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芳+孫增強
摘要:指出了大沽河是膠州灣最大的入海河流,對大沽河分段式生態治理的必要性進行了探討,從資金保障、管理體制、生態意識3個方面,分析了大沽河分段式生態治理的影響因素,并就大沽河沿岸分段式生態治理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沽河; 分段式;生態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2005302
1 引言
大沽河古稱“姑水”,位于山東省膠東半島的西部,地處膠東沿海,發源于煙臺市招遠的阜山,流經煙臺市的招遠、萊州、萊陽和棲霞諸縣市,濰坊市的高密,青島市的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和城陽 5 個市(區),在膠州市東營鹽場東注入膠州灣,是膠州灣最大的入海河流。為加強大沽河管理,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保護和改善河道生態環境,發揮大沽河的綜合效益,青島對大沽河啟動了分段式生態化治理工程。研究探討了對大沽河分段式生態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分析了生態治理的影響因素,并對完善大沽河管理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2 大沽河流域概況
大沽河北部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南部為沖擊平原,流域面積4631.3 km2,占青島市域總面積的44.9 %,是青島市的重要自備水源地,被稱為青島的“母親河”。
大沽河流域屬于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同時由于臨近海洋,季節變化顯著[1]。年內降水分布不均,春冬季降雨較少,夏季降雨較多,集中在7、8、9月。降雨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降雨量為1451.4 mm,最小年降雨量為 330.6 mm,多年平均降水量為 675.6 mm [2]。
防洪排澇是大沽河最主要的功能,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點,其年內、年際間的降水分配極不均勻,洪澇災害經常發生,給流域內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都造成了巨大損失。因此,2012~2014年實施了對大沽河全流域的綜合治理,包括大沽河防洪工程、生態美化綠化、環境保護和現代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等工程,使大沽河沿岸建設成為貫穿青島南北的防洪安全屏障,極大提高了大沽河流域的環境與社會經濟效益。
3 大沽河分段式生態治理的必要性
不同河段的地質結構、地貌景觀、污染源、污染物及人類的生產活動具有明顯的差異性[3]。因此,必須將大沽河各河段的生態環境現狀、經濟發展狀況及社會功能定位相結合,借鑒國內外河道生態化治理的成功經驗,在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推動大沽河流域的生態化治理[4]。
大沽河上游與小沽河流域以產芝水庫、北墅水庫、黃同水庫與尹府水庫為主要水源涵養區,加強水源地自然生態環境的修復與保護,實施水源地防護工程、生態修復工程、防治水土流失工程等[5]。工程結合河道清淤、疏浚,拓寬水面,擴大河道蓄水量,在滿足防洪的前提下,設計河心生態島,改造天然小島群,營造不同的水景觀、水文化,為實現 “藍帶通五湖,綠軸連三區”規劃格局創造良好條件。
大沽河中游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與養殖污染、打造城市濱水空間與生態景觀長廊、建設濱河特色小鎮與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為主要目標。如平度市重點建設了“三區四廊”,即建設309國道小沽河橋以北至舊店鎮的“生態濕地景觀區”、309國道小沽河橋以南至大沽河交匯處的“漢文化景觀區”、仁兆鎮至南村鎮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旅游度假區”,打造沽河生態廊道、景觀廊道、休閑廊道、度假觀光廊道,同時結合沿河村莊改造,打造富有生命氣息和歷史底蘊感的文明新社區[6]。
大沽河下游入海口以建設濕地公園與海洋文化景觀為主要目標,以生態保護為主,恢復濕地系統,提升水質,增強濕地的生態涵養能力[7,8]。如膠州市,已建立少海濕地公園,在濕地周圍種植了大面積的蘆葦、蒲草等濕地植物,能夠調節小氣候,并能吸附重金屬,對生態修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大沽河分段式生態治理的影響因素
4.1 生態化治理的資金來源
大沽河綜合治理質保期結束后,需要維護的項目包括攔河閘壩、堤防、堤頂道路、綠化帶、排水溝、堤防涵閘、照明、附屬設施、路面水面保潔等[9],按照青島市大沽河管理辦法,大沽河管理和養護經費納入市、沿河區(市)年度財政預算。沿河區(市)的大沽河管理和養護經費由市和區(市)財政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擔。這樣引發兩個問題:一是資金投入渠道單一,社會化投資不足,生態治理投資由市和區(市)政府財政部門投入,政府資金有限,導致用于大沽河治理的資金有限。二是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后,缺乏資金保障機制,不能做到生態化治理資金的專款專用。
4.2 管理體制的科學性
按照青島市大沽河管理辦法,沿河區(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大沽河河道的管理工作,業務上受市大沽河管理機構指導。市、沿河區(市)大沽河管理機構負責大沽河河道日常管理和路燈及相關水利設施的維護管理工作。市、沿河區(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負責大沽河堤頂路(橋)交通安全的管理工作。市、沿河區(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大沽河管理范圍內林木、綠地及圍網的管理工作。財政、發展改革、交通運輸、環保、國土、農業、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大沽河有關管理工作。這種管理模式容易導致生態化治理過分依賴地方行政管理,大沽河管理機構僅有業務指導作用,而沒有監督管理權限,不利于生態治理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另外,基層工作人員工作水平良莠不齊,難以適應大沽河流域生態恢復的技術需要。
