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妍+楊柳青青
摘要:對歷史資料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①明清時期江蘇省氣象災害以暴雨洪澇及干旱與高溫為主;不同于同時期的中國其他地區,研究區主要災害類型是水災,表明自然災害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②水災與旱災相關性最高,表明水旱災害的發生通常是并存的;③災害的損失度以微災和中災發生頻次最多,巨災和大災出現較少;④江蘇省沿海氣象災害發生頻次與所在區的地貌類型有關。
關鍵詞:明清時期;江蘇沿海地區;氣象災害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2007003
1 引言
自然災害往往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研究發現自然災害的強度與發生頻率呈反比[1]。陳橋驛[2]在分析浙江省歷史時期的自然災害時提出我國有觀察和記錄自然災害的傳統。在科學技術都比較落后的古代社會,對各類自然災害的文獻記錄是出于防患未然。而當代對古代歷史自然災害的研究,不僅可以反映出古代各特定歷史時期自然災害發生的演變過程,也能為今后分析和處理現代自然災害提供借鑒和依據,對當今防災減災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通常自然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與異常氣候變動有著密切的聯系。近2000年來,中國氣候變化經歷了幾次冷暖的交替波動。約元末到清末,中國歷史氣候變化進入較長的冷期。王勁松等研究發現小冰期是全球氣候異常期,在1400~1900年表現得尤為強烈,在中國對應時期下的王朝主要是明清時期[3]。竺可楨所劃分的氣候變遷史的四個時期中,方志時期的時間跨度和小冰期起始相當[4]。這一時期對自然災害多以各種地方志和史料的形式予以收集,因此這一時期相關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數據也較為詳盡[5]。與此同時,對這一歷史氣候期下各地不同的災害類型的研究也較為熱門[6~9]。
江蘇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是典型的季風區,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氣象災害頻繁發生。本研究嘗試結合歷史資料統計數據,分析江蘇沿海地區明清自然災害的具體時空變化情況以及主要災害類型。
2 數據來源
采用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江蘇卷》[10]、明清時期江蘇沿海地區的地方府志,并且結合氣象科學研究院主編的《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11],選取了1401~1900年近 500年間的主要氣象災害數據。結合江蘇省明清歷史建制沿革和行政區劃的相關文獻[12],可以發現雖然江蘇省在明清時期行政區劃有過變動且名稱也不相同,但基本上行政區范圍大致相同變動不大,主要包括:江寧府、蘇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揚州府、淮安府、通州直隸州、海州直隸州、太倉直隸州以及海門直隸廳。其中海州直隸州、淮安府、揚州府、通州直隸州、海門直隸廳、松江府為沿海區,為本文研究選取的行政區。
3 江蘇沿海地區氣象災害發生的時空分異特征
3.1 明清時期各主要氣象災害發生頻次
1400~1900年年間有數據記錄的年份中,主要氣象災害發生共計517次。其中以暴雨和洪澇為主的水災和以干旱與高溫為主的旱災是江蘇沿海地區最主要的氣象災害類型。暴雨和洪澇的發生占總氣象災害的29%;干旱與高溫災害出現的頻次占總氣象災害種類的21%;兩種氣象災害所占比例相加達到50%。除此之外,其他的氣象災害中臺風和潮災是發生頻次較高的兩種氣象災害,其中,臺風天氣共有94次,潮災數據有82次,分別占總比例的18%和16%。剩下的如強對流天氣、寒潮暴雪、低溫霜凍等氣象災害發生頻次較少,共計不到20%(圖1)。這與劉毅[13]、程曉昀[14]等人對同一歷史時期中國重大自然災害發生種類的研究基本可以相對應。
3.2 各種氣象災害年際變化特征
現以50年為一尺度單位,對江蘇省沿海地區的氣象災害發生頻次進行統計分析(圖2)。
(1)不同歷史時期主要的氣象災害存在差異,不同氣象災害在不同時間段內會出現一個峰值。如1400-1450這50年間,臺風災害發生最為頻繁,且在之后的近500年發生頻次看,臺風發生的頻次在明朝初期達到一個最大值。
