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妮+李曉鋒+陶虎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動力逐漸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戰略目標的重要機制和動力。回顧了大別山區黑山羊產業自然發展、品種形成、提升跨越的3個階段發展歷程,重點從強化育種工作、提升種質水平,創新集成種草養羊配套技術,搭建研發平臺、凝練技術成果,科技進企入戶、精準發力,院企合作、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等5個方面,總結了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通過科技引領大別山區黑山羊產業創新發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并得出政策方針、體制機制是基礎,準確定位、精準發力是核心,橋梁平臺、人才隊伍是保障等3點啟示。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大別山區;黑山羊
中圖分類號:S82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2-440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50
Abstract: Chinese economic motive power changed gradually from factor and investment to innovation driven under China′s New Norm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were important mechanism and motive power which to achieve strategic target of agricultural supply-front refo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black goat industry in Dabie Mountain were reviewed, the main practices and achievements of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hich lead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by mea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those methods wer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breed, integrating technology of grow grass and raising goat, building research platform, sen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mpany and far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Finally, some enlightenments were summarized which about policy and mechanism is the basic,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power is the central, establishing platform and talent team is the guarante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Dabie Mountain district; black goat industry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與創新是農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完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因素[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連續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聚焦“三農”問題,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發展戰略,要“加強農業科技研發,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引領湖北大別山區黑山羊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在推進畜牧業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大別山區黑山羊良繁體系不斷完善、標準化養殖及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畜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1 大別山區黑山羊產業發展歷程
1.1 自然發展階段
大別山區養羊歷史悠久。據李時珍(大別山區蘄州人)的《本草綱目》(金陵排印本)記載:“羊有三四種,入藥以青色羊為勝、次則烏羊”,青羊即指大別山區所產黑山羊。《麻城古縣志物產篇》(康熙版,1677年)也有青羊的養殖歷史記載。當地的土種羊有土灰羊、麻羊、青羊等類別,長期處于分散飼養、管理粗放、飼喂方式落后的狀態,近親繁殖機會增加,黑山羊普遍存在個體小、生長慢、屠宰率低的問題,毛色遺傳不穩定。
1.2 品種形成階段
20世紀80年代,麻城市福田河鎮畜牧獸醫站將當地毛色純黑的羊取名福田河黑山羊。隨后開展的品種資源調查發現,當地黑山羊集中在麻城東北部的福田河、乘馬崗等8個山區鄉鎮,飼養量約3 000只,丘陵平原鄉鎮飼養量極少;它是當地群眾不斷地從土種羊中選擇個體大、生長快、性情溫順,而且是“青”得好看的“黑山羊”留種,經長期的定向選擇而形成,并將其改稱為麻城黑山羊。由于黑山羊在南方市場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產區開始進行品種資源挖掘,不斷擴大生產群體,并在湖北農學院(后并入長江大學)的支持下開展組群、選種選配等工作;20世紀90年代,湖北省畜牧獸醫局進一步完善選育方案、加強擴繁工作,種群發展到3萬多只,遍布麻城市各鄉鎮及周邊的河南新縣、安徽金寨等地,2000年正式命名為麻城黑山羊。
1.3 提升跨越階段
進入21世紀后,當地黑山羊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2001年,湖北麻城大別山良種牛羊繁育場(后改為麻城黑山羊種羊場)建場,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派出專家長期駐場開展技術支持,組建了育種核心群,開展選種選配、性能測定,進行麻城黑山羊的純繁和選育提高。2002年經湖北省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核確定為麻城黑山羊,載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2004版),并列入《湖北省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鄂農牧發〔2009〕40號);2005年制訂發布地方標準DB42T/333-2005《麻城黑山羊》;2009年通過國家審定,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目錄(農業部第1325號公告);制訂發布地方標準《麻城黑山羊養殖技術規范》(DB42/T588-2009);2010年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證第3779361號);2011年載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羊志》。麻城黑山羊已由原始地方群體成為全國知名的優良品種,廣泛分布于湖北大別山區的麻城、羅田、紅安等縣市及河南新縣、光山、安徽金寨等地,建有核心育種場2個、擴繁場38個、年屠宰能力15萬只的屠宰加工廠1個,發展年出欄50只以上的示范戶3 238戶,種群數量達到30余萬只,在發展畜牧經濟、壯大農村產業、助力精準扶貧及帶動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 科技引領產業創新發展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強化育種工作、不斷提升種質水平
