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志+邵永發+汪志紅
摘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中國的戰略決策,將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闡述了農業科技引領改革的主要方向,并結合武漢市實際,提出了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的重點工作和保障機制。
關鍵詞:科技創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武漢市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2-442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57
Abstrac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e as Chinas strategic decision was push forward, and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s promoted to a new high-level. Contrapose the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truth in Wuhan,the main direction ho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lead the innovation was expounded.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key work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e; lead; wuhan
2013年1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召開座談會時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1]。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2]。中央的要求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是對農業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供給側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為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供給側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結構變動、技術創新、制度變革6個方面要素。前3個要素對經濟的貢獻已經基本得到體現;技術創新本身是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結構升級的前提;制度變革不直接產生經濟貢獻,但卻是實現技術創新的重要原因[3,4]。因此,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科技創新是關鍵,必須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實現新的技術突破,在農業全要素貢獻率中擔當起新動能主力的使命。
1 準確把握農業科技創新引領改革的主要方向
1.1 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傳統要素驅動型農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出高效的發展要求。靠繼續大量消耗農業水土資源,余地越來越小,靠不斷增施化肥農藥越來越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從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等方面改變粗放式發展模式。由此,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一是突破農業循環產業鏈各環節瓶頸技術,進一步加強綠色化、低碳化、生態化的技術研發,降低資源利用強度,提高循環利用效率;二是突破農業機械化、信息化關鍵技術瓶頸,應用智能化作業機械和物聯網種養生產管理系統,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5]。
1.2 引領農業產品結構優化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在促進供求總量平衡的基礎上,推進產品結構優化,注重提升質量效益,以滿足居民對多樣化優質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農業科技創新必須堅持“農以種為先”理念,大力開展名特優新農業品種培育及配套增產增效繁育技術的研發。按照“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發展要求,圍繞糧、菜、魚、禽、畜、林、果、花等新品種選育與繁育推廣,建立高效育種體系,構建“資源收集評價—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良種高效繁育”的種業發展技術創新鏈,集成一批良種產業化技術,大幅度提高優質特色種子種苗繁育推廣水平,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產品供給奠定堅實基礎。
1.3 引領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是在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加快農村三產融合,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這就需要加強在加工農業、電商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應用,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附加值。一是加強農產品采后處理、精深加工工藝的技術創新,開發營養、健康的加工產品;二是大力拓展農業倉儲運銷集成技術研發創新,引領農業冷鏈運輸、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推廣發展;三要積極開展現代規劃設計技術、工程技術、產業經濟方面的集成研究,推進農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
1.4 引領完善農業公共服務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健全農業公共服務體系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的根本落腳點。一是深入開展公益性農業技術培訓,增強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主體的科技指導和服務,全面提升農業發展人才質量支撐服務能力;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環境等檢驗檢測重大技術與設備創制,建立農產品安全檢測預警系統,構建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提高農產品供給安全監督管理服務能力;三是推進農業大數據技術研究應用,增強市場供需信息、價格信息等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
