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剛
摘要:指出了白冠長尾雉是地棲性林鳥,為我國特有珍稀物種,由于人類干擾和威脅,導致該物種種群數量減少及分布范圍明顯縮小。為有效保護該物種,不少學者針對白冠長尾雉生物學開展了大量研究。從生態學、行為學、遺傳學、解剖學、生理生化和人工飼養等方面對白冠長尾雉的研究現狀及成果進行了綜述,以期為后續研究和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白冠長尾雉;研究現狀;人工飼養
中圖分類號:Q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2009103
1 引言
白冠長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我國特有種,屬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受到的威脅卻大于很多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將其列為易危種[2]。國外對白冠長尾雉研究主要在人工繁殖和易地引入領域,國內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白冠長尾雉進行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生態學、行為學、遺傳學、生理生化和人工飼養繁殖等方面。
2 生態學方面的研究
2.1 數量和分布
白冠長尾雉曾在我國的中部和北部山區分布較廣[3],1970年以來的調查表明,其分布區多呈破碎的島嶼狀,局限于河南南部 、甘肅東南部、 安徽西部 、湖南西部、湖北 、四川、重慶及貴州等地[4]。對我國白冠長尾雉的數量調查顯示,大部分地區白冠長尾雉的種群數量呈急劇下降趨勢[5~7],對曾有白冠長尾雉分布的地點調查顯示,已有46%的地點不見白冠長尾雉的蹤跡[8]。
上述研究顯示,白冠長尾雉的分布區域變窄,種群數量不斷減少,而人為因素 (包括棲息地破壞、捕獵、破壞巢和卵等) 是主要原因。
2.2 棲息地
白冠長尾雉的棲息地類型多樣,主要棲息在海拔500~1000 m的落葉闊葉林中,同時也分布于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中[6],棲息地較為固定[9]。繁殖早期常選擇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主要利用東偏東南和東偏西南坡向,且傾向于利用樹冠層較高、落葉層蓋度較低、厚度較高的棲息地,以便獲得良好的隱蔽和取食條件以及食物資源 [10]。育雛期白冠長尾雉的家族群主要活動于針闊混交林中,多位于坡度較緩、東南方向的下坡位,距林緣大于 60 m 且距水源小于 30 m [11]。
在越冬期,白冠長尾雉棲息地選擇受不同尺度上的因素影響, 影響因素之間還能相互作用。冬季白冠長尾雉主要受到地形因素、植被結構和棲息地景觀結構的影響 [12]。喬木胸徑、灌木高度、2.0 m層蓋度及灌叢與森林的距離對雄性白冠長尾雉冬季的棲息地選擇有重要影響[13]。在農田-人工林中的雄性白冠長尾雉在春季和夏季對棲息地的選擇,可能取決于棲息地類型的植被結構[14]。
2.3 活動區
季節不同,白冠長尾雉活動區的面積變化較大。雌性夏季的活動區顯著小于春、冬季,以冬季最大,春季次之。主要源于對相同生境的偏好,使白冠長尾雉在冬、春和夏季的活動區重疊[15]。
雄性白冠長尾雉的活動區春季明顯大于冬、夏兩季,尤以夏季最小,而雌性夏季平均活動區面積略大于春季。繁殖早期,由于雌鳥對高質量棲息地的偏好性,其活動區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重疊;在育雛期,這一現象可能造成部分雌鳥在非繁殖期的集群 [10,15]。
白冠長尾雉占區雄鳥在繁殖期間較為依戀活動區,活動區范圍隨繁殖期結束而減小。活動區植被結構可能是導致白冠長尾雉占區雄鳥對活動區的亞區 (夜棲區、覓食休憩區和過渡區) 利用時間不同的主要因素 [16] 。在冬季,雄鳥繁殖期的活動區面積明顯大于非繁殖期活動區面積,且選擇利用棲息地,但隨機利用活動區的棲息地 [13] 。
