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平+汪本福+張枝盛
摘要:結合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創新研究方向和產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現狀和問題;創新研究方向;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964.2;S966.1;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2-421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0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of rice-aquacultur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ls,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its technique innov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industry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ice-aquacultur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industria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innovation; Hubei province
201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是符合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和發展方向的重要“綠色高產高效”創新模式。同時要看到,目前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例如,“水產-水稻”發展不平衡,“稻漁雙輪驅動”呈現漁強稻弱的問題;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產業基地綜合開發能力不強,加工企業數量少、企業規模偏小,市場產品結構不合理,同質化競爭較為激烈;產品銷路不暢,品牌優勢不明顯,高檔優質農產品品牌開發力度不夠;產業科技水平不高,適宜稻田綜合種養的優質水稻品種及其配套的豐產高效栽培關鍵技術、水稻綠色防控技術、水產動物種苗繁育技術、優質安全高效飼養技術有待集成創新。根據中國正在加快進行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利用生態學、經濟學等原理和產業化規律,以稻田綠色革命和綠色創新,推動稻田綜合種養成為現代化大產業,是目前面臨的緊迫任務。
1 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成效
1.1 水稻生產和淡水養殖是湖北省農業生產的兩大優勢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最大的淡水水產品生產基地[1]。湖北省是傳統的水稻生產大省,水稻生產面積達到219萬hm2,居全國第六位。水稻年總產量保持在1 730萬t以上,居全國第五位。水稻種植面積占全省糧食作物面積的49%以上,產量占糧食總產的81%以上[2]。因此,水稻生產是湖北省農業生產的一大優勢。湖北省同時也是淡水養殖大省,淡水養殖面積達到68.9萬hm2,居全國第一;年產量達到433.3萬t,居全國第一;全年水產品產值達到922.8億元,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江蘇省。因此淡水養殖同樣是湖北省農業生產的另一大優勢[2]。
1.2 稻田綜合種養是湖北省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
稻田生態種養模式能集約利用自然資源,有助于緩解資源短缺,提高糧食和水產品供應,提高農民收入[3,4]。近年來,由于市場上對優質水產品(如小龍蝦)的需求日益上升,加上土地流轉政策的不斷完善,稻田生態種養模式迅速發展。調查結果表明,該模式平均產值較傳統“稻-油輪作”或“稻-麥輪作”模式多收入近4.5萬元/hm2,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5]。2005、2016年,湖北省稻田生態種養面積從1萬多hm2發展到近26.67萬hm2,其中稻蝦共作模式發展最為迅速,到2016年其面積達到了23.51萬hm2[6]。據統計,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可產優質稻谷150萬t,有機水產品30萬t,為農民創收近百億元[1]。因此,稻田綜合種養是湖北省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
2 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中國適于稻田綜合種養的稻田面積有1 000多hm2,開發利用不到200萬hm2,約占1/5。而湖北省稻田面積近200萬hm2,適宜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稻田面積占近1/3,最適宜稻田綜合種養的稻田(低湖田、冷浸田)面積就有40余萬hm2,在湖北省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具有巨大的潛力[1]。但是目前稻田綜合種養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科學引導稻蝦共作發展,打破這些瓶頸,是目前湖北省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2.1 “水產-水稻”發展不平衡
目前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水產效益高,而水稻的比較效益低,導致“水產-水稻”發展不平衡,重水產輕水稻的問題比較突出。以稻蝦共作為例,小龍蝦經濟價值較高,其產值在8.8萬~11.2萬元/hm2之間,而水稻產值僅在1.9萬~2.1萬元/hm2之間[7]。在小龍蝦市場價格持續走高的情況下,農民或專業合作社更愿意將稻田改為小龍蝦精養池塘,全年養殖小龍蝦,可以延長小龍蝦捕撈時間,增加小龍蝦收入。因此,如何改變目前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漁強稻弱的問題,突破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水稻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促進水產-水稻協調發展,提高水稻生產效益,提高種稻積極性,保障水稻種植面積,保障糧食安全,實現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稻漁雙輪驅動”,是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2.2 產業化發展水平不平衡
