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 四川樂山614000)
大數據背景下的企業財務報告改進
張明
(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 四川樂山614000)
在大數據時代,會計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作為財務會計最終成果的財務報告,在新的環境下日益凸顯其局限性。因此,研究了現行財務報告在大數據環境下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大數據對財務報告的影響,從而提出了改進企業財務報告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的需要。
大數據;財務報告;信息披露;多維報告模式
目前,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社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觀點已獲得了世界公認。哈佛大學教授加里·金將其稱為一場在所有領域都將發生的革命。《華爾街日報》將大數據時代列為引領未來繁榮的三大技術變革之首。國際知名的財會組織或機構,如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CIMA(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AICPA(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IMA(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四大會計事務所等都在研究大數據對會計理論的發展及對從業人員帶來的影響與挑戰。EDGAR Online(埃德加在線)對大數據的發展趨勢及其對財務、金融領域的影響也展開了研究。大數據時代下的企業財務報告正面臨變革,分析大數據對財務報告的影響及探索借助大數據的優勢改進財務報告、推動財務報告的研究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傳統財務報告內容過于高度集中
傳統財務報告是對會計業務高度概括的結果,是一系列經濟業務或事項的綜合結果。財務報告是使用者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渠道,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財務信息的情況下,才能滿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否則在決策時會出現財務信息不足或無效問題。高度集中反映出當前財務報告信息披露過程不連續,信息使用者獲得的僅僅是結果,對結果的過程不了解,影響了信息的真實性。雖然會計核算手段已進入到互聯網、大數據和云時代,但財務報告信息仍停留在提供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階段。
(二)非貨幣財務信息不能得到有效體現
受信息收集手段、信息處理技術和信息披露成本等的制約,傳統財務報告主要關注有形資源,主要披露的是能貨幣化的財務信息,對不能以貨幣計量的人力資源、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等軟資產無法真實反映。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全民創新的時代。企業的人力資源、創新研發能力、知識產權、管理層治理公司能力、履行社會責任等非貨幣信息是評價企業發展前景、衡量企業內在價值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這些信息在傳統財務報告中不能有效得以體現,造成財務報告使用者信息的不對稱性,財務報告的目標性逐漸減弱。在大數據時代下,這些非貨幣信息體現通過大數據技術,通過其強大的收集、處理和披露功能將正在成為現實。
(三)財務報告的時效性面臨挑戰
傳統財務報告采用定期報告模式,披露時間間隔較長。以歷史成本為主的財務報告在相隔一段較長時間后才公布,如中期報告一般需要延后兩個月,年度報告一般要到下一年度的第一季后,導致報告中數據與決策的相關性減弱,企業決策缺乏有力依據,使現時經濟決策的參考價值降低,同時還忽視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和為幕后交易提供了條件。大數據環境下信息呈爆炸式發展,信息瞬息萬變,企業財務狀況不斷發生新的變化,財務報告的時效性對企業決策的重要性不斷增加。
(四)財務報告的個性化需求不能得以滿足
傳統財務報告是一種按標準、通用的格式向信息使用者傳輸信息,這種通用的財務報告注重標準化,忽略了不同使用者之間信息需求上和使用上的差別,導致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較低。傳統財務報告設計的最初目標就是服務于企業投資者,因此,采用固定的報表格式和固定的項目數據,無法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大數據環境下,不同利益相關者對財務報告信息的需求呈現多樣化,解決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差異,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是會計信息披露噬待解決的新課題。
(一)擴大了財務報告的范疇
首先傳統財務報告主要反映的是能貨幣化和結構化的財務信息,對非貨幣化和半結構化、非結構化的非財務信息披露不足。在大數據環境下,人力資源、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等軟資產在企業發展中的價值越來越高,迫切要求在財務報告中進行恰當的確認與計量。非貨幣性信息的披露主要包括技術研發能力、產品市場信息、管理層治理能力、企業社會關系網絡和會計信息不確定的披露等五個方面。其次傳統財務報告衡量的業績是過去的經濟業務或事項,滿足了工業時代的需求,但在大數據時代,還要求對投資于顧客、供應商、雇員、工藝、技術和創新等項目進行業績計量并反映在財務報告中,因為這些投資才是公司價值的未來創造者。最后對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的項目要求增加,如增加資產負債表外項目的披露、對子公司和準子公司信息的披露等。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財務報告受成本影響而無法收集和處理的相關需要披露的項目成為可能,這些都大大擴大了財務報告的范疇,也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二)強化了財務報告的相關性原則
財務報告的目標主要有“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種觀點。在我國現階段,把財務報告提供的有關信息的用途首要放在反映企業管理層的受托責任上,然后才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有用性。大數據環境下會計信息不再是信息使用者決策所依賴的唯一信息,大數據技術為各種信息資源的收集、使用效果的驗證提供了條件,拓寬了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的途徑。如果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相關性不斷減弱,而其他系統提供的信息價值不斷增加,則可能導致會計職業的生存與發展都受到威脅。大數據時代下對會計數據的相關性不斷強化,為會計職業的發展與競爭注入新鮮血液。
(三)要求改革財務報告信息披露機制