2.4 食性
白冠長尾雉為雜食性鳥類,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樹果、樹葉和野草為其主要食物。其食性隨季節變化,早春和冬季吃的幾乎是植物,4~5月份進入繁殖季節也吃昆蟲。秋季吃橡子和昆蟲等,也會在農田吃一些農作物[6]。
2.5 種間競爭
在湖南白云山,同域雉類對不同群落類型的生境有選擇傾向,白冠長尾雉與白頸長尾雉 ( Syrmaticus ellioti) 選擇 4 種以上群落類型,而黃腹角雉 ( Tragopan caboti) 選擇尖葉四照花 ( Dendrobenthamia angustata)為優勢種的群落, 紅腹角雉 ( Tragopan temminckii) 選擇川釣樟 ( Lindera pulcherrima) 為優勢種的群落。同域雉類會在活動空間和資源利用時間上出現不同程度的生態位分化,以達到減小競爭、共同生存的目的 [17]。
3 行為學方面的研究
3.1 集群行為
白冠長尾雉集群方式分為雄性集群、 雌性集群和混合集群,以單性集群為主。尤其在冬季,均為單性集群。不同季節和地點,白冠長尾雉的集群強度和集群率存在差異,夏季集群行為頻次明顯低于冬季,冬季達到全年最高的集群強度[18] 。
集群活動主要發生在白冠長尾雉的非繁殖期。亞成體和成體在繁殖期有時也存在集群行為,可能基于繁殖需要。白冠長尾雉集群時主要活動于混交林、幼林和茶灌中。集群活動對坡位的利用存在時空變化,表現在對坡下位的利用方面。雄性集群的形成過程依次是:獨立活動、靠近、尾隨、一起活動,該模式可能只是白冠長尾雉多種集群形成模式中的一種[19]。
白冠長尾的集群方式因性別不同存在顯著差異。雄鳥領域性強,很少與其他雄性個體集群;而雌鳥集群傾向性強,通常以 4~6 只的群體游蕩于雄性的活動區之間,與該活動區的雄鳥組成不穩定群體,偶爾與其他群暫時組成更大的群體。雌、雄白冠長尾雉集群方式的不同可能與經受的捕食壓力和交配競爭強度 (雄>雌) 有關[20]。
3.2 夜棲行為
白冠長尾雉的夜棲行為主要受季節、天氣和性別因素影響。基于隱蔽需求,白冠長尾冬季夜棲通常選擇常綠針葉樹種,而夏、秋季也選擇一些蓋度好的落葉闊葉樹種。白冠長尾雉夜棲時間和地點較為固定,天氣惡劣則不固定。雄鳥常單獨夜棲,而雌鳥常夜棲于同棵樹上,這可能因為不同性別對群體依賴程度不同造成的[21]。
3.3 活動節律及時間分配
1 d之中,白冠長尾雉存在2個活動高峰期。上午雌性白冠長尾雉的活動高峰期比雄性晚2 h。白冠長尾雉的行為包括移動、覓食、警戒、梳理、休息、對抗和育幼,其中移動和覓食為主要行為,二者占到總頻次73.81%。雄性個體的警戒行為頻次比例遠低于雌性個體。移動、取食和對抗行為頻次比例在不同季節存在顯著差異,秋、冬季移動行為比例顯著低于夏季,而夏季的取食行為比例明顯低于冬季。此外,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為比例在個季節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22]。
3.4 繁殖行為
白冠長尾雉產卵期在3~6月之間,產卵時間可能受氣候影響。雌鳥負責孵卵,孵卵期平均每1.3 d離巢1次,平均每次離巢時間為106~140 min,常于午后離巢,陰雨天較少離巢,離巢時間和當時環境溫度顯著相關。繁殖期若巢被破壞,雌鳥可能再次營巢繁殖[23]。
4 遺傳學方面的研究
利用分子生態學的方法研究表明,神農架、金寨、董寨、廣水4個白冠長尾雉地理種群有25種單倍型,廣布于各種群,39個多態位點,變異全是轉換;分組方式為“神農架種群/金寨種群/董寨種群、廣水種群”;研究個體的線粒體單倍型聚類樹分為兩支,但都不是單起源;核苷酸差異分布和Fus值證明白冠長尾雉4個種群歷史上都沒有種群擴張跡象;導致白冠長尾雉瀕危的原因不是遺傳因素,而是棲息地破壞甚至喪失和人為獵殺等[24]。
5 解剖學方面的研究
白冠長尾雉內臟器官系統的大體結構與家雞相似[25],其消化系統和其生活習性相適應,如小腸相對較長,嗉囊不甚發達而盲腸較發達,說明其貯食能力稍弱且植物性食物在食物組成中所占比重較大。肝約占體重的1.3 %,這一比例比其他雉科鳥類都低,肝與體重的相對重量與其地棲程度成正比關系,即白冠長尾雉的地棲性不如其他雉類強[26]。