2 厘清武漢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
2.1 農業科技創新機構團隊豐富
武漢市農業科研機構高度聚集,武漢市擁有部屬農業大學1所、涉農院校8所、國家級涉農科研院所5所、省市級農業科學院2所。在漢農業類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聯盟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據武漢市科學技術局統計,截至2016年,全市已有20個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8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5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2個省級產業技術戰略聯盟、6個市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6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農業技術研發推廣人才豐富,擁有農業類院士12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1.6萬余人、農村實用人才隊伍18.3萬人。經國家認定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44家、農業科技型企業100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1家。
2.2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中央及省屬在漢科研單位,在分子生物、雙低油菜、優質瘦肉豬、柑橘、淡水養殖等方面涌現出一批國際領先的標志性成果。以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為代表的市屬科研機構,在水生蔬菜研發、工廠化育苗、肉鴨與長江魚類養殖、畜禽獸藥研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十二五”期間,全市共組織實施現代農業領域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專項71項,關鍵技術攻關140余項,審(認)定園藝作物新品種48個,審定動物新品種1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申請專利150余項,研制新產品80余種,制定產品與方法新標準50余項,獲市級以上獎勵170項,加快了武漢市農業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70.5%,高于全國近14個百分點。
2.3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武漢市大力支持農業科技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初步建立了以市農業科學院、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企業研發中心、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為主體的科技推廣服務平臺。“十二五”期間,全市研發、引進和推廣、轉化各類先進實用技術和適用科技成果300多項次;利用建立起的覆蓋區、鎮、村、戶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和國家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農民創業師資格培訓基地”,積極對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共培訓農民50多萬人次,發展市級農業科技示范戶6 000多戶,其中核心示范戶1 000戶。尤其在蔬菜、水禽以及名優魚類等新品種自主創新推廣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鄂蓮系列蓮藕新品種,在武漢近2萬hm2蓮藕栽培面積及全國產區中覆蓋率達80%以上;抗熱蘿卜新品種,幾乎覆蓋了武漢每年近680 hm2的夏播面積;茄子新品種,在武漢近4 000 hm2茄子播種面積中占90%;大、中型配套的“江漢肉鴨”水禽系列新品種,占武漢水禽養殖種苗供應30%的市場份額;各種名優魚類種苗達4億多尾,占武漢名優魚養殖種苗供應50%的市場份額;西甜瓜通過瓜菜嫁接苗工廠化生產,年生產 6 000萬株,占武漢市場70%的份額[6]。
3 突出抓好武漢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重點工作
3.1 利用優勢,整合資源,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3.1.1 精準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要利用全市農業科技資源優勢,建立完善產業技術體系,突出抓好種業和農業設施裝備技術兩大創新團隊建設,聚集優化科技研發示范基地,加快應用型技術成果產出,為全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不絕動力源、技術源。一是圍繞武漢市糧油菜、水生蔬菜、食用菌、果茶花卉、淡水魚等優勢產業,加大全市科技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的強度和精準度,通過遴選技術權威,組建種業技術創新團隊,推進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研發創新。二是圍繞規模化、生態化生產的需要,集聚全市農機科技力量,組建農業設施裝備技術創新團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一批適用于武漢市生產條件的各類農機、農業智能化裝備、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設施,加快實現全市農業生產現代化和農產品供給質量效率升級。
3.1.2 集中科技資源建設國家級農業研發中心 要建立資源有效整合、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與基地,積極參與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戰略分工,進行重點攻關突破,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一是提升武漢國家水稻研發中心的地位。加快紅蓮系雜交水稻、分子育種水稻、多倍體生物育種水稻等創新和轉化。二是提升武漢國家油菜中心的地位。支持雙低油菜、油菜兩用技術的創新和產業化。三是加快建設武漢國家水生經濟動植物研究基地。發揮“百湖之市”的水資源優勢,以建設國家水生蔬菜研發中心為切入點,推動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經濟優勢。四是推進武漢生物農業產業研究院建設。整合在漢的食品安全、生物技術、生命健康相關科技力量和產業資源,在東湖高新區加快建設國家級生命健康研發基地,做大生命健康相關產業。
3.2 突出融合,集成示范,助推農村業態全面升級
