陀區共推動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13家,涉及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農業、電子、新能源、電器、教育、金融機具、質檢技術服務等領域,進站工作的院士10位、專家49位;院士專家進站時間長達1300多天;開展咨詢交流、培訓人才1000余人次;投入工作經費近2800萬元;投入研發經費1.5億元;企業與院士專家團隊已簽訂42個合作項目,還有多個合作項目正在簽訂之中;申請研發相關專利120項,其中已授權數43項;參與、主持技術標準制定10項,解決關鍵技術難題77個,開發新產品38種,獲媒體報道100余次。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為企業科研團隊與專家之間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橋梁,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掌握的前沿技術使得部分企業相關業務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聚烯烴催化技術與高性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2015年獲得科技部授牌,工作站進站院士專家華東理工大學錢旭紅教授、辛忠教授和交通大學錢雪峰教授擔任了該重點實驗室專家委員會委員。在他們的支持下,實驗室解決了聚烯烴產業中的核心問題,填補了國內空白,對我國聚乙烯工業這一重要基礎樹脂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針對化工研究院的生物醫藥領域的技術積淀相對其他專業略顯薄弱的問題,化工研究院在工作站基礎上聯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國家中藥制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六家機構共建“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為了探索高校教師到企業兼職開展科技攻關和轉化的機制,聘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吳范宏教授擔任“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的常務副主任。通過這種模式,工作站的專家已經從單純提供咨詢、建議、論證,發展到承擔課題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6年,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審并與中國工程院共同商議,化工院研究院士專家工作站榮獲“2016年院士專家工作站示范單位”稱號,而獲此稱號的全國僅15家。
上海華明電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自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后,孫晉良院士、朱英浩院士、李立浧院士先后加入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團隊。院士的進站,顯著增強了公司自主創新能力。公司立足本土市場的同時,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份額。在土耳其設立控股子公司承接歐洲市場的拓展功能,以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為契機,具體落實中俄政府雙邊能源合作會議意向,與俄羅斯統一電力聯邦電網股份公司簽署相應戰略協議,為中國制造在海外開疆擴土開辟了全新領域。
上海翰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研發醫用X光機控制部分及關鍵零部件,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與沈力行專家團隊進行合作,使公司產品再上一個臺階,達到了醫療器械行業跨國公司的零部件標準。如今,翰擎成為市科協科益達基金擬投資的首家公司。
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聘請了中國工程院丁健院士、耿美玉研究員、林麗萍研究員進站指導研究工作。依托在小分子創新藥物研發技術平臺方面的優勢,雙方積極開展合作研究。在共同研究中,雙方還合作探索了一種“共擔風險、共同擁有專利權、共享成果”的研究模式。經過兩年多的共同努力,雙方合作開發的1.1類小分子靶向腫瘤抑制劑新藥取得可喜的成果,并成功向CFDA提交新藥臨床研究申請并獲得批準。
上海易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人證合一的電子渠道服務系統的開發,通過張征宇、陳益剛、陳銀兒等專家,引進了先進的業務管理思想,并引進了先進的生物計量學和人工智能模式。人證合一技術為實名制度的落實提供了便捷性,該系統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上海斯瑞科技有限公司與上海電纜研究所范載云高級工程師開展的無機環保亞納米電纜料研究,以實現自主開發滿足國際標準要求和歐盟環保指令的新型環保電纜料為目標,攻克國內無機環保電纜材料環保指標和物理性能指標不能同時兼顧的難題,提高了我國亞納米無機環保電纜絕緣材料技術的國際競爭力,擺脫國際封鎖和限制,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原料。
上海聯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平臺,組織了一個由中科院院士陳文新、院士專家農業部微生物肥料質檢中心首席科學家楊國平等國內著名微生物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篩選降解天然纖維素的微生物學方法,為我國微生物學的研究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資料和研究方法。同時,開展特殊功能農用微生物資源采集鑒定、大規模發酵生產工藝和穩定劑型的研究,迅速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為中國的現代農業服務。
上海延華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以來,企業科研團隊與工作站專家開展一系列的產學研合作,復旦大學汪衛教授、劉雷教授指導并參與公司智能醫療云服務平臺的研究開發,引進復旦大學國際先進的知識圖譜、醫療知識數據庫等大數據分析關鍵技術,有效提升公司醫療云HIS系統服務能力,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同濟大學程大章、吳永明為公司智慧建筑業務提供發展戰略咨詢服務,解決公司智慧建筑業務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上海市能效中心專家團隊將公司能耗監測平臺從建筑業務拓展到工業鍋爐領域;同濟、交大、建筑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專家積極參與支持延華開展相關技術領域的技術標準制定,不斷提升延華的行業地位與品牌知名度。
上海驕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致力于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創新,率先在海南省建立了國內首個太陽能海水淡化示范項目。近年來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別如山教授等的帶領下,將創新型技術產品——風光互補一體化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系統將逐步推向商業化應用。
