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哲
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
◎楊哲
土地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我國地域廣闊,土地資源十分豐富,但是由于我國的人口眾多,人均土地資十分緊缺。同時,由于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較為惡劣,還有一些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土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導致土地資源難以在繼續利用。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強化國家的土地整理工作,從而實現對土地資源的長效發展,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減少土地利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促進土地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土地整理工作是國家對土地資源進行綜合整治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對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強化國家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和管理以及提高土地資源的綜合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但是我國當前土地整理工作的發展進程并不理想,在工作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影響了工作質量和效率。所以相應部門應對土地整理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進行合理分析,并積極探討相應的解決對策。基于這種情況,本文對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進行了相應探討。
土地整理評價體系不完善。土地整理評價體系不完善是當前我國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僅制約了土地整理工作的未來發展,同時也是引起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要因素。在工作過程中,首先,有些土地整理工作人員工作態度不端正,沒有對土地整理工作地區的周圍自然環境進行詳細考察,導致對土地的規劃設計不準確,對周圍環境的保護措施不合理,沒能起到實際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其次,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沒有設計合理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導致土地規劃整理工作過程中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致使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加劇。最后,土地整理工作中的評價體系不完善。在工作過程中,缺乏合理的評價標準,同時還存在著部分地區評價體系缺失的現象,難以對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的各項細節、土地整理工作的生態效益以及土地管理項目等進行合理評價。而且還有些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過于注重土地數量而忽視了土地質量。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逐漸打破了地區的生態平衡,不利于地區土地資源極其周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多樣性受到破壞是當前我國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存在的重要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阻礙了我國土地整理工作的未來發展。在工作過程中,適當地增加土地面積有利于土地整理規劃工作的正常展開,對于推動土地整理工作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沒有考慮到地區的基本情況,刻意進行填海造田、開山修路等工作,雖然能夠起到增加土地面積的作用,但是在工作過程中也對相應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導致生態多樣性受到破壞。這種土地整理方式雖然可以收到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不利于地區生態環境的長遠發展,而且由于地區的生態多樣性受到破壞,單一的農作物常常難以維持生態平衡,使生態系統的自治能力減弱,從而引發更嚴重的生態問題。
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在我國當前的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在土地整理規劃工作過程中,雖然注意到了對土地資源極其周圍生態環境的保護,但是沒有注重保護其生態環境不受影響,而是著力于建立人工生態系統。這種人工生態系統相比于自然生態系統來說,具有較大的弊端,其自愈能力較弱,生態平衡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就會逐漸發生水土流失問題,不僅影響了土地整理工作的質量,同時還會造成更加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在一些閑置土地或土地坡度較為陡峭的地區,工作人員在進行土地整理工作時常常會采取梯田修建、農林以及水利工程建設等方法,在土地整理規劃的同時一并擴大耕地面積。這些措施雖然提高了土地生產力,但同時也使地區的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極易引發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
農業源污染問題嚴重。文中提到,在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都會盡可能地擴大耕地面積,這種土地這里規劃方式雖然能夠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還存在著農業源污染問題,對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造成了較大破壞。例如:在一些坡地較大,無法進行正常耕種的地區,工作人員常常會采用改建梯田的方式,進行土地整理規劃。但是梯田的耕種過程中,人們為了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產量,常常會使用化肥進土地改良,同時在耕種時還會噴灑農藥以防止病蟲害并非殺滅野草。化肥農藥的使用就會對梯田周圍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導致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影響,不利于地區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做好土地整理的生態系統評價工作。生態環境評價是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重要工作,面對我國當前在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列重要問題,就要求在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先做好土地生態系統評價工作。在開展地區土地整理工作之前,工作人員應對地區的土地資源極其相關生態環境進行詳細調查,了解地區生態環境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土地整理規劃工作,強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應注意盡量不對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在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時,也應根據地區生態情況時土地整理工作基本要求確定合理的保護措施。并且在工作過程中還應對地區進行合理的生態保護區域劃分,在不同區域設立不同的保護目標,將生態環境問題風險降到最低,保證地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注重保護生態多樣性。生態多樣性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穩定,凈化地區生態環境,防止地區生態問題發生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同時還有利于保護瀕危物種和稀有物種,保障生態系統的穩定。在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應注意保護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從而效提高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維護地區生態平衡。在土地整理規劃工作過程中,應優先考慮對瀕危、珍貴物種的保護工作,避免對其生存環境和棲息地造成破壞,不能只顧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造成一些瀕危、珍貴物種的消失。因此工作人員要時刻將保護生態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作為土地整理工作的主要任務和責任,促進地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合理進行生態建設。在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轉變工作思想,摒棄傳統的過于注重擴大土地面積的工作思想,強化工作過程中的生態建設。在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片面追求擴大土地面積雖然能夠有效提高土地資源的經濟效益,但常常以犧牲生態效益為代價,不利于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地區生態環境情況,進行合理的生態建設。例如:在地區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地區生態狀況,建設生態景觀,發展生態旅游事業,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注意土地整理工作中“質”與“量”。土地整理的目的在于優化地區的土地利用結構,維護地區生態平衡并有效提高地區的耕地質量和生產力。所以在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處理好“質”與“量”之間的關系,在實際工作時注意地區土地生態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并做好處理工作,并充分考慮地區土地生態系統的內部生物構成以及能源流動情況,從而提高土地整理工作質量和效率,維護地區的生態平衡。
土地整理工作是國家協調人地管理,強化土地資源利用,改善和保護地區生態系統重要手段,對于促進地區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相應部門或工作者應對當前土地治理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分析,并積極探討相應的解決對策,促進土地整理的發展進程,實現地區土地資源的持續發展。
吉林省白城市土地整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