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先能+楊紹兵+楊維澤
摘要:針對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經濟發展現狀,結合云南省人才扶貧行動計劃的實施,介紹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立足獨龍江實際,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優勢,實施草果、滇黃精中藥材種植以及科技培訓等項目,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服務工作,有效促進了當地科技扶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少小民族;扶貧;獨龍江鄉
中圖分類號:F303.2;F32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2-442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5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Dulongjiang Township of Gongshan County of Nujiang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s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 in Yunnan province,some practices of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s,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planting such as Amomum tsao-ko and 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as well as the relative technical training based on actual situation of Dulongjiang and through fully exerting the advantages of technology and talents were introduced.,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erv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local poverty alleviation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but also promot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minority and small ethnics; poverty alleviation; Dulongjiang Township of Gongshan County
貢山縣獨龍江鄉是中國獨龍族惟一聚集地,獨龍族聚居在深山峽谷地,與外界封閉隔絕,傳統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已嚴重阻礙了該民族的可持續發展,至今仍是全國最落后的民族和地區之一[1]。近年來,獨龍族的發展問題已引起了國家、省、市、縣的高度重視。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抓住云南省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以及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和人才的優勢,立足獨龍江地區發展的實際需求,大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當地科技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通過在當地發展基地式規?;N養殖業,逐步引導和改變獨龍族人民的生產方式,促進了人口較少民族與其他民族的協同統一發展。目前,貢山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通過農業科技扶貧項目的實施,產生了具有較強區域帶動性的特色支柱產業[2],有效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和地方財政增收,對探索邊疆少小民族地區脫貧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1 貢山縣獨龍江鄉獨龍族的基本情況
1.1 地理位置
云南省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是全國獨龍族惟一集聚區,地處中緬、滇藏結合部。國土面積1 994 km2,是貢山縣面積最大的一個鄉,占全縣總面積的44.25%。獨龍江夾于境內東西兩面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之間。獨龍江鄉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和交通不便,長期處于與世隔離的狀態。
1.2 資源狀況
獨龍江鄉境內海拔最高4 969 m,最低1 200 m,高差達3 769 m,形成典型的垂直立體氣候和小區域氣候;年均氣溫16 ℃,年無霜期達280 d,年降水量2 932~4 000 mm,日均降水量高達120 mm,全年日照時數平均1 100~1 400 h,空氣濕度達90%。獨龍江流域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3%,動植物物種保存完好,僅種子植物就有200多種,哺乳動物106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有30種,是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區。
1.3 民族和人口狀況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7個少小民族之一。1952年,根據民族意愿,周恩來總理將其正式命名“獨龍族”。獨龍江鄉的傳統民族文化、民風民俗保存完整,是中國獨龍族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區。截至2014年,獨龍江鄉轄馬庫、巴坡、獻九當、迪政當、龍元、孔當6個村民委員會41個村民小組,1 232戶,總人口4 350人,其中農業人口4 132人,占獨龍族總人口數的99%。
2 獨龍江鄉的發展狀況
2.1 獨龍江鄉的幫扶工作
早在2009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明確指出“進一步加快人口較少民族脫貧致富步伐”,溫家寶總理就解決好獨龍族出行難問題作了重要批示。同年,中共云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恒同志深入獨龍江調研,明確要求要使獨龍江和獨龍族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可持續發展。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的綜合發展安排部署[3],綜合發展安居溫飽工程、基礎設施工程、產業發展工程、社會事業發展工程、素質提高工程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六大工程”建設。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云南省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作出重要批示。在中央、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獨龍江鄉獨龍族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方面跨越式可持續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幫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 670萬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3 503元,較2009年全鄉經濟總收入4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6元有了大幅增加。
2.2 發展現狀
