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崇文+段茂春+徐娥
摘要:為推動設施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對設施農業的概念、歷史及現狀進行了分析闡述,對設施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指出了當前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設施農業;農業經濟;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2-4386-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44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ities agriculture, promote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ncept of facility agriculture,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n the role of facility agriculture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facility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facility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economy;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穩定增長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如何實現農民增收,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促進現代農業的持續發展成為農業經濟穩定增長需要克服的難點[1]。
“農業穩則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一些代表團審議時,就農業和糧食方面的問題做了重要講話,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把準脈搏、指明方向,引發代表委員的廣泛熱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要研究和完善糧食安全政策,把產能建設作為根本,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農業發展所要求的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設施農業能夠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利用綜合性的技術手段為其創造最佳的生長條件,從而生產出高產優質的農作物。因此,設施農業已逐步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1 設施農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1.1 設施農業的概念
設施農業是指通過人工實施的工程技術手段,為種植業、養殖業及其產品的貯藏保鮮等提供最佳的環境條件,對動植物進行速生、高產、優質、高效生產的一種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在國際的稱謂上,歐洲、日本等通常使用“設施農業(Protected Agriculture)”這一概念,美國等通常使用“可控環境農業(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Agriculture)”一詞。設施農業發展至今,已不僅僅是簡單的農業設施,它還涵蓋了設施種植、設施養殖和設施食用菌等。
1.2 設施農業的歷史
20世紀50年代,中國從前蘇聯引進的保護地栽培技術,可謂簡易的設施農業。然而受制于設施條件和技術手段,設施農業發展十分緩慢,難成規模。至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北方大、中城市郊區初步形成了由簡單覆蓋、風障、陽畦和溫室等構成的一整套保護地生產技術體系。隨后,地膜覆蓋技術由日本引入中國,很快得到推廣,對保溫、保墑、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遮陽網覆蓋栽培為代表的設施園藝取得了長足進步,形成了以塑料棚為主的與風障、地膜覆蓋、陽畦、溫室等相配套的保護地蔬菜生產體系。
發展至20世紀90年代,中國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大型連棟溫室及配套栽培技術,設施農業也以超時令、反季節的設施園藝作物生產為主迅猛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設施結構也由簡單到復雜,設施功能由單一到綜合,設施的管理由粗放到集約,現在已形成多種類型。
1.3 設施農業的意義
設施農業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于新的生產技術體系,是綜合利用社會資源的農業生產方式。它需要擁有配套的技術體系,選擇適宜的品種通過必要的設施設備才能夠獲得高效的生產效益。也正是由于設施農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并且對于資金和技術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設施農業的初期投入也相對較高,但其獲得的收益也遠遠高于傳統農業。
傳統農業靠天吃飯,受天氣、環境、地域的影響比較大,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特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農業已經不再適宜社會的發展,也不能夠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求,設施農業必須取代傳統農業才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設施農業能夠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最適宜的環境,它打破了傳統農業的限制,擺脫了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束縛,在人為打造的環境條件內,實現了各種農作物的反季節生長,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需求,為人們提供新鮮健康的農產品[2]。因此,設施農業是緩解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緊張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效工程。而設施農業所帶來的高品質農產品對于打造農業品牌、實行集約化、品牌化農業生產無疑是最好的支撐,是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業雙增的根本保證。所以,發展設施農業不但能夠解決產品供需矛盾,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還從根本上優化了農業的產業結構,有效促進了農業經濟科學長足地發展。
1.4 設施農業的現狀