6 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白冠長尾雉卵殼分為表面晶體層 、柵欄錐體層和殼膜層,柵欄層有很多蜂窩小孔;卵殼表面有許多圓形或橢圓形的氣孔,可能與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氣體交換有關,氣孔橫斷面呈細漏斗狀,在其上半部有顆粒狀填充物。白冠長尾雉野生和籠養個體卵殼成分有顯著差異 [27]。野生較籠養的白冠長尾雉所產卵的結構更緊密堅固,因此更適應自然環境[28]。
白冠長尾雉紅細胞膜上存在C3b受體,證明其紅細胞有免疫功能,也說明白冠長尾雉具有免疫系統。白冠長尾雉紅細胞C3bRR率及ICRR率分別為38.02±2.75(%)和22.90±1.63(%),C3bRR率和ICRR率之間差異極顯著 [29]。
7 人工飼養方面的研究
7.1 飼養
白冠長尾雉屬雜食性鳥類。春季早期主飼料占飼料總量的70%,青飼料占30%。在其配對產卵期間,要增用熟雞蛋、黃粉蟲、魚骨粉、維生素和鈣片,主飼料占總量的65%,青飼料占30%,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占5%。夏季主飼料占總量的 60%,青飼料占 40%。冬季要增加白冠長尾雉熱量的攝人,主飼料占總量的 75%,青飼料占 25%。白冠長尾雉的飼料種類要多樣,根據不同季節調整配比,適時、適量增加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30]。
7.2 疾病治療
籠養雌性白冠長尾雉難產可采用按摩、開塞露點滴和喂藥的方式使其成功產卵;病情嚴重時可通過手術將卵取出,然后予以縫合和給藥治療。治療后母雉痊愈且恢復產卵[31]。
白冠長尾雉患巴氏桿菌病早期使用恩諾沙星、氟哌酸可控制病情。用藥時劑量要合理,連續用藥3~5 d,要選擇幾種藥物交替使用,避免病菌對某種藥物產生耐藥性。加強飼養管理,特別要搞好衛生消毒工作,減少應激,就可減少該病的發生[32]。
白冠長尾雉可患大腸桿菌病。可用桿菌快克分早晚2次飲水給藥,同時也對未患病動物飲水給藥進行預防。對病患于肩下翅根部肌肉注射慶大霉素,3萬IU/只,1 d 1次,連續治療5 d。注射靜脈能量合劑以支持治療。通過對癥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33]。
河南首次發現白冠長尾雉感染雞異刺線蟲的病例。感染雞異刺線蟲后易感染致病菌而引發疾病。在白冠長尾雉飼養過程中,要注重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定期消毒和驅蟲[34]。
8 結語
我國學者對白冠長尾雉的生物學展開了較多研究工作,對該物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有效對其進行保護還遠遠不夠。白冠長尾雉與同域雉類的生態位關系、野生種群的食性分析、繁殖行為、鳴聲與行為的關系、人工種群野外放歸等都是今后可以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正旺,丁長青,丁 平,等. 中國雞形目鳥類的現狀與保護對策[J].生物多樣性,2003,11(5):414~421.
[2]IUCN.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2011-01-14].https://www.iucnredlist.org.
[3]鄭作新,譚耀匡,盧太春,等.中國動物志鳥綱 第四卷:雞形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173~75.
[4]鄭光美. 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吳至康,許維樞. 白冠長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在貴州的分布與數量[J]. 動物學研究,1987,(01):13~19.
