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探析
◎吳婷婷
傳統文化的研究寬泛龐雜,當代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的地位與存在方式或傳承方式的選擇問題。而其內在的規律和實質是以科學主義的工具理性價值觀對文化進行的選擇及其過程。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對文化的選擇與更新,是異質文化的吸收與改造與傳統文化的自覺與批判的雙向動態過程,是完全意義上的人文主義價值觀的回歸與現代科學主義精神的調適與融合,如何選擇文化、選擇何種文化能夠使得傳統文化活在當下、作用當下才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化研究之歸宿。
近年來伴隨著傳統文化具體形式研究的增多,人們開始從不同視角探究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內在基質,由于社會的文化傳播通道不能給科學知識的傳播和科技發展制造足夠的空間,致使科學知識傳播受阻,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因此受到相應的打擊。在文化轉型中的選擇之一是主張逐步認同西方文化,以西方文化來取代傳統文化,或曰“全盤西化”;在文化變革中的另一種選擇是主張立足于傳統文化,對其中與現代化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予以改造,或曰“文化折中”。因此,有必要在人文主義的視野下對傳統文化的選擇及現代化進行理性反省,以真正有效地促進具有民族精華內核的傳統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
任何文化都存在傳承與轉型問題,特定的文化必將具有典型的歷史階段性特征和與之相適應的特殊形式及內容。同時,文化及其形式、內容一旦形成便以較強的獨立性與穩定性而反作用于相應的社會存在。傳統文化的形成與存在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中,文化系統必須實現最基本的自我更新,以延續發展文化。否則,就可能呈現出文化選擇的突然中斷甚至停滯。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的適應性發展是傳統文化存在的歷史基礎和應有之義。
首先,現代化是在近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和內容的生產力發展推動之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傳統文化是基于中國傳統社會的生長環境而形成的,其最核心的功能是影響和塑造中華民族整體的價值觀和成員的行為方式。現代化的核心動力是近現代科學,當今社會的文化現象中,科學已經不僅僅是影子,而是實實在在的力量。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傾向、認知方法和價值觀念等與實實在在現代科技并不自然相容。因此,在文化選擇中實現其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必然需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科學技術的力量。
其次,盡管科學技術在社會進步與轉型過程中彰顯出具有巨大的推動力,但并不能為人們的一切選擇和行為提供必然依據。單純的唯科學主義并不能解決社會演進中的所有問題,科學主義的困局已被歷史證實。這一困局的核心是科學高度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理性的過度強化和人文性的逐步淪落與喪失。這一現象已引起西方具有憂患意識的學者對科學與現代化的反思。我們越來越關注在技術的日新月異,物質財富的不斷豐厚之下所承受的代價和面臨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心理問題和諸問題背后所植根的、對待文化的認同態度和選擇行為。
因此,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轉型并不是簡單的傳統與現代的轉換或中西方文化的過渡。西方文化的轉型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這種文化的歷史傳統連續不斷。同樣的道理,盡管我們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社會的現代化,但由于我們的特殊歷史、特殊文化背景、特殊的地域條件,使得我們的文化選擇只能以我們獨特的眼光、自己的原則來看待和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處理這一關系的關鍵與核心,就是要實現價值觀念的變革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選擇上的自我認同。“為什么要加強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答案之一是因為我們當今所處的這個所謂‘全球化’時代,實則一個‘后殖民時代’,為抵制文化全球化中的同質化,充分發揮文化建構民族國家身份認同的作用,加強民族文化傳承具有緊迫性。”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文化自我認同意識則是傳統文化傳承及現代化的根基。科學主義標準下的社會現代化與中國當代現實,傳統文化的日漸式微是百余年來文化選擇的歷史結果。正是基于上述事實,我們肯定基于科學主義態度的選擇在物質層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同樣也以有力的結果證實了單一科學主義造成的百年積弊——即無法擺脫“唯科學主義”之嫌,而極易形成“文化缺位”。
近代以來,我們的文化選擇路徑有著其深刻而獨特的歷史背景,即由于近現代科學的落后而受盡外侮。“中國文化的意義危機,在‘五四’啟蒙運動中達到極至。新文化運動的現代性方案,是廢棄儒教及道、佛等宗教,代之以西方現代的‘民主’和‘科學’”。新文化運動所樹立的科學與民主的觀念和主張,從內容與邏輯上包含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方面的訴求,使得人文主義成為五四以后中國社會近代化與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是科學主義還是人文主義在實際上都不能完全解決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現代化問題。晚清洋務運動過程中的文化主張堅持“中體西用”,實則為堅持傳統文化一成不變,必然致使傳統文化最終陷于停滯,也必然會遲滯科學主義的訴求,不利于社會整體的發展進步。而五四新文化運動引入西方先進文明,并進行相應的文化改造,更多地是基于科學主義的理念。使得人文主義和人文精神缺失,人文訴求是特殊的時代背景與時代要求的必然結果,但卻導致了傳統文化現代化路徑選擇中的極端科學主義傾向,這種傾向已經被20世紀以后的歷史現實所證實。
近現代科學的確立和基于近現代科學而發展起來的工業化極大地改變了物質世界,顛覆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推動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因此,對于科學及其方法的確信,促使科學的文化意識形態逐漸形成,這就是科學主義思潮。這種思潮取得了相對于起源更早并解決相應時代任務的人文主義的顯著優勢。科學主義的工具理性,極大刺激并改變了國人的認識論基礎,逐漸演變成為統領社會意識的價值尺度,并確立了用它對待一切問題包括文化問題的首選地位。傳統文化與科學思維存在顯著的差異,百余年來,科學思維與科學主義的泛濫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然而科學有其任務,傳統文化亦有其不同的存在方式。科學的理念和方法是梳理出現代知識,“還原”物質世界的有效途徑和具有“真意義”、“真價值”的知識。而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已經內化成為國人的一種思維習慣,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它深藏在每一代人的深層意識中,以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及相應的物化形態存在并得以傳承。實際上,這客觀決定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在本質上無法與科學主義完全契合。文化選擇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從空間維度上說,是一個全球范圍的文化運動,必然帶有全球化傾向;從時間維度上說,文化現代化包含傳統的、各個層面的內容向現代的轉變與現代文化向后現代文化轉向兩個過程與形態。所謂的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其實質涉及如何看待中外文化的異源同流與如何完成中華文化的特色發展與弘揚振興等各項具體任務。
綜述所述,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所以導致了極壞的后果,是因為誤導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思路、發展道路的選擇和發展模式的制定,中國的發展走了彎路,甚至帶有偏頗。”其根本原因在于,所謂的現代化植根于科學理性過程,盡管其中包含了人文主義訴求。但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也產生了斷裂,而且各自走向了極端,科學主義變得工具理性至上,人文主義則逐漸喪失了其本來的理性內核。要知道,純粹的科學或人文都很難面對和解決社會及自然之間的各種矛盾。然而,面對異質文化的沖擊和異國文明的刺激,我們在文化選擇的過程中以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化為根本訴求和最終歸宿,這種富于功利主義色彩的初衷極易導致文化選擇過程中的極端主義,繼而又在顧此失彼的結果中尋求平衡和調適。因此,以科學理性推動的現代化并不能解決社會發展面臨的所有問題。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的、人文主義的回歸并實現與現代科學精神的融合,才是傳統文化傳承路徑的必然選擇,我們更為強調這種傳承的獨立性與融合性,而不是屈從于現代科學理性。
(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 人文學院)
本文系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項目“弘揚傳統文化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師教育發展的有效模式及創新研究”的成果。立項號:15WL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