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金玉?,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途徑
文/李金玉?,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大學生是網絡社會的主要參與者、分享者和影響者。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大學生。本文探討了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的現實依據,從校園網絡環境、內功修煉、理論實踐相結合、法治教育四個維度構建了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的途徑。
大學生;網絡責任;途徑
新一代大學生是網絡社會的主要參與者、分享者和影響者。大學生在網絡上的一言一行將對虛擬的網絡社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會把影響轉嫁到現實社會中,對現實社會產生間接的影響和沖擊。因此,如何加強大學生的網絡責任教育,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自由是網絡社會的特質。互聯網從其誕生之日起,人們可以自由地進出網絡社會,在網絡社會里可以自由地隱匿、變更自己的身份,自由地選擇網站、瀏覽網頁,自由地獲取、發布信息,自由地發布言論甚至跨越“國界”。網絡空間為人類提供了空前的自由:活動的自由、空間的自由、信息的自由、交往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網民可以在網絡社會自由地翱翔和沖浪,但這些自由只是網絡自由的表象,而不是全部。自由與責任是一對孿生姐妹,有自由就有責任,沒有無責任的自由,也沒有無自由的責任。自由與責任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自由是責任的基礎,而責任則是自由的前提。早在18 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曾告訴過我們“人生來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現實社會如此,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在互聯網領域的延伸和拓展,自然也不例外。我們在享受網絡自由的同時還需要承擔相應的網絡責任。網絡責任則是指參與網絡活動、具有意志自主能力的行為主體,基于一定的客觀利益關系,依據一定的標準,對自身行為后果所應承擔的倫理責任和道德義務。[1]網絡責任的承擔是對自我行為的節制,是對其他網民自由的尊重,也是對網絡空間、網絡社會的負責,更是我們享受網絡自由的前提。信息時代,大學生現在是,將來仍然是網絡社會的重要成員,大學生作為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的社會弄潮兒,理應為網絡的健康發展擔負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
自由的網絡給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交往、出行等帶來了諸多的便利,可以足不出戶了解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可以輕松地跨專業、跨學校、跨國界的學術交流;可以在出行時提前安排,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是網絡信息自由、內容良莠不齊,大學生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思想信息的沖擊和影響,從而導致認知偏差、價值觀定位錯誤等不良后果;網絡游戲的新奇、刺激、挑戰,大學生容易沉溺在虛擬的網絡游戲之中迷失自我;網絡自由引發的個人主義泛濫、網絡犯罪等問題如同幽靈,不斷侵擾大學生心靈的真善美及責任意識,這些無疑有損于大學生今后的發展。通過網絡責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網絡責任觀,提升大學生自主意識和自律能力,正確合理使用網絡,讓網絡為我所用,而不是被網絡牽著鼻子走,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積極作用,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自由的網絡社會打破了傳統的限定表達模式,為網民提供了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輸出端口。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手機功能的優化,大學生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成為了自媒體人。大學生群體在參與自媒體傳播活動時,由于主體自覺缺乏、意志力薄弱、道德甄別能力有限等因素影響,容易受到各種不良網絡信息的誘惑及獵奇心理的驅使,傳播或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等不良表現,無疑會對網絡社會和諧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加強大學生群體網絡責任教育,增強自律意識,利用自己的理論優勢,辯證理性的評價分析各種網絡信息,不跟風、不炒作,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盡到網民責任;加強大學生群體網絡責任教育,增強自媒體人意識,主動承擔自媒體人的責任與使命,對自己在網絡社會中的言論負責,不傳播謠言、不散布虛假信息,盡到自媒體人的責任,這些是網絡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需要。