3.2.1 以科技集成示范引領涉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要實施農業生產和經營技術集成示范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示范,引導農村產業結構優化。一是加強新型農業組織經營方式的集成創新應用試點示范,深入實踐經營主體利益鏈接共享、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新式,著力發揮科技引領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全面升級作用,支撐品牌農業建設。二是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技術和鄉村休閑產業為抓手,統籌布局和建設農村一二三產業聯動運營的現代都市農業示范綜合園區,形成一產接二產連三產的價值鏈條,讓更多價值增值留在農村,為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片帶和特色小鎮提供內生動力。
3.2.2 以先進技術為橋梁推進涉農新業態發展 要積極應用現代規劃技術和先進信息化技術,推動農業農村新業態發展。一是運用現代規劃技術,充分考慮農業農村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與整合,統籌制定涉農新業態發展專項規劃,發揮規劃先導作用,引導農業文化創意、生物質新能源、農業金融保險等新經濟業態發展。二是大力培育支撐農村新業態發展的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扶持涉農科技型、服務型企業發展壯大,推進“大數據”和“互聯網+”為代表的先進技術向農村滲透,建設覆蓋城鄉的農業電商服務網絡,加快農業服務業提檔升級。
3.3 創新方式,優化政策,提升農民科技素質
3.3.1 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科技培訓 一是根據農民對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技術需求,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制定培訓計劃,設置針對不同技術需求的培訓課程及實訓班,完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突出做好農村貧困戶、青年農場主、返鄉農民工培訓,幫扶實現農內就業增收、脫貧致富。二是充分發揮國家專技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作用,面向全國舉辦國家級農業技術高研班,面向武漢市新城區開展農業技術人員培訓,并進行職業技能鑒定,重點培養具有先進農業生產技術集成推廣服務能力和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技術推廣服務能力的人才,為全市農業科技應用提供強有力的人力、智力支撐。
3.3.2 促進高素質科技人才向農業農村流動 要大力支持和鼓勵優秀的科技人才為農業農村貢獻力量。一是大力推進市民下鄉,從制度上安排城市高素質科技人才進入鄉鎮村,輔導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產業發展。二是鼓勵涉農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鼓勵各類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到企業兼職,推動農業科技與現實生產力對接。三是鼓勵優秀大學生留漢開展農業創業創新,對其給予創業經費資助,或者直接補貼大學學費,促進其在農業領域發光發熱。四是加大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力度,讓特派員能夠在鄉村“住讀”。
4 切實強化武漢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機制保障
4.1 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服務投入機制
一是健全優化財政科技投入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落實和完善農業研究開發經費逐步增長的政策措施,在加大基礎性科研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應用型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二是推動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轉化。創新金融服務科技的方式和途徑,綜合運用創業投資、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引導市屬銀行和投融資機構建立對口農業科技產業的金融服務平臺,設立市級農業科技發展基金,完善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加大對農業科技型企業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投資力度。
4.2 健全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一是建立完善知識產權轉移轉讓機制。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的基礎上,強化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深入實施以科技成果投資、對外轉讓、合作、作價入股等收益分成方式對各類人才實施激勵的政策,保障成果轉化收益按科學比例進行分配。二是健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評價機制。制定科研基礎應用和應用開發分類評價標準,優化科技創新績效評價制度,以創新實際貢獻、創新質量水平、成果轉化應用為導向,注重實踐檢驗,分類評價科技創新活動,實行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人員崗位管理、職稱評聘政策,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
4.3 建立完善政產學研聯動合作機制
一是建立涉農高校院所聯合創新服務機制。切實推動武漢市農業科技聯盟運作,聯合在漢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的重點實驗室、研發示范基地,強化學科團隊聯合研發攻關、實驗儀器共享、成果示范推廣等工作,提升聯動創新服務能力。二是建立農業企業與科教機構深度合作機制。采用聯合構建研發推廣聯動平臺,共同締結從科技項目申報、科技創新到成果轉化應用全程協議的方式,開展科技訂制服務,加強定向研發和孵化,增進先進適用科技成果的產出應用。三是健全政府組織領導與協調工作機制。建立市、區兩級農業科技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突出發揮新城區政府在引導農業科技供需雙方建立聯系的橋梁作用,進一步做好科教機構與經營主體對接服務的協調工作。
參考文獻:
[1] 沈王一.習近平談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EB/OL].[2016-12-22].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1222/c385475-28968946.html.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06(01).
[3] 賈 晉,申 云.農業供給側改革—基于微觀視覺的經濟學分析[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
[4] 賈 康,蘇京春.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5] 陳萌山.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J].求是,2017(6):31-33.
[6] 吳大志,林處發.武漢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