種業是農業生產的核心,優良的畜禽品種是養殖業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在服務黑山羊產業發展期間,始終將育種工作放在首位。麻城黑山羊育種場建場伊始,育種團隊以產區原始黑山羊為基礎,選擇毛色純黑、體格較大、體質健壯的優良個體,建立育種核心群,制訂選育技術方案,完成了由農戶散養、傳統選育向規模化養殖、科學系統育種的轉變。通過種羊登記、群體生產性能測定、綜合選擇指數制定及等級評定、選種選配、后裔測定等手段應用,經過近20年的持續選育,麻城黑山羊育種群平均初生重2.0 kg,比選育前提高0.2 kg,周歲重35 kg,平均提高20%以上,成年公母羊體重分別為58和45 kg,平均凈增15 kg,育肥期日增重120 g,屠宰率51.5%,并保持了繁殖率高、肉質好等優良特性,總體生產水平在地方山羊品種中位居前列,種業核心競爭力得到大幅增強。
2.2 創新集成種草養羊配套技術、支撐產業健康發展
根據大別山區生產實際,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制定了種羊測定規程、飼養管理操作規程、牧草種植和高效利用技術、疫病防治與控制等系列技術規程,其中《麻城黑山羊養殖技術規范》《白三葉牧草栽培技術規范》《板栗林下種草養羊技術規程》(圖1)等7項通過專家審定,成為湖北省地方標準;編輯出版了《新編羊病防治手冊》《南方種草養羊實用技術》《湖北省常見優良草種名錄》等5部書籍,編印了《肉羊養殖技術手冊》等科普讀物,創新集成“兩改五推”“三改三推三提高”等實用技術,貫穿羊場建設、引種和運輸、選育與繁殖、牧草栽培利用、草料加工調制、飼養管理、疾病防控、環境控制、廢棄物處理、檔案管理等技術環節,為麻城黑山羊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3 搭建研發平臺、凝練創新技術成果
近年來,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先后建立了國家家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動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種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草牧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平臺。2015年成立的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廣泛吸納農業企業、合作社為理事單位,其中湖北金旸(麻城)畜牧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分別與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聯合組建了湖北省校企共建草地畜牧業技術研發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畜牧業循環經濟研發中心、大別山黑山羊研發中心。產學研協作、凝聚合力,研發了一批科技成果,其中“麻城黑山羊品種標準研制”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麻城黑山羊選育研究”等2項成果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麻城黑山羊選育研究與推廣應用”等2項成果獲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三等獎,為大別山區黑山羊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4 科技進企入戶、精準發力
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2]。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聚力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2016年制定的《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實施方案》得到湖北省政府辦公廳轉發(鄂政辦函[2016]21號)。在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中,發揮科研院所的專家和技術優勢,組織包括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博士服務團成員等在內的農業科技工作團隊,進駐大別山區9個區縣,深度合作湖北金旸(麻城)畜牧有限公司、湖北名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黑山羊育種、加工龍頭企業,建設科技示范基地;專家團隊進村入戶,采取技術講座、現場技術指導、典型示范、發放資料、專家熱線電話等多種方式,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技服務,促進了成果轉化與產業發展,收到黃岡市委市政府等市縣級感謝信20余份,32人次榮獲湖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博士服務團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收到養殖戶“情系農民、大愛無疆”的錦旗及感謝信。
2.5 院企合作、科技助力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髓和亮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以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簽約企業湖北名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橋梁,發揮技術優勢和智力優勢,積極參與羅田縣黑山羊產業精準扶貧“33111”工程。一是準確定位、精準發力,以公司和貧困戶為突破口,熟化推廣黑山羊健康養殖技術等多項技術成果,博士服務團成員長期駐點當好技術“保姆”,精準服務。二是深度合作、擴散成果,重點進行板栗林下種草養羊技術成果轉化,秋冬季節已經落葉的板栗樹下,是成片的綠色草地和悠閑的羊群。三是走進鄉村、答疑解惑,科技專家針對種草養羊貧困戶實際需求,現場講解示范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四是因地制宜、科技示范,以平湖鄉胡家河村為基地,實施板栗林下種草養羊示范與推廣,當地貧困戶養羊初具規模,種草養羊脫貧致富遍地開花。羅田縣林下種草養羊脫貧致富的模式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肯定。2016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湖北省代省長王曉東陪同下來到羅田縣調研精準扶貧工作,現場考察了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對接幫扶的胡家河村胡少元黑山羊養殖基地(圖2),了解板栗林下種草養羊情況,對湖北省產業精準扶貧的成績表示肯定,勉勵農業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厲,發揮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3 科技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啟示