2012年,中國設施農業面積已占世界總面積的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烴溫室大棚膜覆蓋。中國設施農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面積利用太陽能的工程,絕對數量優勢使中國設施農業進入量變質變轉化期,技術水平越來越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截至2016年底,中國設施農業面積達208萬hm2,其中連棟溫室40 500 hm2,所占比例為2.00%,連棟溫室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溫室類型,主要用于種植花卉、育苗等附加值較高的品種;日光溫室696 600 hm2,所占比例為33.00%,是全國溫室設施的第二大類型,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等北方地區;塑料大棚132萬hm2,所占比例為63.50%,使用比例最大,是全國溫室設施的第一大類型,主要分布于華南、華東等南方地區。2016年全國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為30.18%,其中,耕整地機械化水平為70.90%,種植機械化水平為11.73%,采運機械化水平為5.87%,灌溉施肥機械化水平為49.49%,環境調控機械化水平為25.10%。從各省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來看,江蘇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最高,為40.86%;新疆兵團其次,為37.75%;貴州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最低,為19.63%。南方地區則大力推廣塑料大棚和遮陽網栽培,解決了夏季防雨冬季降溫問題。使得全國各地蔬菜供應均衡穩定,人均占有量已達到240~250 kg。
設施栽培產量是露天種植產量的3.5倍,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0%,發展設施農業是解決人多地少制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最有效的技術工程。設施農業的發展基本上解決了中國長期以來蔬菜供應不足的問題,并實現了周年均衡供應,達到了淡季不淡、周年有余的要求。
除此之外,在設施農業研究領域,中國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不僅試驗研究出比較適合本國氣候條件與國情的農業設施,而且在保護地栽培、節水灌溉、機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無土栽培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也已逐步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
2 設施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民增收
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城鎮化建設的進程,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占作他用,農業耕地逐漸減少。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發展,設施農業利用現有的耕地資源創造出更高的農業效益,從而促進了農業經濟增長,成為了當前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3]。發展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1.1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設施農業使農業生產由單一的種植轉為多樣化的種植,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位于城市郊區的農業不僅擁有農業生產的作用,同時也起到綠化城市的作用。它不僅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瓜果蔬菜,還能夠通過設施農業建設成為觀光旅游點,從而為農民創造增收點。
2.1.2 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 設施農業為打造高產、高效的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的基礎,能夠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大幅度地提升農業生產產量,從而促進農產品的供需穩定。因此設施農業能夠提高農業風險抵抗力,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業市場的競爭力。
2.1.3 實現農民收入增收 設施農業是提升養殖業和種植業效益的重要手段,其效益是傳統農業的幾倍甚至幾十倍,能夠使農民的收入得到有效提升。例如,陜北地區的相關資料表明,雖然2015-2017年陜西省安塞縣縣南溝流域約有249.54 hm2的耕地退耕,大田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明顯減少,但設施蔬菜的單位面積產值分別是糧食作物的19.58倍和經濟作物的7.13倍,在經濟效益不減的前提下,使土地治理度達70%左右。
2.2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中國地域廣闊、氣候復雜,有些地區只能靠天吃飯,尤其是對于北方地區而言,因為北方寒冷時節比較長,無霜期較短,很多地區在自然環境下,無法進行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生產,在干旱缺水的季節想吃上新鮮可口的蔬菜只能是一種夢想。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南菜北運解決了一部分缺菜地區的苦惱,但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建設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實現了在人工控制條件下滿足農作物以及牲畜正常生長的需求。設施農業的迅猛發展,不僅解決了人民的吃菜難問題,而且對全國各地的農業經濟結構進行了調整,“大棚菜”產業成為了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例如,山東省的設施農業從1989年的壽光蔬菜種植開始大面積興起,壽光蔬菜的出口創匯年近2 000萬元,蔬菜商品率達95.5%以上,是糧食商品率的3.5倍。2016年中旬壽光蔬菜已有19萬hm2耕地,其中設施農業面積占到60%,1 000效益接近35 000元。
2.3 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發展設施農業能夠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成本,并且能夠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從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設施農業打破了地域、季節的限制,通過技術手段和設施設備進行溫度、濕度、光照的調控,從而為植物的生長打造最適宜的環境,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而且設施農業中的植物處于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中,這個環境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外界病蟲害的侵擾,能夠減少農藥的使用率,生產出無公害高品質的產品[4]。在很多農村,代表設施農業的“大棚菜”產業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湖北省荊州市綠色蔬菜基地——李埠鎮蔬菜基地為例,據調查,一般露天種蔬菜667 m2每年毛收入在1 500~2 000元,大棚菜667 m2的毛收入在15 000元左右,好的收入還超過20 000元。1 hm2無公害大棚菜的收入相當于7~15 hm2露天種蔬菜。
