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正
創新發展背景下改進軍隊政治工作的思考
◎李元正
當下,政治工作無論其方法還是內容都沒有充分有效地調動廣大官兵的積極性,無法有效塑造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進而為應置于“我軍建設發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的“創新發展”提供服務保障作用。究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強有力的制度作為支撐,致使政治工作重視不夠、沒有足夠的條件和動力涉及“創新發展”的內容和方法、無法很好地培養適應創新發展需要的政工干部。所以,要讓政治工作發揮對“創新發展”的服務作用,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完善政治工作的制度。本文通過具體分析當下政治工作出現的不能服務于創新發展的問題,提出在政治工作的形式、內容和對政工干部培養的一系列相應制度措施,讓政治工作在改革進程中能夠培養塑造符合軍隊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發揮對“創新發展”的服務保障作用,從而提升部隊的戰斗力,助力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
2014 年10 月,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面對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這場考試,我軍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前進不能停滯,只能積極作為不能被動應付。”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強調了在新形勢下尤其是軍隊改革中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明確了政治工作未來的走向和發展趨勢。習主席的講話要求我們,在軍隊改革中,要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讓政治工作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強軍目標的強軍夢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習主席強調:“推進軍隊改革創新需要全軍官兵共同努力。” 推動軍隊改革中創新工作的關鍵就是要調動全體官兵的積極性,發揮廣大官兵的首創精神,打響創新的“人民戰爭”。而政治工作要把“為創新發展提供堅強的服務保證作用”擺在重要位置,就要求其必須更加注重人的工作,必須通過合理的形式、合理的內容鼓舞,激發廣大官兵的創新熱情,培養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但是一段時期以來,我軍的政治工作出現了一些問題,總的說來就是沒有充分地調動廣大官兵的創新熱情,沒有有效地起到培養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作用,從而沒能很好地為“創新”這個“我軍建設發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 提供堅強的服務保證作用。
政治工作不能很好地被重視。政治工作要能夠發揮服務保證作用,首先必須要保證其最基本的地位。而一段時期以來,我軍政治工作一直面臨著不能很好地被重視的困境,政治工作的作用難以充分有效地發揮。當下,不少單位把政治工作當成是“軟指標”,把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僅僅理解為“補筆記”以應對上級檢查,很多教育學習內容只能分散開展或依靠官兵個人自學,教育效果難以保證;而把軍事、行政工作看作“硬指標”,看作部隊唯一的實質性工作,單純軍事思想嚴重,以致什么工作都可以向政治教育要時間,每周一天的政治教育時間不能保證,教育時間被占、擠、 壓情況時有發生。政治工作首先要保證其最基本的地位,才有條件去調動廣大官兵的創新熱情,起到培養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作用,去為“創新”這個“我軍建設發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 提供堅強的服務保證作用。
內容方法與現實脫軌。政治工作要想激發廣大官兵的創新熱情,培養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在保證其最基本的地位的同時,其內容方法也要緊緊圍繞“創新”來展開。但是,當前我軍的政治工作在內容上不能很好地緊貼軍隊創新發展要求,無法充分塑造高素質創新人才,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調動官兵的創新熱情,政治工作相對于“創新發展”需要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
就政治工作的內容上來看,當下的政治工作依然是套話多、空話多、口號多,循規蹈矩,墨守成規,關于創新的內容和影子還不夠。但是,當下的戰爭形態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創新被擺在我軍建設發展的重要位置,政治工作要想為提高軍隊的創新能力服務保證,就必須要有實質性的內容向知識和科技進軍。面對廣大官兵成分發生的結構性的變化,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的城市兵、大學生士兵,對新知識、新事物的接觸頻繁的官兵,再一味用空話、套話、口號去開展政治工作,顯然對培養官兵的創新能力起不到任何的實質性作用。同時,由于官兵根本接觸不到有關于創新的內容,以致根本沒有關于創新的概念和意識,這讓政治工作去調動官兵的創新熱情也就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就政治工作的形式方法上來看,兩個關鍵性問題尤為突出。一是我軍政治工作對官兵的主體地位重視程度還不夠。我軍政治工作的原則要求“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要求政治工作要按照“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采取團結、教育、感化的方式方法開展工作。