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雪俠
(榆林市榆林學院 政法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陜西省資源富集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司雪俠
(榆林市榆林學院 政法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陜西地區資源豐富,屬于典型的資源富集區,但是,隨著社會發展與資源的深入開發和使用,給生態環境惡化和人們生活質量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因此,以我國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為導向,本文指出了解決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落腳點,綜合考慮陜西資源富集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與發展機會成本等各種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和運用行政與市場手段,理清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之間的關系,調整好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利益關系,真正建立一項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行的補償機制。
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隨著陜西省經濟迅速發展,資源富集區得到開發,在充分開發和利用豐富的資源的過程中,涌現出了更多的生態和環境問題,已經逐漸成為阻礙陜西資源富集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近年來,雖然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等基本理及一系列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對策和建議。但是由于地域、經濟發展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地區所采用的生態環境建設措施理當有所不同。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陜西省資源富集區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還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建立健全陜西省資源富集區生態補償機制,提升資源富集區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生態補償,指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利用生態系統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服務目的所形成的生態補償機制,是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生態環境與經濟利益之間關系的一項重大的制度安排。因此,應把握好生態補償的核心思想,完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機制。其一,生態補償機制不僅僅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落腳點,而且是通過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的。需要把握好陜西省資源富集區生態系統服務的總體價值,對其進行相關標準的評估,才能在節約生態保護成本的同時大力推進資源開發,提升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機會成本。遵從生態補償基本原則,建立健全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相當的生態補償機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進行評估,對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生產經營所需要的生態資源進行監測,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與氣候調節等為導向進行綜合評估,在一定的標準下精確核算,力爭建立其環境友好型的資源開發體系。其二,在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評價的時候建立健全指標、價值估算體系,統一標準,以現實的補償能力為依據,以國家發展和資源富集區的實際情況,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破壞為基礎,形成協商和博弈的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基礎的補償機制。需要與時俱進更新生態補償思路,在生態環境保護者與受益者之間進行公平分配,分清生態環境的破壞者與受害者,確保受益者平衡所得到的經濟效益、保護者得到應有的經濟激勵與破壞者承擔起相應的生態破壞成本。
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重點工作內容不在于補償,而在于恢復。對生態系統本身進行保護,旨在以恢復生態環境為目的,促使為獲得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的破壞者承擔相應的責任,對破壞的生態環境成本標準補償,切實以內化外部成本為基礎,把握好資源開發與發展的機會成本,對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的外部不經濟性行為進行補償,切實恢復生態服務功能。
其一,找準生態環境破壞的破壞者,按生態破壞的恢復成本進行補償。因為在資源開發活動中,難免會造成一定范圍內的生態環境破壞,比如水土流失、水資源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都會大大降低資源富集區域水土保持、景觀美化與氣候調節等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從整體上減少社會福利,則必須遵從“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量化環境治理成本,建立與生態恢復相關的生態補償機制。其二,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相關的受益者應為生態服務和生態效益付費,將生態環境恢復建設貫穿與人們發展性的思維中,結合社會和經濟活動,實現生態環境恢復機制與補償政策的融合。以生態系統市場價值為基礎,對資源開發的市場供給進行生態環境功能的調節,解決好生態環境破壞外部成本問題,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外部效益,引導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在生態補償機制的作用下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對于不同資源開發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的不一樣,只有綜合把握和運用好行政和市場手段,才能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切入點,調整好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利益關系,從而完善生態系統和環境投入補償機制,為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供一項環境經濟友好型的政策。
其一,建立以區域性為主的生態保護機制,抓好環境污染防治,把握好“污染者付費”的基本原則,并建立健全與“受益者付費和破壞者付費”原則相關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需要考核生態環境保護者的直接投入成本,對相關的機會成本進行計算,對生態環境保護者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考查和計算,將其納入生態補償標準中,并以生態保護者所犧牲的部分發展權為依據,綜合考慮其直接投入與機會成本之和。其二,生態受益者也應該在生態補償機制中,他們應該為資源開發過程中所享有的產品和服務而付費,以市場交易來確定生態環境保護者的投入與生態補償標準。目的是激勵生態保護者,不斷創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思路,采用新的技術和手段,最大限度降低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成本,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協調配合,綜合作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在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引導下實現陜西省資源富集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對于不同資源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所采用的生態補償標準應該不同,應找準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以重大生態價值區域為基礎,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補償機制。其一,推動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機制,以協調好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管理為切入點健全其投入機制,落實和把握新時期環保工作的要求。應做好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的財政支持,立足于生態環境補償因素,在陜西省資源富集區組織和開展生態環境補償試點工作,積極改進和完善資源開發重點補償機制,突破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利益關系問題,調整好生態補償的實踐探索工作,拓寬生態補償資金來源與補償渠道,不斷更新生態補償方式,建立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保障體系。其二,從陜西省資源富集區資源開發及環境保護實際情況出發,對生態功能區進行重點生態補償,理順生態功能重要區生態補償思路,積極轉變生態環境建設觀念提高環境建設水平,全面規劃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對生態功能區進行范圍調整,從而建立好相關的生態補償標準體系。目的是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為基礎,建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并采用配套的政策進行環境質量評價,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實現生態補償標準核算研究,“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搭建有助于生態補償機制的政府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管理平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的共建共享機制,協調好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工作。
理清生態補償的基本思路,做好總體框架工作,立足于不同地區和環境問題,建立健全補償類型、補償主體和補償方式等的生態補償機制。因此,應找準生態補償的主體,綜合運用政府生態補償和市場生態補償機制。
其一,應站在綠色發展的戰略性高度,增強生態補償機制的全局性和前瞻性,做好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總體框架,對資源開發進行重點領域生態補償。遵從資源富集區的實際需要,結合現有的生態補償機制與工作全面滲透和考慮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準確劃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責任范圍,找準生態補償機制的責任主體,以政府為主導協同資源開發利益相關者共同解決好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從而在影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眾多要素中整合各方力量和資源,把握好不同區域和不同資源對生態系統服務的破壞與貢獻,根據利益相關者對行為主體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補償。其二,做好各種資源的生態要素管理工作,對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提供支持性工作,確定好生態環境補償標準與所采用的補償方法與依據。做好資源富集區資源開發過程中的資金補償、實物補償與政策補償,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采用政府補償和市場補償方式,以資源富集區所在的地方政府為實施和補償主體,以生態安全、區域協調發展為導向,進行政府財政補貼與項目實施等的補償,進行差異性資源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實施。并以市場補償機制為輔,以生態環境要素為基礎,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的保障機制,增強各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生態環境全方位建設和保護,從而以市場為導向解決好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協調和提升資源富集區的生態環境發展能力。
綜上所述,要建立健全陜西省資源富集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把握好生態補償的核心思想,完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機制;抓好生態環境系統價值點,建立以恢復為主的生態補償機制;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切入點,完善生態系統和環境投入補償機制;以重大生態價值區域為基礎,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補償機制,并找準生態補償的主體,綜合運用政府生態補償和市場生態補償機制,才能全面協調好資源富集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工作。
[1]李仁發,蔡紹洪.貴州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研究[D].貴州:貴州財經學院,2011.
[2]楊一容,魏敏.基于制度短板的生態旅游資源補償機制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9.
[3]曾加,竇鵬娟.資源富集區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略論——以陜北能源礦區為例[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Z1).
[責任編輯 柯 黎]
F426.21
A
1673-291X(2017)23-0089-02
2017-04-18
司雪俠(1977-),女,陜西長安人,法學碩士,副教授,從事法學教學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