[6]胡小龍,王岐山.白冠長尾雉的生態研究[J],野生動物. 1981,(4):39~44.
[7]余志剛,蔣 鴻,李 峰,等.妥打自然保護區鳥類及白冠長尾雉消失原因分析[J].貴州科學,2011,29(3):44~49.
[8]ZHOU C,XU J,ZHANG Z. Dramatic decline of the Vulnerable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endemic to central China [J].Oryx,2014:1~6.
[9]吳至康,李筑眉,許維樞. 白冠長尾雉的分布與種群密度[J].貴州科學,1991,9(3):215~219.
[10]劉 陽.白冠長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 雌鳥活動區及擴散行為的無線電遙測研究[D].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2006.
[11]徐基良,張曉輝,張正旺,等.白冠長尾雉育雛期的棲息地選擇[J].動物學研究,2002,23(6): 471~476.
[12]XU J L,ZHANG X H,ZHANG Z W,et al. Br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in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Henan Province,China[J]. Zoological Research,2010,31(2):198~204.
[13]徐基良,張曉輝,張正旺,等. 白冠長尾雉雄鳥的冬季活動區與棲息地利用研究[J]. 生物多樣性,2005(5):416~423.
[14]XU J L,ZHANG Z W. Home range and habitat composition of male Reevess Pheasants in an agricultural-forest plantation landscape in central China: a preliminary report [J]. Chinese Birds,2011(1):53~58.
[15]盧 珊.大別山地區白冠長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活動區與擴散行為研究[D].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2007.
[16]孫全輝,張正旺,鄭光美,等. 繁殖期白冠長尾雉占區雄鳥的活動區[J]. 動物學報,2003(3):318~324.
[17]宿秀江,何建軍,薛亞東,等. 白云山自然保護區雉類對生境的選擇[J]. 湖南林業科技,2016(2):26~33.
[18]趙玉澤,曹婉露,余 進,等. 基于紅外相機技術的白冠長尾雉集群行為研究[J]. 生態學報,2016(9):2513~2520.
[19]孫全輝,張正旺,阮祥峰,等. 白冠長尾雉集群行為的初步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111~117.
[20]張曉輝,徐基良,張正旺,等. 白冠長尾雉孵卵行為的無線電遙測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55~259.
[21]孫全輝,張正旺,朱家貴,等.白冠長尾雉冬季夜棲行為與夜棲地利用影響因子的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8(1):108~112.
[22]趙玉澤,王志臣,徐基良,等.利用紅外照相技術分析野生白冠長尾雉活動節律及時間分配[J].生態學報,2013,33(19):6021~6027.
[23]邱 陽.白冠長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 的繁殖行為和營巢成功率研究[D].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2010.
[24]常 江.白冠長尾雉部分地理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與種群遺傳分化的研究[D].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2006.
[25]路紀琪,呂九全,牛紅星,等. 白冠長尾雉部分系統和器官的形態學研究[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89~91.
[26]路紀琪,呂九全,朱家貴,等.白冠長尾雉消化系統的形態學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1):85~87.
[27]常崇艷,張正旺,陳曉端,等. 白冠長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 卵殼的超微結構及元素組成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78~82.
[28]常崇艷,馬 輝,張正旺. X射線衍射對3種雉類卵殼晶粒度的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242~245.
[29]王 玲,周緒正,尚志峰,等.白冠長尾雉紅細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特產研究,2008,30(3):10~12.
[30]溪 波,朱家貴,阮祥鋒,等.人工飼養白冠長尾雉四季飼料的配比[J].中國畜禽種業,2012,8(9):134.
[31]溪 波,朱家貴,張可銀.人工圈養白冠長尾雉難產治療方法[J].野生動物,2011,32(3):160.
[32]鄧大軍,關偉杰,李 瑋,等.白冠長尾雉巴氏桿菌病的診治[J].河南畜牧獸醫,2013,34(8):50.
[33]耿艷杰.白冠長尾雉等鳥類感染大腸桿菌的診治[J].經濟動物學報,2011,15(2):85~87.
[34]卜艷珍,王念偉,張學成,等.白冠長尾雉感染雞異刺線蟲的報道[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