(2)將明、清兩個朝代的氣象災害頻次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總體上清朝各種不同的氣象災害發生的次數要多于明朝,總體氣象災害呈不斷增長趨勢。這一現象和“小冰期”發展到清朝時強度達到最大的研究較為契合。冰期發展強盛,對應的是氣候異常期,各種氣候災害頻發[15]。另一面,隨著明清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強度的增大使得自然環境本身修復能力不斷減弱,對潛在災害的調節能力下降,從而會加劇災害的發生以及成災程度。
(3)主要氣象災害類型表現出區域性特征。除了明初旱災發生頻次要多于暴雨和洪澇災害,多數年份中水災還是要多于旱災。而有學者指出中國在1640年左右出現大范圍的旱災,在16~17世紀中國各省普遍有水災小于旱災的現象[16],但江蘇省在該時段內除了1601~1650年這50年間干旱災害較為突出,其他時間段內還是以水災為主,這說明自然災害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分異。
4 江蘇沿海地區氣象災害損失度統計以及相關災害間相關分析
4.1 沿海地區災害程度劃分統計
劉毅等研究表明災害發生頻次和致災程度并非完全一致,如統計公元前180年至公元1911年中國各省災害損失程度時,發現中原地區相比于浙江、江蘇等沿海區為災害損失最為嚴重區域[13]。這表明,自然災害損失程度的劃分不僅要看自然災害發生的頻次,更要參照一定地區農業、商貿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關于自然災害損失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趙阿興等主要從社會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致災的自然條件背景以及相應的管理對策三方面綜合考慮,用災度作為分級標準[17]。
根據文獻記載將災害程度劃分為:傷死亡人數<10人,無描述災情程度的視為微災;傷亡人數10~100人,僅有災情描述的視為小災;傷亡人數100~1000人,有災情描述且有出現壞田、傷稼、歉收等程度的視為中災;傷亡人數在1000~10000人,災情描述除上述種類之外還出現饑荒、病疫等視為大災;在傷亡人數超過10000人以上的,災情描述中還出現沉船決堤、斷橋、壞城、毀屋等的可視為巨災。表1表明明清時期江蘇省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程度多以微災和中災為主,災情中易出現壞田、傷稼、歉收等現象。氣象災害所造成的大災和巨災發生頻次較少,可能一定程度上源于人們防災減災意識的提高以及所采取的災害防治手段,如海塘的修筑能一定程度上抵御潮災帶來的危害,降低損失。
4.2 主要氣象災害之間的相關性
自然災害不是簡單偶然發生的,通常會發現一種自然災害的發生會誘發其他可能因素所導致的其他自然災害的發生,但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表2可以看出臺風發生次數和暴雨洪澇發生頻次相關系數較高,相關性十分顯著,這說明暴雨和洪澇發生與臺風的發生密切相關,江蘇省沿海地區的暴雨和洪澇主要是受臺風雨的影響。王靜愛根據區域災害系統理論[18],構建了中國東南沿海區域臺風災害鏈系統模式。從沿海到內陸區,臺風災害鏈類型依次為臺風-風暴潮/海水倒灌-洪澇、臺風-暴雨-滑坡/泥石流等[19]。這種結論能很好地解釋臺風雨暴雨和洪澇及潮災存在高度相關性。
寒潮和暴雪發生頻次與暴雨洪澇頻次呈正相關。雖然寒潮和臺風兩大天氣系統的屬性、移動過程等都是完全對立的,但也能根據寒潮暴雪災害天氣的次數揭示出臺風發生和登陸的規律[20]。而暴雨和洪澇與干旱和高溫之間的高相關系數說明暴雨和洪澇密集出現的年份里,也是干旱和高溫密集出現的階段。正如毛佳、王靜愛等人對中國水旱災害研究的發現:受季風氣候影響,中國洪水和干旱氣候災害同時并存[21]。江蘇省位于東部季風區,有明顯的的夏汛,也易在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下發生旱災,在明清時期缺乏對水旱災害的監測和科學認識,也是造成夏秋季節氣象災害多發且造成的損失程度較大重要原因。
5 江蘇沿海地區主要氣象災害空間分異特征
江蘇省明清時期沿海主要行政區對應的地形區主要有:海州直隸州位于黃淮平原和東北低山丘陵區,淮安府位于江淮平原,揚州府多數地區位于西南部丘陵,而通州直隸州和松江府分別位于東部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區。
統計江蘇沿海地區不各府氣象災害頻次,其中發生災害最多的是松江府,氣象災害次數達124次;淮安府次之,氣象災害次數有109次;通州府和揚州府的氣象災害次數分別為103次和92次,海州府的氣象災害頻次最少,只有68次。總體來看,除海州府外,明清時期江蘇主要各府的氣象災害發生頻次的差距不大。松江府在遭受暴雨和洪澇等災害的同時還易受風暴潮災害帶來的次生災害影響,因此松江府為整個江蘇省沿海各區遭受氣象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
在地貌組合較為復雜的地區,氣象災害類型通常較多,但致災所造成的損失程度平原地區要大于丘陵地區。平原地區為人口分布較為集聚的地區,人類經濟活動較為頻繁,氣象災害一旦發生所造成的的社會影響和危害程度也要高于丘陵區欠開發地區。
