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平華
現代學校教育的價值:從二語習得理論得到的啟示
◎段平華
本文討論了能力素質和知識技能之間的差異,并指出現代學校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能力素質教育而非知識傳授。作者借用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中習得的概念,說明能力素質也需要在環境中自然習得,而學校應該為學生構建一個有利于素質習得的真實環境。文章最后強調,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并為學生構建素質習得環境不僅是現代社會的急切需求,更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
不少落馬貪官在任時做的廉潔教育講座講得可謂“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發人深省”,說明他們并非不知道貪腐的危害;在考場上揮灑自如的不少大學生走上社會后卻四處碰壁,被稱之為“高分低能”;二戰期間殺人如麻,犯下累累戰爭罪惡的不少德國納粹將軍竟然都是博士畢業生……太多的事例告訴我們有知識不等于有素質,學校教育也未必能培養出素質全面的人才。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常常言必素質,開口閉口素質教育,卻并未明確素質是什么,什么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素質教育。我們的學校長期以來都被人們當作傳授知識的地方,對學生的考核和評價也往往限于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即便培養出來的人有文憑沒能力,有知識沒素質也似乎不是學校的責任。
人們熱衷于談論素質:思想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綜合素質等等,但是很多人并沒有真正認識素質的含義,往往將素質與知識混為一談。事實上,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甚至相互之間也沒有必然聯系。簡單地說,知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是知道和認識。受遺忘和新知識的影響,知識是最不穩定的,處于認知的最低層面。而素質是受后天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形成的基本品質和素養,是一種與遺傳特征相類似的,接近本能的、穩定的特質。處于知識和素質之間的技能則是完成某一活動的才能,與知識相比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與能力素質相比卻缺乏本能性、自覺性和及時性。換言之,有的事情是明明知道的,但不一定能做,能做的事情在關鍵時刻卻不一定會去做,而有的事情是做了卻不一定說得出緣由。就像不少人學的外語,即便記住了一肚子語法單詞,卻聽不懂也開不了口,或者一開口就犯錯,而自己的母語可以說得呱呱叫卻不一定能解釋清楚語法結構。從某種角度來說,知識和技能是“冰山”以上的部分,其特征明顯、突出且容易衡量,而素質則是“冰山”下面的部分,是即便把知識都忘光了還剩下的東西,最為穩定,卻最為抽象,最為隱形的東西,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借用二語習得理論中“學得和習得”的概念來描述和理解知識和能力素質之間的區別最為貼切。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1981,1982)認為:語言習得是將學習者置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通過交際過程直接獲得語言的交際能力,就像兒童對于母語的習得一樣,因此,習得的語言地道、自然而流利,是最可靠、最有效的,而學得的語言由于是通過學習語言的知識和語法規則進行的,往往不能及時、準確、有效地將這些知識運用于真實的交際場合,因此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在這里,我們可以借用語言學得及習得假設的重要啟示,學校傳授知識有如學習語法規則,對于學生的能力素質的培養不一定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學得一定不能代替習得,知識不能直接轉化為能力素質。反之,如果我們能夠將學校創建成為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學習環境和管理環境,一個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的環境,用“潤物細無聲”的大道來影響和感染學生,對于塑造學生的能力素質一定是高效而具有深遠意義的。
在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可謂四通八達,知識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什么百度百科、維基百科、TED講座、慕課等等,甚至在不經意間,QQ和微信也在傳播各類知識中承擔起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師再也不可能像從前那樣維持對知識的壟斷權,教室也不再是傳授知識的唯一圣地。更何況我們的很多教材自身不注重更新換代,內容陳舊。有人甚至開始懷疑將來學校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得確,如果學校教育的功能僅僅是傳授知識,那么我們的學校教育將始終處于低階的層次,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實體存在的價值也必將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現代學校教育再也不能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應該以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為根本,應該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為根本。學校唯有其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的功能永遠變不了,也替代不了。事實上,在計算機網絡包圍的這個現代社會里,學校教育反而應該更能凸顯出學校教育真正獨特的價值和意義,進一步促使我們的教育回歸到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的本真上來。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教授學生知識不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目的,更應該成為一種手段,一種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的手段。學校要注重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良好修養,將理論知識轉化為他們對待和解決問題的態度、能力和方法。學生要從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獲得專業眼光、專業方法、專業習慣和專業態度。通過這種學習知識的手段,我們更要培養學生熱愛學習、善于學習、勤于思考、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良好品質,培養他們公平正義、堅持真理、除惡揚善、光明磊落的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團結友善、公平競爭、不怕困難、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他們與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熱愛美、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美好心靈。
我們無意于否認學校在傳授系統知識中的意義和作用,也不否認通過知識的積累和溫習改變或改善學生大腦圖示結構的方式,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但要客觀看待其效果,更不要誤以為知道了的事情就一定能做,能做的事情就一定會去做。
和語言的習得一樣,通過真實的或者創設的環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潛移默化是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的最高境界,也是最佳手段。學校要充分重視教育過程的點點滴滴,善于化有形教育于無形。比如說通過教師和管理服務人員的浩然正氣和高風亮節言傳身教,通過創建良好的校風和班風,對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素質教育必然入腦入心;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活動,通過實驗、實習和見習,通過討論辯論、作品推介、設計展示、論文寫作,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等等方式開展的專業素質教育和綜合素質教育,其效果不容置疑;通過精心組織開展各類體育運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和鍛煉習慣,良好的運動方法和競技意識,高尚的體育精神,對于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具有更為重大的意義。
這才是一種意義深遠的育人環境,而現代學校教育的真正價值更應該是創建、維護和捍衛這樣一種環境。
素質習得論強調知識、技能和能力素質的本質區別,提醒人們有知識技能不一定有能力素質,要求學校教育從單純以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為目的的誤區中走出來,要“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強調教育環境的創建對于學生能力素質的形成所產生的關鍵作用;呼吁學校要努力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并將學生素質的培養作為我們學校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并為學生構建素質習得環境不僅是現代社會的急切需求,更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
(作者單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