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坎坷發展路
巴潔如 編輯|張 佳
互聯網金融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和展業規則而興起的金融服務業態。伴隨互聯網、移動通信、智能手機等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在市場規模、用戶數量、技術迭代等方面一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逐步形成了以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互聯網消費金融等為核心業務的互聯網金融產業體系,在緩解傳統金融體系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拓展服務覆蓋面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龐大的市場需求,其中,既有由于傳統金融體系中存在的金融抑制帶來的未能有效滿足的金融需求,也包括不斷涌現的新興、差異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較強,在金融體系中發揮著“鯰魚效應”,促進了傳統金融體系的效率提升,成為金融市場的有益補充。
自誕生以來,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不斷豐富,交易規模持續擴大,用戶數量持續攀升,產業布局加速擴張,競爭日趨激烈。受細分市場飽和、監管政策調整影響,互聯網金融各細分業態進入不同發展階段。
在互聯網支付領域,獲第三方網絡支付業務牌照的機構有100余家,2016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440.28億筆,金額26.34萬億元;在網絡借貸領域,據銀監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正常運營的網貸機構數量為2349家,借貸余額6212.61億元,同期累計問題平臺1778家,約占全國機構總數的43.1%;在眾籌領域,據市場研究機構統計,截至2016年末,國內上線互聯網眾籌平臺608家,正常運營平臺337家,整體籌資規模估算在220億元左右;在互聯網保險領域,2016年,共有117家保險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簽單保費2347.97億元,新增互聯網保單61.65億件,占全部新增保單的64.59%。
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金融深化不足、金融抑制的制度弊端,成為傳統金融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與此同時,在經歷數年爆發式增長后,互聯網金融領域風險持續累積,風險傳導效應趨顯,行業出現的運營不規范、風控不到位等問題,導致互聯網金融領域風險事件集中爆發,受到業界高度關注。
互聯網金融的適應性監管框架有待進一步完善。傳統金融業監管主體為“一行三會”及地方政府金融辦,監管結構以垂直監管、分業監管為核心,而互聯網金融混業化、多元化、跨地區發展特征明顯,現有金融監管框架難以適應業務發展現狀。同時,互聯網金融業務帶有鮮明的“技術驅動”特點,互聯網技術快速遠程處理能力,使資金流動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傳統的準入式、機構監管、屬地管理模式無法實現對經營活動的持續性、動態化監測,提高了風險事件發生后的補救成本。
互聯網金融對風險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戰。現代金融監管以風險管理為基礎。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仍面臨著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等傳統金融風險,但與傳統金融體系相比,在風險來源、觸發因素、表現形式、影響范圍等方面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還存在傳統金融領域不具備的信息、數據安全等風險,行業相關標準尚未健全,企業防護水平良莠不齊。建立符合互聯網金融實際情況的差異化風險管理措施成為新的課題。此外,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中,不同風險類別、細分市場之間風險轉化和傳導速度加快,對風險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聯網金融成為新型違法犯罪活動頻發領域。當前,涉互聯網金融犯罪的類型和案件數量不斷增長,既包括互聯網金融產品或服務可能涉嫌的犯罪,如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也包括利用互聯網金融平臺實施的犯罪。此外,部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遠程化、虛擬化特征,假借“互聯網金融創新”名義,通過社交、搜索等合法網絡平臺傳播信息,進行非法集資、詐騙、傳銷等活動,隱蔽性強、涉及面廣,多具有跨地區和跨境屬性,極大擾亂了正常市場秩序,危害公眾金融安全。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對互聯網金融模式認識不一,對犯罪構成要件的理解不同,司法認定邊界模糊,取證難度較大,給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造成一定難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還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但無論如何演變,都需要遵循金融市場的基本規律,都應當回歸金融的本質和原點,即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服務于社會民生改善。告別了“野蠻式”生長階段之后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應在監管部門和市場主體共同努力之下,進入良性、可持續發展的新征程。
完善基礎性法律法規和監管框架,夯實互聯網金融市場制度基礎。一是構建互聯網金融系統性法律框架,提升法律位階,從宏觀上為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依據。二是完善互聯網金融基礎性法律法規、相關司法解釋,如涉互聯網金融新型犯罪界定、消費者隱私保護、個人信息運用、安全認證手段等方面的法律規范。三是建立金融監管聯動協調機制,鑒于互聯網金融跨業、跨地區展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宜考慮設立國家層面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協調機構,縱向統籌“一行三會”和地方政府金融辦,橫向協調工商、公安、司法和電信等相關行業部門,形成互聯網金融監管合力。
發揮監管與市場合力,推動互聯網金融行業風險防控與整頓工作落到實處。一是嚴控行業“入口”與“出口”,優化行業門檻和準入條件,嚴格資質審查,防范動機不純、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市場主體進入行業,有序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形成標準統一、常態化的市場退出措施,保持市場新陳代謝速度。二是加大違法違規行為懲處力度,建立長效化風險整治措施,提高違法違規成本,持續凈化市場經營環境。三是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發揮技術優勢,建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測與預警機制,合力打擊假借“互聯網金融”、“金融創新”等名義,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不良信息,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行為。目前,微信公眾平臺已啟動對涉互聯網金融風險賬號的集中整頓,對涉“二元期權”、貴金屬交易、“互助計劃”類公眾號從嚴把控,視情況采取封禁、清理措施,切實保障公眾資金安全。
以維護公眾金融安全為重點,著力構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一是健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針對互聯網金融服務特殊性,從法律層面對互聯網金融活動中的主體權利義務關系、舉證責任、信息數據保護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二是成立專業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處理相關投訴和糾紛,暢通維權渠道,建立有效的救濟和爭議處理機制,減少群體性事件發生。三是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等市場主體共同努力,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力度,完善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資者和消費者明確理解產品的性質和風險,幫助和引導消費者熟悉交易流程,提高信息和資金安全意識,正確識別互聯網金融風險。
(作者系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