4.3 生態建設理念的普及性
生態意識在大沽河生態治理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生態意識是人們對生態系統和生態保護行為的一個認知程度,也是人們為保護生態系統不斷調整和約束自身的一種行為。大沽河綜合治理工程,在防治農業面源污染與養殖污染方面有很大的舉措,這與部門民眾的經濟效益有一定沖突,如何推廣生態治理理念,提高民眾的接受程度,仍需要進一步努力。
5 大沽河分段式生態治理的對策分析
5.1 強化大沽河生態治理資金保障
(1)拓寬大沽河生態治理的融資渠道。多渠道籌集資金,推行市場化機制,逐步引入企業、個人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及山東省專項資金;加強與國外相關機構的聯系,爭取捐款、貸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允許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如以大沽河國有資產及其他方式出資的股東成立大沽河管理公司股東大會,享有股權,按照所獲收益(水資源收益、灘涂地收益、綠化帶經濟林木收益)可以運用到大沽河的管護費用上。這種開發模式隨著規模效應,市場化收益逐漸提高,減輕政府壓力。
(2)健全大沽河資金管理和監督機制。設立大沽河生態治理專項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等,推進大沽河生態治理經費保障機制,嚴格大沽河生態化治理費用使用審核制度,做到專款專用,提高生態治理資金的利用效率,同時對項目投資使用情況及時進行公示,加強監督力度。
5.2 完善大沽河生態治理管理體制
(1)構建數字化智能體系。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對大沽河整個流域的地理、自然、生態環境等各種信息進行采集和數字化管理,構建數字大沽河數據中心及應用系統,實現大沽河流域管理對象的數字化、管理過程的可視化、管理決策的科學化,全面提高流域綜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方法,提升管理效率。
(2)強化大沽河管理機構的監管權限,加強基層機構的建設與培訓。大沽河的生態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涉及不同區市,因此應強化大沽河管理機構的監督權限,對沿河各區市的水利主管部門進行監督,并實行行政主管問責制;根據不同河段的經濟文化與生態現狀,配備生態治理的專職人員,建立環境管理組織體系。同時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的生態 建設與生態治理的知識培訓,提高其生態意識和工作水平,保障大沽河生態治理的有效運行。
5.3 樹立大沽河生態治理理念
運用網絡、報刊、宣傳欄、微信公眾號等各種媒體,成立志愿協會,開展多方位、多形式的大沽河環保宣傳和教育,讓民眾了解生態系統、生態治理、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提高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使民眾在欣賞美好生態景觀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大沽河生態保護工作中去。
6 結語
大沽河分段式生態化治理工程已經完成,對青島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治理目標全面實現,貫穿南北的防洪安全綠色屏障、生態景觀旅游長廊、濱河交通軸線和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基本建成,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如何鞏固大沽河治理的成果,發揮出最大的環境與社會經濟效益,滿足大沽河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仍需強化大沽河維護方面的資金保障,完善生態管理體制,加強對日常管理效果的評估,并積極推廣普及生態理念,讓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到大沽河生態建設中。
參考文獻:
[1]楊麗娟. 大沽河平原地區地下水資源評價[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2]劉占良.青島市重點流域水環境承載力與污染防治對策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
[3]劉占良,赫 旭,安文超,等.大沽河流域農田徑流污染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6):1305~1310.
[4]周廣禮.大沽河生態化治理對策的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4.
[5]董淑臻,王明業,鐘 瑋.大沽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與綜合效益淺析[J].探索與交流,2016(5):44~45.
[6]錢 卓,楊發鵬,李培強.大沽河治理平度段開工[N].青島日報電子版,2012-03-20.
[7]譚金宜.大沽河流域濕地規劃效果分析及可持續發展建議[J].綠色科技,2015(5):10~11,15
[8]山 娜.互聯網+背景下在新農村開展生態旅游建設的探索[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6.
[9]周 鋒.大沽河綜合治理后集中管護與市場化運營研究[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