但是當下,“團結少數,脫離多數的教條主義作風”、“官僚主義”的作風、“主觀主義”的作風依然沒有解決;而我軍一貫優勢的群眾路線的方法,對官兵耐心感化的方法,以人為本,尊重士兵主體地位的態度卻漸漸消失。不少單位把政治工作當成任務,本末倒置,讓士兵為政治工作服務;部分政工干部與戰士完全脫節,把自己視為領導高高在上,對戰士的心理和想法完全不了解,處理事情從不征求戰士意見,全憑個人喜好進行;有些干部對犯了錯誤的士兵習慣性采用體罰的辦法,其出發點不在于團結,而在于樹立個人權威。在根源上不重視官兵的主體地位,不按照政治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開展工作,官兵在任務面前就不可能把自己當成任務的主體,在心理上就不會把任務看成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東西,而把任務當成是上級領導的任務,甚至是和自己的對立的東西。同樣的,在對待政工干部及其他上級領導上,士兵會主動把自己和上級領導對立起來甚至劃分為不同的“階級”,對上級領導的態度也會消極疏遠,對領導的指示要求也就大打折扣。這樣一來,政治工作不但不能調動起官兵對任務的積極性,反而會帶來官兵對任務的抵觸情緒,不僅不會積極地完成工作,反而消極怠慢,這樣的政治工作就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二是政治工作的組織形式、教育手段與“創新”嚴重脫節。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然“墨守成規”,教育方法沒有很好地適應創新發展需要,許多政工干部,上政治教育課抱著“老觀念”,用的“土辦法”,依然還是臺上讀一遍,筆記本上抄一遍,依舊還是走一上課、二討論、三總結的“三步曲”,不肯用現有的設備,不肯向信息化邁步。這樣一來,即使政治工作有服務于創新的內容,也沒有有效的載體和途徑讓官兵學習接受,官兵的創新能力還是沒有辦法得到提升。同時,沒有有效的學習和組織形式,服務于創新的內容也就必然會淪為形式上的東西,長此以往,內容上的東西也會流于空泛,政治工作就還是擺脫不了空話、套話、口號,政治教育對戰士的創新能力就沒有任何培養功效,戰士也就不可避免地把政治教育本身看成一項任務,政治工作的意義和服務保障功效也就完全喪失了。
政工干部自身素質不適應創新要求。同時,造成政治工作難以為“創新”提供堅強的服務保證作用的重要因素是不少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質水平難以達到服務部隊創新發展的需求和要求。政工干部是政治工作的發動機,政治工作能否調動廣大官兵的創新熱情,培養官兵創新能力,能否服務于創新發展,政工干部自身的素質水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從政工干部的主觀層面來看,面對當下社會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不少政工干部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夠”,對新技術知識不熟悉,不會運用信息能力,加之不少政工干部是半路出家,對政治工作本身不熟悉,不會做,其知識水平和教育能力都無法滿足軍隊創新發展的需要,政治工作也就難以推動部隊形成“創新氛圍”,發揮“學校”功能,保障創新發展;從客觀層面來看,現存的體制機制又不利于政工干部的長效學習,不能造就滿足部隊需要的高素質政工人才。政工干部素質能力不強,政治工作的質量也就必然不高,整體上就決定了政治工作的作用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有關于創新的內容、利于創新發展的形式也就不能體現于政治工作中。那么,官兵還是不能在政治工作中接受到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起創新積極性。而不利于政工干部長效學習的機制則從客觀上限制了政工干部的培養發展,不能逆轉政工干部能力素質不適應創新發展需要的形勢。這樣一來,政工干部難以提升個人的能力素質,政治工作的質量效果得不到有效發揮,官兵的創新能力也就得不到培養,“創新”這個應置于“我軍建設發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也就難以建設。政治工作與為“創新”這個應置于“我軍建設發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提供堅強的服務保證作用之間形成一道“看不見的圍墻”。
完善政治工作考評制度和監督制度。一段時期以來,相較于軍事工作,政治工作不被重視,導致從政工干部主體到廣大官兵主體在政治工作問題上都存在流于形式化的現象,政治工作也就沒有足夠的條件和可能去調動官兵的創新積極性和培養官兵的創新能力,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軍隊改革期間的創新發展任務。究其根本原因,不是我們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出現了問題,而是政治工作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軍事工作有一整套完整、規范帶有強制力的制度支撐,其落實情況和成績直接關系到每名官兵主體,所以在制度下,軍事工作便受到官兵重視,成了“硬指標”;而相較于軍事工作,政治工作缺少完整規范的制度保障,政治工作的成績效果不直接影響到官兵主體,所以不被官兵很好地重視,成了“軟指標”,其自身的作用也就沒有條件緊貼改革需要,緊貼創新發展。毛主席曾指出:“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樣是那些人,施行這種制度,人們就不積極,實施另外一種制度,人們就積極了。制度對了頭,就會促進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為各種思想問題的解決提供良好的條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有效多了。” 不被很好地重視的政治工作無論如何也沒有條件和機會去成為官兵的重心,也就不可能充分調動官兵的創新積極性。所以,要把“政治工作威信在全軍牢固立起來”,其首要任務就是要把政治工作的制度牢固立起來。
