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恒
社會工作機構承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實踐與反思
——以蘇州市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為例
◎王子恒
2016年7月,蘇州市社區服務社會化試點項目正式啟動,邁出了社區服務社會化運作的實質性步伐,運行至今成效顯現,但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有待于解決,就此,本文結合自身參與的社工機構服務實踐,就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現如今,人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多元、個性、專業化傾向明顯,以往的政府包攬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由社會工作機構(簡稱社工機構)承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來實現政府職能的轉移成為趨勢。在此背景下,蘇州市成為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試點城市之一。本文以蘇州市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為例,結合自身參與的社工機構服務實踐,就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自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運行至今,社工機構新穎、多元的服務形式與專業的服務內容贏得了街鎮、社區以及居民的歡迎,專業的社工機構參與社區治理、提供專業化服務的成效顯現。但是,在項目實際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有待于解決。
政府的統籌規劃還需加強。蘇州市政府向專業社工機構購買的社區社會工作服務是按照“街道打包,社區集中采購,統一規范”的總體要求進行,但在實施中,政府以街道為基本單位“一刀切”,沒有充分考慮不同街道在人口規模、空間特征、服務對象分布等方面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造成了資源配置和結構布局不合理,極大地影響了服務效率的提升。另外,各項服務內容之間統籌安排缺乏,在購買項目之時存在著內容相互交叉、資源重復投入等問題,影響了政府的購買效率。
由于社會工作機構承接政府購買的社區服務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這就需要蘇州政府和社工機構堅持“干中學”的原則,大膽探索、試驗,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優化。可以建立健全政府購買社區服務的信息管理平臺,以信息網絡技術為依托,做好需求調查、統籌規劃、計劃發布、項目管理、信息公開、政策宣傳等工作。
機構獨立性不強,項目運作缺乏管理。社區服務中的一些服務內容過度依賴政府進行項目運作,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如高齡空巢老人關愛、殘障人士關懷等。目的運作是需要資金和資源的,這些服務的非營利性和服務對象的弱勢性決定了不可能向服務對象收取費用,而是完全依賴政府資金運作,政府資金審批程序繁瑣,給款通常都會滯后,政府資金不能在合同約定的時間范圍內及時發放,便造成了項目運作的資金鏈斷掉,極大地限制了各種活動開展的自主性。
在項目運作中,政府的行政地位和慣性思維決定了它過多地強調社工機構的服從責任而忽略專業責任,肯定社工的作用卻又不愿意讓渡社會權力。一方面,街道政府讓社工機構自主主持項目運作,卻要求社工定期向街道政府、社區居委等政府主管部門匯報,甚至有時需要聽他們的指導,費勁向他們解釋工作,這使得社工工作行政化色彩濃重,合同成為形式空文。另一方面,項目的投標和審核工作都是政府控制,由于沒有獨立和成熟的社會服務招投標平臺,只能是以工程和商品的平臺和方法招標,專業性不足,標準缺乏統一規范。另外,社工服務發育尚不成熟,缺少和政府平等談判和協商的能力與地位,尤其是一些個案和活動會牽扯到政府利益,影響到雙方的合作關系,使得社工機構不得不重新考量。因此,社工機構雖然在服務上有自己的規劃,但是,還是會受到政府的限制。
這就需要政府改變主導者的觀念,進一步放權,解放社工組織的力量,提高服務項目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同時,還要加強《政府購買法》之外的立法和政府規章制定工作,綜合考慮社工服務購買的特殊性,通過法律文件約束雙方的權利義務,為雙反的穩定合作提供保障。再者,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完善且標準的招投標、項目審核、合同簽訂、服務提供流程指引,并保證信息的公正公開公平,及時向社會公布過程及結果,接受社會的監督,促進社工組織的公平競爭。
社工工作投入度低。社會工作者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但是,職業身份不明確、薪酬待遇水平低、社會地位不高、職業發展不暢,讓大量的專業學歷人才避而遠之,造成了社工專業化程度低。一是,社會工作者的工作比較繁雜瑣碎,社會保障、就業服務、幫困扶貧、社區宣傳等都要處理,工作量大。二是,社會工作者不僅要與轄內的所有居民打交道,還要與社區內的各個社會組織、事業單位、企業單位打交道,難免會遇到很多阻力和壓力,不支持、不參與的情況時有發生,工作很難開展落實。三是,街道政府也存在著一定的認識誤區,把過多的甚至是超乎社工服務范圍及能力的繁重的工作任務加諸于社工身上。如此,社工很難集中精力研究社區的發展建設,社工的流動性也大,還很難吸引中青年群體。
因此,優化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提高機構的自身建設和專業服務水平方能保證社區服務質量,可以面向基層、內育外引,經過基層選拔、組織委派、社會招聘、退休聘用等多方渠道遴選人才,形成以就業年齡段為主、老中青梯次配合,結構合理的隊伍結構。
服務評估機制不健全。根據《試點方案》和制度設計,蘇州對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由蘇州市社會工作者協會、上海映綠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分別承接了項目的第三方監管和專業評估工作,每年組織中期和末期兩次評估。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和查閱資料、專家小組現場評定和反饋的評估形式雖然有效避免了政府的主觀意志決定項目優劣,但是公信力和有效性有待討論;并且,評估人員組成有不同的標準,評估策略也相去甚遠,很難統一評估同類項目的標準。評估工作每年組織兩次,同時還有2~4次不等的過程性評估,頻繁的評估消耗了社工服務機構的時間和精力,加大了他們的工作量以及經費成本,影響了正常的服務工作。
以居民群體的滿意度為評價的核心要素,將服務覆蓋率指標、財力物力投入都納入到項目評估指標體系的參考標準中,組織一只具有公信度的服務評估團隊,健全完善服務評估機制,建立統一的評估指標體系,公開平分準則,方能保證評估結果的公信力和說服力。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