3.1 政策方針、體制機制是基礎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創新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做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2015年8月,全國人大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從國家法律層面上破解了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等政策障礙;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進一步明確細化了相關制度和具體措施;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作為落實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行動依據;從修法、制定配套細則到部署具體任務“三部曲”的完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營造出良好環境,開辟了科技成果轉化新局面。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要求,以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研百項、入百企、進千村、幫萬戶、育千人)為抓手,保障農業科技有效供給,支撐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建立成果轉化實施情況監測與評估機制,并納入績效評估體系,激發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
3.2 準確定位、精準發力是核心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定位于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和農業成果轉化的重要驅動,以科研成果快速轉化成生產力為使命,在科研選題、成果供給、技術服務等方面精準發力。一是以產業、市場、企業、農戶等需求側主體的需求為導向進行科研選題,提升有效科技成果的供給,杜絕躲在實驗室里搞科研;二是圍繞研究方向建設創新團隊,明確團隊科研和成果轉化目標,大力開展種業科技創新、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滿足需求側產業發展需要;三是注重成果的可操作性、技術穩定性和功能效果,形成能被企業和農民廣泛接受認可的農業科技成果,要做到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四是遵照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地域性規律,緊跟生產實際需求,因地制宜,技術推廣和實際生產相符,能有效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避免一種模式到處走;五是精準服務,科技特派員、博士服務團長期駐點,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實現成果供給側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經濟價值。
3.3 橋梁平臺、人才隊伍是保障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在建設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試驗示范基地的同時,以服務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整合省內科技資源,于2007年成立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聚焦關鍵技術問題、共性技術問題、產業瓶頸問題,協作配合、凝聚合力,全力打造湖北農業科技創新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領頭羊”;2015年成立的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已吸納成果需求側主體的150家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加入,形成產學研多方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新格局。圍繞創新驅動,培育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包括“接天線”的創新型人才、“接地氣”的應用型人才、“連市場”的創業型人才和“帶不走”的鄉村專業人才,增強科技創新、推廣、服務能力;提高考核評價體系中成果轉化實績所占比重,激發和調動農業科技工作者投身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責任心。
4 結語
大別山區黑山羊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是老區人民辛勤耕耘的努力,是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專家長期關心支持的結果,也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多年來科技惠農的一個縮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科技成果轉化等重大措施持續發力[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正在興起,經濟發展動力逐漸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4],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的潛力巨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仍大有發展空間[5]。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將繼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科技創新思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立足基礎、注重應用,促進湖北省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生產結構調整和產業提檔升級,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湖北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提供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
[1] 曹丹丘,宦梅麗.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6,22(10):145-147.
[2] 孟 洪,李仕寶.新常態下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6,35(3):57-60.
[3] 邱啟程,袁春新,唐明霞,等.基于供給側和需求側需求視角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8):5-9.
[4] 尉偉杰,夏志禹,王秀芳.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供需研究[J].北方農業學報,2016,44(6):118-123.
[5] 翟金良.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科技與社會,2015,30(3):37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