以芹菜、生菜和黃瓜三種蔬菜為例,普通農業大田種植芹菜、生菜和黃瓜以667 m2為單位,大概需要投入農藥費用分別約為86.5、91.4和167.9元,人工投入費用分別為863.3、472.4和398.6元,產量為3 597.6、1 467.8和4 890.1 kg,普通農業大田生產的蔬菜為應季蔬菜,市場價不高,芹菜、生菜和黃瓜單價約為1.10、0.95和1.00元/kg,計算總收入分別為3 957.36、1 394.41和4 890.10元。
李埠鎮蔬菜基地大棚種植芹菜、生菜和黃瓜三種蔬菜,以667 m2為單位,需要投入的農藥費用分別是60.3、61.3和131.2元,人工投入費用分別為214.2、121.1和99.0元。產量約為6 434.7、2 543.6和8 859.4 kg。單價分別為1.10、1.45和1.90元/kg。總收入分別為12 225.93、3 688.22和16 832.86元。
兩者對比可以看出,李埠鎮蔬菜基地通過設施農業種植芹菜、生菜以及黃瓜等作物,農藥的投入明顯低于普通農業大田,而人工投入方面,普通農業大田比設施農業大田高出了將近4倍。因為設施農業污染小,投入的農藥不超標,所以單價高于普通農業大田。從產量上來看,因為設施農業水、氣溫、光照等農作物生長的必要條件都是可控的,能夠達到符合農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所以產量是普通農業大田的近2倍。
設施農業是綜合性的農業發展模式,它涉及到的技術非常多,包括環境生物、地質等,其能夠與其他相關技術結合,從而使自身的技術得到提升。同時設施農業能夠將所有的土地資源與技術結合起來,形成集合產業。并通過機械運作采用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率,進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4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農業大國,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就是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持續農業就是在能夠滿足其發展需要的前提下,在保障生態環境穩定的基礎上,通過消耗最少資源的生產方式實行技術變革,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是一項運用技術得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農業發展戰略[5]。
在湖北省石首市南口鎮白沙洲村的蔬菜種植研究區,通過對農田的產量、發病率以及土壤理化性狀進行全面調查分析和質量評價的研究,以數據統計的方法對露天蔬菜、日光溫室蔬菜和塑料大棚蔬菜3種種植模式下的差異性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含水量、有機質和氮、磷、鉀等大量元素、有效硫、有效鋅、土壤pH和全鹽有顯著或極顯著差異;大田模式下有效磷和日光溫室蔬菜模式下具有相對較大的差異性;不同種植模式對土壤質量的影響顯著,總的趨勢為設施農業的蔬菜優于露天蔬菜;化學性狀的影響高于物理性狀,有機質和大量元素的影響高于中量元素,設施農業對微量元素的影響較小。設施農業的運用對促進中國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3 當前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 當前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設施農業在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上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1 設施種植 近年來,中國設施農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中國設施農業面積已達250萬hm2,居世界首位,約占世界設施農業總面積的85%。年產值達到2 000億元。從統計數字上看,中國設施栽培面積很大,但設施裝備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設施仍以簡易型為主,有些僅具簡單的防雨、保溫功能,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溫、采光性能差,作業空間小,不便于機械操作,更談不上對設施內的溫、光、水、肥等環境因子的綜合調控。中國溫室人均管理面積僅為日本的1/5、西歐的1/50和美國的1/300,機械化水平低成為制約中國設施農業發展的瓶頸。
3.1.2 設施養殖 設施養殖業作為設施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也是推廣設施農業的重要著力點。如何有效地推廣養殖設備是目前設施養殖業發展的一個難題。在中國目前的設施養殖業發展過程中,主要集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整體程度不高,設施較為簡易,發展速度較慢、集約化規模化程度較低。仍然采用傳統養殖方式為主,經營方式、投放方式較為粗獷,難以實現整個資源的高效化可持續化發展。需將粗放的方式向集約化轉變。目前可以借鑒的包括西方先進國家的先進設備、先進技術,還有養殖加工技巧,這些都是可以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在未來農業發展中,設施養殖業發展需立足于基本國情,立足于生態發展的優勢,大力推廣區域化特點,實現整體全面的構建。
3.1.3 專業人才培養 隨著中國設施農業不斷地向現代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高素質專業人才缺乏成為主要的制約因素。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中國設施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滯后,更多企業反映設施農業生產銷售企業內部管理不力及管理人員水平較低,缺少完善的設施農業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最終導致地區設施農業自身發展速度緩慢。
3.2 當前設施農業發展對策
縱觀整個中國設施農業發展的全局,可以發現其整體的布局結構是較為合理的。由于國家政策的推行以及各個地方的積極響應,全國各個省市的設施農業的發展勢頭較好,但從細節方面也不難發現,由于目前的設施農業發展存在著發展較晚、程度較低,低投入、低產出的問題,整體的設備與國外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設施農業的發展,為實現設施的大型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發展,仍需國家不斷地強化與推廣。
3.2.1 科技推廣硬件設施建設 各地農業部門可加大農村地區區域農產品生產技術發展力度,出臺一系列帶動農村地區設施農產品種植與防蟲不斷發展的政策措施,并且長期將此作為國家建設規劃的重要部分。農村地區應積極構建優質農產品營銷渠道,將當地特色設施農產品的營銷市場擴展到內部及其他地區,并且圍繞不同農產品等設施農產品,構建出系統的設施農產品種植技術交流平臺,推動農村地區當地特色設施農產品逐步走向市場。