目前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主要在低湖田、冷浸田開展,一般地處偏遠,水電路渠等基礎建設難以跟上,種養基地建設水平落后。同時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缺乏綜合開發能力,缺乏相應的龍頭企業,對產業的帶動能力小[8]。此外,由于缺乏相關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缺乏一二三產業融合,一家一戶或者單個合作社和企業經營,不僅生產規模小,缺乏規模效益。而且由于分散經營,容易導致一哄而上,同時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競爭上市,市場價格波動大,影響了產業健康發展。endprint
2.3 品牌優勢不明顯
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離不開優勢農業品牌的建設。如何將農業的優勢從傳統的數量型轉變為質量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然而,目前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仍然存在品牌優勢不明顯、高檔優質農產品品牌開發力度不夠、產品銷路不暢等問題。一方面農民、合作社和企業受到傳統農業生產經營理念的影響,受到傳統銷售模式和銷售渠道的制約,品牌開發積極性不夠。另一方面,已有的品牌檔次不夠,產品區分度不強,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優質水產品和稻米產品的品牌效應還沒有做強做大。此外,目前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的農產品加工大多還停留在粗加工上,產品的深加工和開發力度不夠,二次增值產品少,缺乏科技含量,品牌優勢難以發揮[9]。
2.4 科技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雖然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水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是從總體上來看,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體系還不十分完善。綜合種養部分技術還停留在經驗積累上,相關的技術參數、關鍵技術以及基礎理論研究仍然滯后,如綜合種養模式中優質水稻品種的篩選與選育、綠色高產高效種植方式、水稻高效綠色防控技術、水產動物種苗繁育技術、水產動物優質安全高效養殖技術、水質調控技術、安全飼料與投喂技術等方面,還都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因此,組織相關的大型、綜合性科研項目,加大科研經費支持力度,整合水稻和水產相關專家,實現多行業多學科的協同創新,集體攻關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關鍵科學難點,是提高稻田綜合種養科技水平的必經之路[10]。
3 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創新研究方向
要促進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健康快速發展,應該加強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高檔優質專用水稻品種篩選與選育、 優質水稻綠色高效種植技術、 水產品種苗繁育技術、 稻田水質調控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進行稻田綜合種養專用優質水稻品種、優質安全飼料、高檔優質稻米、生態優質水產品等產品開發;進一步創新稻田綜合種養立體增效模式,并構建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稻漁大品牌。推動稻田綜合種養科技、生產、生態、加工、市場和文化協同發展,提高稻田綜合種養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加強科技創新,培育新型主體,強化示范帶動,把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和諧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3.1 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優質專用稻品種篩選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
開展稻田綜合種養綠色增效模式下高檔優質中秈稻品種、優質粳稻等類型的品種篩選,明確稻田綜合種養綠色增效立體高效模式下高檔優質米形成規律及調控途徑,進行水稻輕簡化、機械化栽培配套技術研究,包括直播技術(精量機械穴直播技術)、少免耕秸稈還田技術、機械插秧技術和旱育拋秧技術。同時進行不同種植模式下的適宜播栽期、合理種植密度等的研究。
3.2 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土壤培肥、綠色施肥和優化灌溉技術創新
研究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生物擾動對還田秸稈的腐解過程、速率以及腐解產物的理化特性的影響,揭示秸稈還田提高土壤培肥能力的機制。明確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肥料運轉的動態規律,明確還田秸稈、飼料和水產動物糞便與化學肥料的互作機制,制定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的綠色施肥等技術。針對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土壤和水體環境的變化規律,結合水稻和水產動物生長的需水規律,研發水質調控與優化灌溉技術。
3.3 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稻田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及綠色防控技術創新
研究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分析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稻田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變化,評價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生態功能。同時針對水稻常見病蟲害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稻飛虱、稻薊馬和螟蟲等主要病蟲害,研究對水產安全的生物防治技術,集成綠色防治關鍵技術,提高防效、降低成本。
3.4 稻蝦共作模式小龍蝦稻田早繁與溫棚規模化良種繁育技術創新
通過選擇適宜生長期的水稻品種、調控水位、控制水稻收割期及配制稻稈高度等措施,構建合理規范的秋后稻田生態系統,培育稻田生物量,調控小龍蝦的交配與進洞時間,在第二年春季提前供應小龍蝦種苗。探索并構建溫棚內選育和繁育小龍蝦苗種的技術模式,滿足生產上早春對大規格苗種和成蝦提早上市的需求;采用溫棚越冬技術提前繁育和培育小龍蝦苗種,開展大規格商品小龍蝦(50 g/只)養殖模式創新;開展高效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創新,進一步發展稻、蝦、鱉連作與共作技術,延長水產動物上市時間、保障優質大規格水產動物供應。
3.5 稻蝦共作模式下不同飼料對小龍蝦營養品質的影響及優質安全飼料研發
