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星林
2016年6月,經過多次的研討論證,北京市海淀區教委與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合作,積極引進“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項目。一年多來,海淀區“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項目組(以下簡稱“項目組”),一邊實踐、一邊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海淀特點的項目“實施模式”。
一、清晰的項目實施指導思想
成立之初,項目組反復思考: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項目?如何認識和理解這一項目的核心理念?海淀區作為教育經濟發達地區,項目究竟能為海淀區的教師教育甚至教育整體發展做什么樣的探索?又能為總項目作出哪些貢獻?經過反復研討,項目組逐步明晰項目指導思想,體現在以下三條。
1.“四有”標準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方向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在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培訓工作上,更為注重的是教師學科專業知識與教學專業技能的提升,忽略了教師職業本身的價值引領和認同。在基礎教育“立德樹人”的總價值觀要求下,偏重“傳道”的“四有”標準,無疑是當下教師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等工作的一個風向標。這個風向標突出的是教師綜合育人能力。因此,海淀項目的實施方案指向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育人能力,將“四有”標準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方向。
2.“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是助推教師育人能力提升的大平臺
“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項目是一個高起點、大范圍的平臺。項目的推進者多元,推進領域廣泛,推進模式多樣。尤其是項目提出的培育與發現、總結與提煉、交流與共享等策略,學校發展共同體的實施方式,對各個地區的教師教育工作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因此,海淀區以海淀教委的名義,以區域整體推進的形式,加入行動計劃,成為“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的國家級試驗區。海淀區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響應總項目組“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宗旨,同時也借助平臺,做好海淀教師發展的工作。
3.海淀“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項目是促進海淀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借助這個項目平臺,海淀區必將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背景下,實現多元、綜合、統籌的改革思路,在教師隊伍建設、課程改革深化、提升辦學水平、擴大區域辦學影響、增強教育強區應有的引領示范作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立體化的項目實施內容
項目組圍繞“四有”標準與“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的項目特點,構建了以“七大專項、四大行動、三大課題”為具體載體,從縱向、橫向和點上合力推進的立體化項目實施內容。
(一)七大專項聚焦海淀教師發展核心素養
結合海淀區教師教育實際情況,項目組將“四有”標準進行細化和分解,聚焦教師發展核心素養,形成以下研究專項。
1.海淀教師學科專業能力提升專項
針對區域基礎教育中各學科、各發展層級的教師,做到造就一批名師、引領一支團隊、產生一批成果、帶動一門學科,推動區域基礎教育的優質發展。以關注每一位教師的卓越發展為核心,立足課堂,聚焦核心領域,面向實踐開展體驗式的深度學習,聚合國內外優質資源,構建多元互動學習共同體,引導其成長為專家型
教師。
2.海淀干部教師領導能力提升專項
切實提升中小學干部教師領導能力,一方面,更新干部教師教育觀念、育人觀念,幫助干部確立和強化以人為本、以全體學生健康成長為本的先進治校理念,系統掌握科學診斷學校發展狀況、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的技能,以及建設促進學生、教師、家長、社區積極發展的優質學校的策略方法;另一方面,讓學校干部教師學習先進的學校管理思路,開闊國際視野,優化教育管理理念,提升自我認知和領導力,掌握正確的人才“選用育留”方法,掌握組織管理的技能與工具,提高學校文化塑造能力。
3.海淀教師師德提升專項
倡導全體教師用日常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微行動傳遞教育正能量。針對全體教師開展“四有”好老師標準的學習踐行活動。組織“我身邊的好老師”“講述我的教育故事”等評選活動,喚醒教師的職業價值感,營造尊師愛師的良好氛圍。開展體驗式的深度學習,構建跟進式、可持續的教師發展新模式,引領教師在真實的教育事件中自覺反思和提升、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
4.海淀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提升專項
以“行”求“知”,以多種形式的參與體驗式活動,幫助教師增進傳統文化知識和素養,提高教師的道德與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和現代教育理念的中小學教師,進而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學校建設,帶動千家萬戶的經典傳習,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堂、走進家庭、走進社區”,增強教師傳統文化底蘊。
5.海淀教師研究素養提升專項
以課題研究為載體,開展科研種子教師研修、科研骨干研修、專家型教師研究等子項目,為學術型教師培養提供專業支持。
6.海淀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項
以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師為目標,圍繞心理健康教師專業能力提升開展主題式培訓,通過專題講座、活動體驗、學校心理健康輔導技術學習等多種形式,幫助心理健康教師提升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素養,進而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7.海淀教師隊伍培養機制研究專項
結合海淀區教師職業發展的特點,探索區域教師隊伍整體建設的有效路徑,在海淀區教師入職、培訓、晉職、獎勵等方面進行創新性實踐,為海淀教育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二)四大行動踐行“四有”標準
項目組根據學校所處學區的地理位置,將54所試驗學校組成11個學校發展共同體。其中11所優質學校成為基地校,43所學校成為項目校。每1所基地校聯合3~6所項目校,組成11個區域內學校發展共同體。以基地校為龍頭,各項目試驗校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積極開展以下行動。