政府在推進農村設施農產品種植技術交流的過程中應充當中介組織的作用,將市場信息準確及時傳達給農戶,同時基于農戶對于設施農產品市場營銷及設施農產品種植技術交流平臺的需求,提出一系列帶動農村設施農產品種植技術交流發展的政策。為能夠更精準為農戶服務,應盡快創建包含林業、農業產業、技術、管理及市場領域信息的生產信息系統,解決設施農產品信息流通不準確的問題。
政府目前應將重點放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出各部門要共同參與到農村區域設施農產品種植技術交流推廣上,其中加大對區域設施農產品企業的支持,實現公共購買、公共服務普及等,這一行為將直接推動地方設施農產品種植技術交流的大幅度發展。
3.2.2 構建設施農業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對于構建設施農業發展而言,培養專業的人才是實現整個技術創新的原動力。在當前的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人才的缺失對于整個設施農業發展也起到了限制作用。如何有效地進行轉專業人才的培養,首先要強化專業人才理念的建設,這就要求在具體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專業的知識結構進行人才傳輸的設計,不斷地培養人才的興趣愛好,并且在專業的學習當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將設施農業特殊性應用到整個過程當中。
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培養相關人才的專業創新能力。由于設施農業的發展實質就是農業創新的發展,因此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強化人才的創新能力,才能夠保障設施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結合中國的實際現狀,利用不同的地域特點,實現區域化發展。
3.2.3 加快技術引進與推廣力度 如今國際社會綠色環保是主流意識,進口國的消費者對綠色、健康、無公害的設施農產品越來越關注。農產品作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質量是否安全、是否會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環境產生影響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農產品生產企業要及時掌握國際市場對農產品進口的需求,了解各國和各地區的消費要求,建立無公害生產基地,積極開發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和出口,采用符合綠色有機標準的包裝,生產符合要求的農產品,運用綠色營銷手段,擴大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帶動農產品生產的發展。
3.2.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對于設施養殖的用地審批予以重點解決,對改造有一定成效的,經組織驗收合格,新建或設施養殖面積達100 m2以上,按每平方米給予現金補助,對管理水平高、規模較大、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設施養殖基地、設施養殖生產企業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簡化審批手續或補助。二是在用電上對設施養殖大戶和設施種植大戶給予農村用電政策。三是對于設施養殖、種植大戶在購置配套先進設施養殖耕作機械、加工機械、修剪機械、植保機械等給予不低于60%的補助。四是加強設施養殖營銷隊伍扶持,扶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營銷大戶外出創業,拓寬營銷渠道,開拓設施養殖市場,并在大中城市設立銷售窗口,對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上企業應給予獎勵。五是加大品牌扶持力度,提高設施養殖知名度。加大對設施養殖的宣傳力度,每年政府應安排設施養殖生產商參加博覽會和農業博覽會,鼓勵和支持企業創立品牌。對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上,并在省部級設施養殖評比或博覽會獲獎的應給予補助。鼓勵企業樹立品牌意識,通過媒體、展會做品牌宣傳,并按宣傳費用總額給予補助。
3.2.5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從源頭抓緊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管理,提高意識,解決農產品農藥、細菌和重金屬等的殘留問題。在生產和清洗、分級等加工過程中注意減少農產品不必要的損失。注重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方面入手,提升農產品在市場的聲譽和地位,降低由于產業化經營對農產品的安全衛生標準提高而導致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下降的事件發生的概率。要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高產品質量。
4 小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城鎮化的發展使得農業土地資源不斷減少,要想滿足市場需求,就需要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生產出高產、優質、高效的農產品。設施農業的優勢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還能夠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促進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
綜上所述,盡管設施農業已經在市場中形成了較好的品牌效應,但是其發展現狀與設施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標準還有較大距離。要實現設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就必須對一些傳統和以往的做法予以改變,要通過市場調查,及時將生產布局以及種植品種等進行調整,著眼于設施農業增產、地區農戶增收、設施農業企業增效的目標,探索出設施農業產業新道路。
參考文獻:
[1] 談春成.淺談發展設施農業的意義及舉措[J].天津農業科學,2013,17(3):108.
[2] 池 強.發展設施農業機械促進蔬菜產業增產增效[J].農民致富之友,2017(8):63-64.
[3] 張 震,劉學瑜.我國設施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15(5):64-70.
[4] 胡 建.現代設施農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機化研究,2012,34(7):245-248.
[5] 李中華,王國占,齊 飛.我國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J].中國農機化,2012(1):7-10.
[6] 王建華,趙學慧.曲霉種間原生質體融合改良產淀粉酶能力的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7,26(5):642-645.
[7] 李志勇,王菊芳,郭 勇.大蒜細胞懸浮培養生產SOD的初步放大[J].生物技術,2002,1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