和平與發展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主題,但境內外敵對勢力加大對高校意識形態滲透力度,與我爭奪陣地、爭奪青年、爭奪人心的斗爭十分激烈,[2]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分裂活動并沒有停止。從國內發展來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也伴隨著一些問題,如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社會群體事件時有發生等。一些反社會主義的敵對人士利用網絡媒體的自由性、開放性、隱匿性,別有用心地煽動社會對立情緒、夸大社會負面效應,想方設法制造社會謠言,激化社會矛盾,尤其誘導大學生對現實不滿,擾亂社會的穩定。從國際形勢來看,國際敵對勢力利用網絡的自由和便利,丑化我們的領袖,抹黑我們的英雄,宣揚鼓吹西方自由思想,加速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滲透。因此,加強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引導正確辨識國內外敵對勢力在網絡社會的圖謀,維護國家團結與穩定的需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讓我們體會到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因而我們需要凈化校園網絡,為大學生營造健康的網絡責任教育環境。首先,加強校園網絡監管,嚴格審核網絡信息,避免不良信息的流入與散布,確保校園網絡信息質量;其次,搶占意識形態網絡陣地,因勢利導,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主流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引領大學生分析各種錯誤思潮,自覺抵制網絡不良思想意識,有效引導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
在“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網絡社會,大學生容易放縱自己而失去原則。吸收我國儒家傳統文化提倡的“慎獨”、“內省”修身思想,強化內功修煉,提升自我修養,是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慎獨”是一種自律精神。《禮記?中庸》中說:“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君子慎其獨也。”“慎獨”思想是對一個人行為的一種倫理要求,要求大學生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也要警小慎微、恪守規則。“內省”是一種內心的自我反思。“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內省”要求大學生經常對自己在網絡社會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及時發現并摒棄錯誤的思想,保留正確的思想,祛惡揚善。
網絡責任感形成包括網絡責任認知、認同和行動的過程,系統開展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需要遵循網絡責任感形成規律。因此,我們需要“曉之以理”深化大學生的網絡責任認知,“動之以情”強化大學生的網絡責任情感認同,“導之以行”引導大學生自覺履行網絡責任。首先,強化理論學習,提高網絡責任認知、培育網絡責任情感。網絡社會的包容性使得各種思想、觀念以及意識形態同時存在,其中腐朽的思想和有害的信息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淡化大學生承擔網絡責任的意識。高校需要站穩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對大學生加強網絡責任教育,正確認知、認同網絡責任;對大學生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大學生用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辨清是非,自覺樹立網絡責任意識。其次,參加網絡實踐,固化網絡責任行為,塑造大學生網絡責任新品格。大學生把自我理論素養的學習與自身的網絡實踐活動相結合,學會甄選信息、抵制誘惑、堅守底線,通過系列實踐活動體會網絡責任的重要性,在一次次主動參與過程中,形成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的習慣,久而久之網絡責任行為得以固化。
大學生的網絡責任意識的形成,網絡責任行為的固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的各種誘惑實在太大,緊靠大學生有限的自律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外部力量,強化網絡責任教育。這種外部力量得依靠具有強制力的法律法規。我國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進行中逐步完善了法治體系,網絡法律法規越來越健全,涉及網絡侵權責任、網絡犯罪、網絡信息傳播等多方面的內容。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一樣,需要遵守法律法規。通過法治教育,讓大學生知道什么可以為、什么不能為、什么必須為,區分網絡中合法與非法的界限,控制自己的網絡行為。也就是說對于自制力不強的大學生可以借助法律的威懾力、強制力規范他們的網絡行為,承擔網絡責任。
總之,通過內修與外育、理論與實踐、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等多種途徑,激發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增強網絡責任感,外化網絡責任行為,做正確輿論的傳播者、網絡環境的維護者,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實現自我。
[1] 郭媛. 網絡交往中的信息自由與責任承擔.[D].西北師范大學.2008
[2] 新疆日報.境內外敵對勢力與我爭奪青年、人心的斗爭十分激烈.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7-04/14/content_14722215.htm
李金玉,女,湖北鐘祥人,湖北工業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責任教育及實現路徑研究”(16Z0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