信息是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的基礎,而以財務報告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提供有效信息的主要來源。傳統的“四表一附注”已不能揭示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近年來國內外對信息披露研究的迅速興起正是市場需求的體現。2014年,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指出,現有財務報告在公司財務業績、財務狀況、現金流量和風險上沒能提供充分信息;要求IASB與FASB共同開發分層信息披露框架。2015年11月,我國證監會對主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年報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提出修改,要求構建統一框架下的分層次信息披露體系。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革增強了數據的流動性和獲取性,促進了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改善了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了資本市場效率。
(四)財務報告由事后報告轉向實時報告
大數據環境下財務信息對決策的支持作用越來越大,財務報告的及時性與有效性在企業決策中日益凸顯重要地位,要求財務報告由事后反映向預測未來發展。因此,對已發生信息的報告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要求建立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探索財務報告實時披露、個性化披露的途徑,而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會計信息實時的收集、處理、加工和披露成為可能,信息使用者可以隨時了解和掌握企業財務情況,通過動態實時的財務報告做出正確決策。
(一)提高財務人員對大數據的認識、收集和分析能力
大數據時代,財務人員的職能由“核算財務”向“價值提升”轉變,財務人員的重要職責是對數據的使用。因此,首先要提高財務人員對大數據的認識。大數據時代可以獲得更多、更完整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貨幣化信息和非貨幣化信息等。數據是具有重大商業價值的信息,發現和理解數據的內在價值及數據間的關聯性是大數據的核心所在。其次,在收集數據時對海量數據應具有處理能力和對重要信息的識別能力。大數據密度低的特征意味著并不是所有數據都是信息,也不是所有信息與決策相關,篩選出有用數據體現了對數據處理技術的能力。最后提高財務人員數據分析的能力,培訓他們深入挖掘大數據內在價值的能力,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
(二)增加財務報告披露的內容和形式
在如今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企業財務報告不再是僅反映企業這個微觀主體的狀況,還應是反映外部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等所有數據的綜合報告,這些因素包括貨幣信息和非貨幣信息、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等。因此,大數據環境下要求解決企業財務報告信息不足的缺陷,注重信息的完整性。完整的會計信息有助于全面、準確反映企業狀況,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決策依據。傳統財務報告的信息媒體主要是文字和圖表、通過傳統的大眾媒體途徑將采用統一標準格式的財務報告發布出去,使用者被動地接受,這些形式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大數據環境下企業可以通過光纖傳輸介質快速地完成信息傳輸,信息的媒體可以擴展為聲音、圖像、圖形、動畫等多媒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獲取“個性化的財務報告”。
(三)加大財務報告協同軟件的開發
傳統財務報告主要是依靠“人”完成的,人為錯誤、人為干預和缺乏協同導致了財務報告錯誤百出、信息失真,尤其在大數據時代,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各種信息對財務人員是嚴重考驗。大數據時代技術手段的不斷提升,有必要也有條件開發一款財務報告軟件,該軟件通過統一的系統平臺能夠將不同部門連接起來,真正做到任務和數據上的協同,實現自動化生成定期或實時報表,并能確保相關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對重大事項信息能夠自動提供深度分析和對企業未來發展進行預測,更好履行報告義務和社會責任。
(四)建立動態、實時和多維的財務報告模式
21世紀是信息膨脹的時代,只有財務報告能提供及時的會計信息,才能幫助使用者做出正確的預測和決策,才能體現信息的價值,才有助于會計職業的發展。借助大數據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對企業的會計活動要及時進行處理,自動生成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等,實現信息的即時匯總、實時報送。當然,對于一些需要深度加工的信息可以采用定期報送,將實時報送與定期報送有機結合起來。傳統財務報告在會計計量、貨幣假設、會計分錄等方面的單一性已不能滿足多元化信息的需求,所以多維財務報告應運而生。未來財務報告應是將核算流、計量屬性等統一整合的“多維”財務報告,能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信息。建立動態、實時、多維的未來財務報告模式,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信息技術發展推動下的必然結果。
[1]張王飛,張根文,朱衛東.大數據、會計流程再造與財務報告質量提升[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6,(2):93-97.
[2]陳良華,李志華,張 .會計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管萍,宋良榮.大數據時代引領財務報告變革[J].財務與金融,2014,(6):38-42.
[4]趙婧.大數據背景下企業會計數據的新特點[J].財會月刊,2015,(11):105-108.
[5]袁振興,張青娜,張曉琳,張曉雪.大數據對會計的挑戰及其應對[J].會計之友,2014,(32):89-92.
[6]趙序海.大數據時代基于多維會計的財務報告變革[J].財會月刊,2014,(11):17-21.
[7]俞紅梅,吳啟高.大數據時代財務報告及其未來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6):231-233.
[責任編輯 柯 黎]
F275
A
1673-291X(2017)23-0137-02
2017-04-18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院級基金重點項目(C112017004)
張明(1980-),男,四川金堂人,講師,會計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財務理論與實務、碳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