而制度必須涉及到每名官兵主體,尤其是政工干部主體,政治工作才能在根本上被重視起來,其為創新的服務保障作用才有可能發揮。要對政工干部形成強有力而合理的業績考評機制,政工干部自身有了壓力,才有動力去貫徹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在政工干部的帶動下才能被重視,政治工作才有可能去發揮作用。具體說來,要采取上級考評與戰士考評相結合,宏觀考評與微觀考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一名政工干部的業績,一方面,上級政治機關要以政工干部所負責的整個單位的表現情況進行考評,其指標主要是部隊的戰斗力水平和其他各項工作的完成情況。政治工作是為軍事工作服務的,政治工作的成績主要通過軍事工作來體現。而在創新發展領域,就要以創新發展的成績作為指標。同時,還要對政治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政治工作的具體材料進行審批,通過材料直觀地考察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效果。另一方面,還要通過以戰士對平時政治工作和政工干部的觀點、態度對政治工作的業績進行考評。官兵是創新發展的主體,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通過調動和激發官兵的積極性服務于創新工作的。所以,作為政治工作的對象,戰士對政治工作的評價尤為重要,可以防止干部通過以壓迫戰士的方式追求創新指標、創新業績的軍閥主義和不良作風。而更深入地看,以壓迫的方式去追求創新成績,創新的質量水平就難以保證,放置于軍隊整體“創新”,其進展也必然會趨于緩慢。具體地來說,可以繼承我軍填寫表格的傳統。定期向戰士發放考評表格,讓戰士本著團結進步的原則實事求是地填寫表格,反映對政治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同時,建立機關與基層聯動的政治工作信訪制度,戰士可以通過書面的方式反映對單位政治工作的意見建議。其中,要對干預戰士進行自主考評的政工干部和不能自主考評的戰士給予嚴肅處理。考評中,在以上級領導和戰士共同評價的基礎上,還要注重運用宏觀考評與微觀考評相結合的方法。以部隊完成創新任務的情況、以政治工作的歷史材料、以通過向戰士發放的考評表格作為宏觀考評的依據,站在整體的角度分析考察政治工作的業績和效果;同時,在考評中,考評人員還要親身走訪基層單位,通過與個別戰士的交流,通過個別政治工作活動的視察以點視面地具體考評政治工作的業績。點面結合,在以尋找問題,改進方法,服務創新為出發點下,可以不斷地找出并改進政治工作制約創新的方面,從而讓政治工作更好的發揮服務保證作用。而對于政治機關工作的考評,也可以參考同樣的機制:由上級政治機關和同級首長對政治機關整體的工作成績進行評價,同時基層政工干部也要本著團結進步的原則填寫相應的表格,提出相關的意見建議。相應的,對采用強制手段干涉考評的領導干部和不能自主考評的戰士要進行嚴肅處理。這樣一來,考評制度就不僅僅涉及到政工干部主體,還涉及到了每個官兵主體,這就要求官兵必須真正成為政治工作的主體。制度上確定了,官兵對政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也會提高,在平常政治工作中才能在心理上接受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其創新積極性也才能夠被調動起來。
依托制度讓政治工作的理念服務于“創新發展”、“塑造人才”。推動政治工作為當前部隊的“創新發展”服務,在以形式上的制度保障為依托下,服務于創新發展的政治工作理念也要明確起來,達到在合理外殼下對服務于創新發展實質上的充實。毛主席多次強調,“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個大學校。”當下,面對改革期間軍隊的創新發展,要求軍隊必須培養適應創新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而只有明確了理念,政工干部在開展工作時才有合理的組織形式和內容去調動積極性、培養人才,官兵才能直接接觸到符合需要的政治工作,從而達到人才培養和充分調動官兵創新積極性的作用。因此,要樹立服務于創新發展需要的政治工作理念。而對于樹立政治工作服務于創新的理念,要在理念的范疇內明確政治工作服務于創新的組織形式和內容,使之固定下來成為日常制度。
完善政工干部的長效培養機制。政工干部是政治工作的“發動機”,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質直接決定了政治工作的功效。面對當前政工干部整體能力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無法很好地適應改革期間對軍隊“創新發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對政工干部進行能力培養,素質強化。當下,僅僅依靠政工干部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自我提升,顯然是疲軟無力的,現實也證明,這種自我發展的時間是沒有保障的,效果是不明顯的。所以,要完善對政工干部的長效培養機制,讓政工干部在合理的制度下,在利于發展的環境氛圍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升能力素質,從而真正把為“創新”這個應置于“我軍建設發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提供堅強的服務保證作用“啟動”起來。
要保障政工干部必要的學習時間,不吝嗇讓政工干部進入院校學習先進知識理論,同時政治機關也要組織學習班,組織政工干部學習政工理論、學軍事、學科技、學技術,并對學習成果加以考核,使之制度化。完善對政工干部學習的激勵機制,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質要列入選拔機制之中,進行必要的政工大比武,把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質、工作實績與個人成長進步和福利待遇掛起鉤來,真正做到調職晉級不搞齊步走,提升使用不搞論資排輩,立功受獎不搞輪流坐莊。對工作成績突出的要破格提升使用,對優秀干部舍得放到重要崗位上鍛煉,形成“能者上、庸者退”的競爭局面,對不思進取的,要進行批評教育和嚴肅處理。
可以完善交流調動制度,防止崗位固化,讓政治干部在多種崗位上經受鍛煉,讓機關干部、基層干部合理流動。在搞好本單位機關干部與基層干部交流的基礎上,可在較大范圍內交流使用政工干部,讓政工干部在不同的單位經受鍛煉,使其熟練掌握在不同的單位、以不同的職務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培養創新人才、調動官兵創新熱情的內容和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實踐中為軍隊創新發展提供服務保障作用。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