1.踐行“從我做起”行動計劃endprint
本行動計劃倡導學校引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按照“四有”好老師的要求,從我做起,提升育人能力,為學生健康成長而自覺行動;倡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愛崗敬業、言傳身教、讀懂學生、尊重與信任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關注特需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促進每一位學生發展。
2.落實“尊師愛師”行動計劃
本行動計劃倡導學生敬愛師長、感念師恩,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推動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在每一個學生心中、家長心中、在全社會深深扎根,讓教師成為人人羨慕的
職業。
3.做好“記錄傳承”行動計劃
本計劃倡導采用多種形式,記錄好老師的生命故事、挖掘好老師的先進經驗、塑造好老師的動人形象、傳播好老師的崇高精神,讓好老師精神得以傳承。各學校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或者社會資源收集整理在本地區、本校教育發展過程中發生的感人教育故事。在學校發起“尋找身邊的好老師”活動,充分挖掘涌現出的典型人物和優秀案例,傳播當代好老師的育人故事,喚起全社會對身邊好老師的關注與關愛。
4.開展“互通互助”行動計劃
通過區域、學校、教師間的互通互助、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城鄉之間、東西部學校之間互通互助,共同成長。由一所優質學校帶動本區外若干所學校的方式建立學校發展共同體。將搭建名校等優質資源輻射平臺,尤其鼓勵名校發揮擔當,用行動真正踐行“中國好老師”精神,實現教育扶貧、精準幫扶,提升貧困地區的教師育人能力。
(三)三大課題提升教師育人能力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研究
本專項面向試驗學校的學科教研組長、班主任和德育干部三個群體,通過本專項的研究,切實幫助教師樹立新時期的教育理想信念。著重探索學科滲透與活動體驗兩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策略,形成相應的內容資源、活動資源、典型案例和讀本。
2.認識學生行動研究
本專項面向學科教師、班主任群體,將圍繞如何認識和了解學生這個主題,幫助教師提升研究學生的能力。著重探索認識學生的主要內容、認識學生的途徑與方法、幫助學生發展的策略與方法三方面內容,形成認識學生的基本策略。
3.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育人方式創新研究
本專項針對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群體。將圍繞教師信息與通信技術能力框架的建構為重點,提升教師在新形勢下借助信息化手段豐富育人方式的能力。著重探索教師信息與通信技術能力的培養策略、教師運用互聯網信息化進行育人的方式兩方面內容,形成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育人方式的典型案例及資源庫。
三、行政主導、科研推進、學校實踐的區域整體實施框架
切實發揮行政、教研、科研和培訓等教師教育的職能,用項目的核心理念統籌各項工作,結合海淀區“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系統設計教師教育各項工作,形成有價值理念引領、有策略方法落實、有相應機構承擔、有系列標準檢驗的區域教師教育模式。組織機關相關科室、基地校、項目校不同群體的研討交流,建立起順暢的交流機制、明確各自任務分工、完善各自項目實施方案,形成項目實施過程性評價管理思路,形成一個團結進取的項目實施團隊。
四、初顯的項目成效
(一)海淀教師發展核心素養提升專項研究有序推進
根據海淀教師的不同群體和時代發展需求,項目組對七個素養提升專項進行細化分解,形成10余項子項目,全面關注教師職業道德、學科能力、傳統文化素養、研究素養、心理健康,關注干部群體的領導力提升,通過對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與培養的探索,完善海淀教師教育政策。
由教委機關科室與直屬單位牽頭的專項,嚴格按照項目實施要求,完成三年的項目實施方案的制定。在項目實施中,與本部門的重點工作相結合,促進干部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教師教育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扎實的依據。
(二)試驗學校積極開展踐行活動,積累了教師專業發展具體經驗
項目試驗校一年多來組織開展各類活動20余次,包括啟動會、系列活動、聯盟校共同體活動、專項課題開題活動,骨干培訓活動等,在學校形成一定的影響。
(三)“講述海淀好老師的教育故事”反響巨大
2016年,項目組在54所項目試驗校開展大型征文活動,積極營造尊師愛師的良好氛圍。活動共收到征文10419篇,獲獎文章5619篇,獲獎率54%。項目組利用征文評審結果,分11個發展共同體組織系列育人故事論壇活動,宣傳新時代的好老師。163名教師在不同范圍內進行了育人故事分享。這些故事都來自教師的平淡、真實的教育生活,但是就在這平淡、真實中都蘊藏著教育正能量和“好老師”群體的共同追求。
(四)借助“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平臺,提升海淀教師育人能力
協助完成總項目組在本區域內進行的各項活動,組織項目試驗學校參與總項目組的各項培訓和交流活動。開展體育教師素養提升專項培訓;組織海淀區教師云南文山州公益送教支教活動;參與“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的專屬網絡平臺試用工作;組織針對體育教師、班主任和校長三種人群的“教師育人能力提升系列專項培訓活動”。
(五)不斷提煉和總結項目實施的策略,固化經驗
在具體的推進策略上,項目組總結了三個策略:統籌策略,全面考慮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借勢做事策略,充分借助各種資源平臺,促進學校教師的發展;點面結合策略,活動組織與課題研究結合進行,防止項目實施泛化。
在項目管理上,項目組提出項目實施“四個一”:每學期做一次工作計劃交流、每學期做一次工作總結交流、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項目專題活動、每學年完成一次項目實施階段報告。逐步形成規范的項目推進紀要,建立起學校通訊員聯絡制度,學校項目活動簡訊上傳機制。
在項目的推動下,海淀教師在各個發展層次上,形成了梯隊完善的教師隊伍,一批綜合育人能力突出的“好老師”涌現出來。部分專項推進效果喜人,總結提煉了富有操作性的經驗和成果。項目組的大部分試驗學校發揮擔當精神,與我國東北、西北、西南等省市建立學校發展共同體,用行動踐行“中國好老師”精神,將優質資源輻射至中西部、老少邊貧島等教育發展薄弱地區,為實現教育扶貧、精準幫扶,提升貧困地區的教師育人能力做出了海淀的貢獻。由于海淀試驗學校的突出表現,海淀區54所項目試驗學校被納入京城百校聯盟,并成為全國的項目基地校。海淀區的項目實施模式,也多次在全國各地做交流,得到總項目組與當地教育同行的認可。海淀“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項目組,將繼續扎實推進每一項工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盡最大的努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