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互聯網金融大事件概覽
[政策篇] 強監管|促合規|嚴自律|求創新
央行牽頭啟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
2016年4月14日,央行牽頭、多部委出臺《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有關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項整治,為期一年,要求全國各省市暫停登記注冊在名稱、經營范圍中含有金融相關字樣的企業。這份文件按照“誰家孩子誰抱走”的原則,強調了采取”穿透式”監管方法,根據業務實質明確責任;并提到重點整治方向包括P2P網絡借貸、股權眾籌、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以及跨界從事金融業務、第三方支付和互聯網金融領域廣告等行為。
銀監會發布網貸信息中介管理辦法
2016年8月24日下午,銀監會正式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暫行辦法》由銀監會、公安部、工信部、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四部委聯合發布,監管要求仍延續了征求意見稿所提出的信息中介、小額分散、負面清單制等核心內容。《暫行辦法》界定了網貸內涵,重申從業機構作為信息中介的法律地位,確立了網貸監管由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和地方金融監管部門雙負責的監管體制,并以負面清單形式劃定網貸業務邊界,設置十三項禁止性行為。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上海掛牌成立
2016年3月25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上海黃浦區正式掛牌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李東榮任協會會長,同時,協會召開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并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常務理事單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候選人名單有142家,首批單位會員437家。分析認為,解決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既需要金融監管的完善,也需要行業自律規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首個“國字頭”的自律組織,有望在行業自律中發揮關鍵作用,推動行業向更加規范、更加有效的方向邁進。
“金融科技”列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2016年8月8日,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促進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等,金融科技產業正式成為國家政策引導方向。具體要求是,深化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多元化和差異性的科技創新融資模式,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參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創新特點的結構性、復合性金融產品開發,加大對企業創新活動的金融支持力度。
[市場篇]:局部洗牌|有序推進|多點開花
P2P網貸行業遭遇洗牌
2016年,受“兌付危機”、“跑路”、“裸貸”、“老賴”等惡性事件及一系列政策“合規行動”的影響,P2P網貸行業聲譽跌至冰點,市場迎來大洗牌之年。截止2016年12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在2450家左右,相比行業最盛時的4000多家縮水近一半。
隨著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行動的持續展開,P2P網貸平臺退出的高峰期過去,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預計2017年P2P網貸行業的發展將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健康。
典型事件:2016年6月,借貸寶被媒體曝光有女大學生持有裸條(手持身份證的裸照)借款,而放貸人則在借款人逾期后通過裸條作為挾迫還款,一時間驚起千層浪。到了11月份,事件升溫,借貸寶裸條門再爆發,近10G的“大學生裸條”照片、視頻壓縮包在網上流傳開,里面包含167名女大學生手持身份證的裸照及視頻,甚至包括所謂的“肉償”視頻。借貸寶后就“裸條”不雅照事件發布情況說明,稱已由用戶權益保護部牽頭,組成專項處置小組,法務部門已迅速收集相關證據,向公安機關報案。
股權眾籌從高燒到降溫
2016年,國內股權眾籌平臺的發展經歷了由熱到冷的一個階段,《2016年全國眾籌行業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眾籌行業倒閉、轉型及其他(跑路、提現困難以及眾籌板塊下架等)平臺數量高達293家,遠超2015年的66家。
典型事件:2016年6月,36氪的首個股權眾籌定增項目宏力能源被爆數據造假,導致投資人受損。這一事件也使得跟投人群體對整個行業產生了較嚴重的信任危機,使得整個行業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
民營銀行持續擴容
2016年民營銀行有序推進,多家銀行獲準籌建,截至目前,民營銀行數量達到17家,其中2016年獲批的數量達到9家。到了12月,還迎來了一波批籌的小高潮,一個月內有4家民營銀行獲批。截至去年末,首批5家民營銀行中的前海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已經基本實現盈虧平衡。
典型事件:2016年2月29日,網商銀行曬出的成績不負眾望:開業8個月,服務小微企業的數量突破80萬家,累計提供的信貸資金達到450億元。
金融科技創新走向深度融合
2016年被稱為金融科技元年,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全面應用于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諸多金融領域,科技對于金融的促進不在局限于渠道等淺層次的方面,而是開啟了真正的金融+科技的深層次融合。
典型事件: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集了一次數字貨幣研討會,要求“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從此定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基調。11月,央行公開招聘數字貨幣研發技術人才,加速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消費金融市場規模達5萬億元
2016年是消費金融大爆發的一年,消費金融市場的規模達到5萬億元。據數據顯示,至去年10月底,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住戶部門的短期消費貸款余額達到4.65萬億元,再加上非金融機構消費金融平臺約3000億的貸款余額,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約為5萬億元。
典型事件:2016年12月29日,長沙通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銀監會已經正式批復,同意籌建長銀五八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至此,消費金融持牌大軍進一步壯大,合計21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得銀監會發放的牌照。
互聯網保險風起云涌
2016年的互聯網保險市場熱鬧非凡,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以BATJ為首的四大巨頭積極布局保險市場,或參與設立保險公司,或成立金融公司代理保險業務,意欲在互聯網保險領域分一杯羹。資本對于互聯網保險的熱情有增無減,互聯網保險領域獲得融資的公司近50家,其中有10家融資總額過億。
典型事件:2016年6月,螞蟻金服保險和CBNData聯合發布首份互聯網保民報告,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3月,被互聯網保險服務的用戶已經超過3.3億,同比增長42.5%,互聯網保民人數已經是股民人數的3倍,基民的1.5倍。
BAT等發力互聯網金融細分領域
2016年,中國互聯網的領軍企業加緊互聯網金融的“矩陣化”布局,百度、阿里、騰訊、京東、小米、蘇寧等企業紛紛發力互聯網金融各個細分行業。比如,京東金融憑借自身電商大數據建立的信用體系,拿下支付、小貸、保理、基金銷售支付結算等多張金融牌照。
典型事件:2016年4月,螞蟻金服對外宣布已完成B輪融資,融資額為45億美元(約292億元人民幣),這是全球互聯網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單筆私募融資。業界預計,其整體估值已達到600億美元(約388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