6 結論
(1)江蘇省明清時期氣象災害發生的頻次呈波動增長的趨勢,并在清朝時期達到一個極峰值,整體上清朝的氣象災害頻次要多于明朝。該時期是中國農業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口激增、人與自然聯系最為密切的階段,人類高強度的開發活動勢必對自然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產生影響,因此這階段災害頻發除了氣候本身的異常,也和人類的干預活動有關。
(2)暴雨和洪澇以及干旱與高溫是影響江蘇省沿海地區的主要氣象災害類型,其次是潮災和臺風。暴雨和洪澇密集出現的年份里,干旱和高溫也密集出現。這表明江蘇省沿海地區明清時期主要氣象災害的發生具有同步性。
(3)氣象災害損失程度的分級統計發現微災和中災發生頻次較高,大災和巨災出現次數較少。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測古人能夠根據文獻記載,窺測出一定的災害發生規律,也能夠采取一定措施減災防災。
(4)結合明清時期江蘇行政區劃和整體地貌類型,發現平原區發生的氣象災害頻次最多。區內地貌組合較為復雜的地區氣象災害類型較多,但致災損失程度要小于平原區。和平原區相比,丘陵區開發程度和人口數量規模要小于平原區,因此不考慮氣象災害所導致的其他次生災害鏈,單一氣象災害致災程度和規模也會相比較小。
參考文獻:
[1]黃崇福.自然災害基本定義的探討[J].自然災害學報, 2009(5):41~50.
[2]陳橋驛.浙江省歷史時期的自然災害[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87(1):5~17.
[3]王勁松, 陳發虎, 楊 保,等.小冰期氣候變化研究新進展[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06(1):21.
[4]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 1973(2):89~168.
[5]朱圣鐘.明清時期涼山地區水旱災害時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 2012(1):23~33.
[6]彭 莉. 明清時期西北地區農業災害研究 [D]. 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7]郁科科, 趙景波, 羅大成.河西走廊明清時期旱災與干旱氣候事件初步研究[J].干旱區研究, 2011(2):93~288.
[8]李宗慈. 明清時期隴南地區自然災害研究 [D]. 蘭州: 西北師范大學; 2012.
[9]葉 瑋, 趙 虎, 王俊荊, 等.明末浙江水旱災害分布規律與成因分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4):9~13.
[10]溫克剛.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江蘇卷[M]. 北京: 氣象出版社,2008:6.
[11]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M]. 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1.
[12]林 涓. 清代行政區劃變遷研究 [D]. 上海: 復旦大學,2004.
[13]劉 毅, 楊 宇.歷史時期中國重大自然災害時空分異特征[J].地理學報, 2012(3):291~300.
[14]程曉昀. 江蘇省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的時空格局研究 [D]. 重慶: 重慶師范大學,2011.
[15]曹羅丹, 李加林, 葉持躍,等.明清時期浙江沿海自然災害的時空分異特征[J].地理研究, 2014(9):1778.
[16]陳關龍, 高 帆. 明代農業自然災害之透視[J].中國農史, 1991(4):8~15.
[17]趙阿興, 馬宗晉.自然災害損失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 1993(3):1~7.
[18]史培軍, 邵利鐸, 趙智國, 等.論綜合災害風險防范模式——尋求全球變化影響的適應性對策[J].地學前緣, 2007(6):43~53.
[19]王靜愛, 雷永登, 周洪建, 等.中國東南沿海臺風災害鏈區域規律與適應對策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2):130.
[20] 相士堂.寒潮與臺風關系分析及臺風長期預報[J].海洋預報, 1991(2):42~49.
[21]王靜愛, 毛 佳, 賈慧聰.中國水旱災害危險性的時空格局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 2008(1):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