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針對諸多職業院校均已出現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與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能力提升不相匹配的問題,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團隊這一重要資源,切實全面提升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與教學能力,在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中國職教學會教學管理委員會主任楊黎明教授、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馬樹超教授等進站專家成功地研發完成了“I訓網&職教圈”平臺項目。
上海古鰲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進站專家的努力下,攜最新產品方案亮相2016德國CeBIT(全球最大信息通信技術展會——德國漢諾威電子通訊展)。古鰲的清分機、清分扎把一體機、點驗鈔機、扎把機等一系列高端產品贏得了渠道合作伙伴和客戶的高度評價。
上海同納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在培育科技創新團隊、集聚創新資源、突破關鍵技術制約,推動產學研緊密合作等方面積極嘗試,特聘請同濟大學專家作為公司技術指導;與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逐步建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
實踐證明,院士專家工作站充分發揮了高端智力在推動普陀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為企業發展謀劃戰略,培養技術人才,受到企業的歡迎、肯定和高度評價。同時,院士專家工作站已成為柔性引進高端人才、爭奪戰略性新興產業、助推轉型升級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是推進“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創新體系”建設的途徑。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人才競爭中,區域企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發揮了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促進了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工作站的這種方式密切了高校或科研院所與企業的聯系,使工作站成為促進產學研有機結合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科研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深受企業和科研院所的歡迎。
二是提升了普陀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工作站圍繞院士專家的科研項目,通過配備科研助手團隊,為普陀區自主創新造就了隊伍;通過在項目研發過程中的傳幫帶,將院士專家的科研思路、理念、方法、模式傳授給企業;通過定期講座、授課、技術交流等形式,整體提升了全區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
三是引領了行業的發展與提升。圍繞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關鍵問題、技術瓶頸等問題,有效地引導了高層次人才隊伍向龍頭企業和骨干單位聚集、向重大項目聚集、向優先發展的支柱行業和優勢特色產業聚集,提升了行業技術研發的水平和產業集群化創新的能力,拓展了行業發展提升的新領域、新空間、新支點。

四是集聚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工作站的建立,引導院士領銜團隊走出院校院所,帶著技術、成果和智力直接進入企業,既為企業吸納高新技術架了橋,又為院士專家施展聰明才智鋪了路。
普陀區科協在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四注重”,實現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普陀區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轉變,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是注重搭建平臺。作為牽頭單位,既注重搭建合作研究平臺,又注重搭建人才培養平臺。要求建站單位必須要有明確的技術創新需求和技術合作項目,要求建站單位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建站雙方合作條件成熟。實踐證明,搭建好這兩個平臺,進站院士專家才能真正成為建站單位的智囊團。
二是注重嚴格把關。要求凡新建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經組織、指導、培育階段后,對符合條件的建站企業進行審核,之后再由相關市級部門和專家評審后批準建站。
三是注重爭取資源。加大宣傳投入,通過媒體資源對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相關經驗成果、先進典型等信息進行廣泛宣傳,爭取更多部門的關注和支持;為建站企業提供金融、技術、人才等全方位服務;優先將項目計劃、科技信息服務、專家庫與項目庫、專家對接等服務資源輸送給建站企業。
四是注重強化服務。在工作站建設過程中,普陀區科協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建站后,注重加強工作指導,在實踐中探索院士專家工作站相關制度,并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加強與院士專家的溝通聯系,不斷拓寬引才聚智的渠道。
當前,正在深入開展的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與普陀區“科創驅動轉型實踐區、宜居宜創宜業生態區”的未來發展定位是高度契合的。人才是科技創新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能否集聚和用好一大批優秀人才,事關“科創驅動轉型實踐區、宜居宜創宜業生態區”建設的成敗。加強普陀區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有利于不斷集聚頂級人才資源,直接促進區域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

院士專家工作站是一個全新的創新服務平臺,它把科技與經濟、院士專家與企業家、科技界與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有著其他創新平臺所沒有的資源和獨特優勢。普陀區將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建設環境與氛圍,并逐步形成區相關部門、單位共同推進的良好工作局面和長效機制;區科協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的精神,重點聚焦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和科技創新前沿,總體上遵循穩中求進、以質為先的工作思路,在擴大工作站建站覆蓋,夯實基礎、嚴把準入關的同時,進一步組織開展示范工作站創建與培育,開展案例總結和理論研究,不斷豐富服務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式和內容,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引智聚才,為把普陀區建設成為“科創驅動轉型實踐區、宜居宜創宜業生態區”錦上添花!為上海以及普陀科創中心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