目前,獨龍江鄉以交通和教育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增強。1999年9月獨龍江公路實現土路通車,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少數民族地區不通公路的歷史;2012年,道路改建工程完工,2013年交工驗收,投入使用,村組間公路支線陸續通車。全鄉建有1個鄉級衛生院、6個村級衛生室、1個鄉級文化站,以廣播電視和通訊為主的文化建設及其他社會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在種植業方面,獨龍江鄉培育的以草果為主的特色經濟產業也初見成效。雖然獨龍江鄉幫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獨龍族仍然處于整體貧困狀態,幫扶工作仍然存在許多困難,諸如當地人才匱乏、思想觀念保守、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基礎設施落后以及交通運輸成本高等,迫切需要形成旅游產業、特色農業等相關產業的幫扶和帶動,推動當地扶貧工作和社會經濟的發展[4]。
3 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扶貧
3.1 云南省人才扶貧行動計劃
如何加快獨龍江地區的脫貧發展步伐,是云南省“十三五”扶貧攻堅的一項重要任務。云南省于2015年啟動了云南省人才扶貧行動計劃。人才幫扶工作自2015年11月正式啟動,組織6批共30名專家到獨龍江鄉開展幫扶工作,以年度為周期制定規劃、明確任務目標,期末對任務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和考核。幫扶工作共有5個項目:獨龍江鄉旅游發展規劃及項目建設幫扶,獨龍江鄉石斛、重樓、草果等種植業培訓示范基地建設,獨龍江鄉獨龍牛、螞蝗等養殖業培訓示范基地建設,獨龍江鄉基礎教育幫扶和獨龍江鄉醫療衛生幫扶。
3.2 獨龍江地區種植業人才幫扶工作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云南農業大學、云南物流產業集團于2017年11月24~30日到獨龍江各行政村進行考察調研,調研草果、重樓、中蜂等特色經濟產業狀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獨龍江地區種植業人才幫扶工作方案。
獨龍江地區種植業人才幫扶工作方案的工作思路是:依托項目實施,建設示范樣板,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開展人才培訓,采取現場培訓、集中授課等方式,“面對面”、“手把手”向農民輸送實用技術,培養種植技術骨干。按照“培訓提升智力,科技支撐產業,產業帶動致富”的總體思路,2015-2016年重點針對草果、重樓的優良種源篩選、種子種苗繁育技術、田間管理技術、加工技術以及包裝貯藏、運輸等進行扶持、培訓,開展石斛等珍稀瀕危藥用植物引種馴化及技術培訓。兼顧主要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的新品種引進及新技術培訓。主要工作是結合云南省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工作,開展獨龍江草果和重樓種植示范基地建設,組織草果和重樓種植、加工技術培訓和石斛等中藥材引種馴化及種植技術培訓,進行獨龍江玉米、馬鈴薯新品種試驗示范及栽培技術培訓等[5]。
3.3 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扶貧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是直屬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事業單位,主要從事中藥和民族藥資源保護、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引種馴化、規范栽培、采收加工、質量管理和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創新。2016年該所領導及專家多次深入獨龍江地區,結合自身科技創新優勢和人才優勢,將科技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實際中,有效服務當地的農業產業發展和科技扶貧工作。2016年1月深入獨龍江鄉,進行草果、石斛、白芨、滇黃精等林下套種中藥材種植基地實地調研,確定了在草果種植基地選取石斛、白芨、黃精等中藥材套種的具體方案;分別在馬庫村、巴坡村、孔當村建立重樓種植試驗地,在巴坡村和孔當村開展草果林下套種試驗。2016年3月開展草果種植技術培訓,培訓范圍為獨龍江鄉農技人員及當地草果種植戶。2016年4月參與考察了孔當、龍元兩個行政村的草果、重樓、馬鈴薯種植情況,就草果花粒期田間管理、重樓苗期田間管理進行了現場指導。5月,深入獨龍江鄉巴坡、馬庫村委會,免費向當地村民發放草果苗22萬余株,總價值13.2萬余元,并開展草果規范化種植技術現場培訓。7月,到馬庫、巴坡、龍元村進行中藥材種苗發放和種植示范現場培訓。共培訓農戶152人次,發放中藥材種苗達50 000多株,價值8萬余元。共開展中藥材種植示范0.62 hm2,其中滇重樓規范化種植示范0.17 hm2,白芨規范化種植示范0.08 hm2,滇黃精規范化種植及林下復合種植示范0.17 hm2,石斛+草果+白芨(重樓)、石斛+草果+滇黃精生態復合種植示范0.20 hm2。9月,對龍元、巴坡的重樓、黃精、石斛、草果的林下種植情況進行了實地檢查指導。結合其他科研機構的幫扶工作,2016年上半年在貢山縣三鄉兩鎮共安排糧經作物示范153.33 hm2,免費為當地調撥優質良種6.5 t(價值13萬元)。其中以云薯902為主的馬鈴薯品種4個,示范面積1.33 hm2,于2016年1月播種;以云瑞88為主的玉米良種3個,示范面積133.33 hm2,云粳系列粳稻品種、云陸系列陸稻品種示范16.67 hm2。截至2016年12月,為做好獨龍江鄉農業人才幫扶工作,獨龍江人才幫扶專家組先后分9批次深入獨龍江鄉開展工作,專家駐點時間累計超過80 d,進駐獨龍江鄉的專家達80余人次。
針對獨龍江的草果產業,藥用植物研究所把科技幫扶工作引向深入,在怒江州貢山縣建立了基層專家工作站,把工作站工作與“怒江州草果產業提質增效及規范化種植研究”項目及科技幫扶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組織專家組深入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選定了藥用植物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點,開展滇重樓、白及、滇黃精和鐵皮石斛中藥材種植示范,多次舉辦草果、重樓等作物提質增效科技培訓,培訓農民300多人,還會同貢山縣農業局免費向獨龍江鄉巴坡、馬庫、龍元村村民發放草果、滇重樓、白及、滇黃精和鐵皮石斛種苗27萬多株。2017年4月,藥用植物研究所科技專家到捧當鄉查看重樓及羊肚菌種植現場,了解草果林下套種重樓或羊肚菌情況,并深入獨龍江鄉龍元村和巴坡村調查草果、重樓、白及、滇黃精和鐵皮石斛的成活率、出苗率、根部發芽率、株高等。
通過1年的工作,開展中藥材資源收集、評價、優良種源篩選、提質增效及規范化種植技術集成、示范及培訓,并根據實地情況開展草果林下套種,滇重樓、白及、滇黃精和鐵皮石斛等中藥材種植示范以及玉米、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種植示范,建立了相應的種植示范基地,顯著提高了當地農戶規?;N植積極性及技術水平,增加了種植戶的收益,對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也初步探索出通過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科技扶貧的思路和模式。
參考文獻:
[1] 李紅文,袁程煒.滇西邊境特困片區縣域經濟發展路徑探究——來自獨龍江“整鄉推進整族幫扶”的經驗啟示[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5(4):46-49.
[2] 劉蘇榮.我國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政策實施效果調查——以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為例[J].人民論壇,2015(21):239-241.
[3] 李 洋,高 波.獨龍族整鄉推進整族幫扶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發展,2014,14(6):56-62.
[4] 張永權.走進獨龍江[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5]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農村扶貧開發概要[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