研究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不同類型飼料(植物源、動物源和人工配合飼料)對水產動物生長發育、營養特征和品質的影響規律,根據小龍蝦的攝食習性和營養需求研發專用優質安全飼料。進行飼料投喂技術研究,根據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的需要、生活習性和攝食特點、天氣、水質變化和活動、攝食情況合理投喂,形成規范的飼料投喂方法。
3.6 稻蝦共作模式水體環境變化規律及小龍蝦病害綠色防控技術創新
開展蝦稻共作模式下水體環境變化規律研究,記錄不同水體的理化指標變化,浮游生物的周年變化以及養殖底質的變化;明確蝦稻共作模式下養殖水體環境狀況、藻類群落結構特征、小龍蝦的攝食生長成活率與營養價值、成本效益。通過藻相、水草、浮游動物調控水產動物的最佳養殖環境,明確養殖水體中微藻對小龍蝦抗病能力的影響機制。研究稻田中微藻的種類構成、數量控制等來達到綠色防控小龍蝦病害的目的。
3.7 漁(鱉、鰍、鱔)稻生態種養技術與模式創新
進一步對稻鰍、稻鱉等模式進行優化及配套技術研究,創新稻鱔模式,研究不同種養模式下鱉、鰍、鱔等的最佳放養時間、放養密度以及水草養護等,進行不同模式的田間工程優化創新以及配套水稻栽培技術創新。同時在稻蝦共作模式的基礎上,在水稻種植期間,引入鱉、鰍等,利用不同水產動物可共生互利或生長期交錯等特點,適度搭配,充分挖掘蝦稻田養殖潛力,提高稻田綜合種養效益。endprint
3.8 基于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優質農產品研發、質量檢測與品牌構建
對優質特色高檔稻米和水產動物進行新產品研發,開展水產品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研究。建立從水產動物苗種供應、養殖環境、投喂的餌料(飼料)、病害防治、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的安全監督、溯源追蹤體系,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的質量安全監控。將“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形成“優質、生態、無殘留”的產品理念融合到品牌宣傳、包裝設計中,打造有機稻、生態漁品牌。推動稻田綜合種養科技、生產、生態、加工、市場和文化協同發展,提高稻田綜合種養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把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
3.9 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
對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水稻綠色高效種植關鍵技術和水產品高效優質安全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安全檢測等技術進行集成組裝,并進行示范推廣和產業化開發,構建稻田綜合種養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助推產業跨越、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提升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創新能力。
4 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發展的相關建議
4.1 加大政策引導力度
政府在引導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產業時應遵循“因地制宜、宜稻則稻、宜漁則漁”的原則,穩步推進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防止一哄而上。在適宜稻田綜合種養發展的地區,政府應該因勢利導,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機遇,形成市場引導、政府推進、政策扶持、部門配合、產業銜接的態勢,并在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補貼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而非稻漁適宜區,應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農業。
4.2 加強市場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稻米和水產品的品質安全直接關系到產業能否可持續發展。要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的質量安全監控,逐步做到質量安全可追溯。做實做強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安全優質的“有機稻”、“生態漁”品牌,保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3 加強稻漁復合型技術人才建設
要改變以往“種稻的不會養魚、養魚的不會種稻”的局面,加大稻田綜合種養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培養造就一大批既懂“稻”又懂“漁”的職業農民,能夠促進稻田綜合種養的生產經驗總結提煉,帶動農民科學解決稻田綜合種養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4 加強“稻漁”文化建設
通過舉辦稻漁展銷會、博覽會,舉辦稻漁科普觀光活動,舉辦龍蝦美食節,不斷加強稻漁品牌的培育、認定、宣傳和推廣,打造稻漁品牌內涵和美譽度,推動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達文.湖北稻田綜合種養開辟農業生產經營新業態[J].中國水產,2016(3):32-33.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3] 王 纓,雷慰慈.稻田種養模式生態效益研究[J].生態學報,2000, 20(2):311-316.
[4] ZHANG J,HU L,REN W,GUO L,et al. Rice-soft shell turtle coculture effects on yield and its environment[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6,224:116-122.
[5] 佀國涵,彭成林,徐祥玉,等.稻-蝦共作模式對澇漬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土壤,2016,48(3):503-509.
[6] 胡瓊瑤,王 勇,尹 恒.湖北水產領跑全國——小龍蝦占全國六成黃鱔占近一半[N].湖北日報,2017-02-15(4).
[7] 劉全科,周普國,朱文達,等.稻蝦共作模式對稻田雜草的控制效果及其經濟效益[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10):1859-1862.
[8] 游艾青,陳億毅.湖北省水稻生產發展戰略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11):1361-1364
[9] 伍 銳.農產品品牌營銷路徑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 37(5):180-184.
[10] 王 武.我國稻田種養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水產,2011(11):48-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