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愛英
敦煌壁畫與永樂宮壁畫墻底劃分歸類的依據及對繪畫風格的影響
◎賈愛英
縱觀世界繪畫藝術,早在先民時期就出現洞窟巖壁上的繪畫形式,壁畫作為中國畫重要的繪畫形式,具有極強的的傳承及研究價值。中國畫傳統繪畫樣式分為壁畫和紙絹繪畫。壁畫又分為洞窟壁畫、廟堂壁畫(寺觀壁畫)、墓室壁畫。按壁畫做底精細程度分為粗底壁畫、刷底壁畫、裝貼壁畫。將壁畫按做底方式不同進行劃分的方法充分說明墻底制作的重要性和對壁畫形式起到影響的決定意義。
壁畫底子是壁畫的承載體,是壁畫繪制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做底的方法,則直接影響了壁畫的繪畫方法以及造型方法。現以敦煌壁畫和永樂宮壁畫為例將兩者做底的方法做一個比對,從中可以得出墻底制作工藝形成的原因及對壁畫繪制風格和表現方法的影響。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所形成的石窟群。敦煌壁畫的做底方法因地制宜,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位于青海、甘肅、新疆交匯處。三危山之西,鳴沙山以北、隔壁與沙漠相連處,氣候干燥降水量小。敦煌石窟的開鑿均選在山體的斷崖之上,山體巖層多為砂礫巖,砂礫巖以礫石為主要骨架,中間填充了較細的砂石顆粒,又被粘土雜基充填,具有形狀不均勻的特點。此種地層結構粗造也極易剝落坍塌,故無法直接在砂礫巖壁面上繪制壁畫。我們偉大的能工巧匠便在將要繪制的砂礫巖壁面上制作“壁畫地仗”。
壁畫地仗的制作具有一套完善的工序方法,為了使制作好的壁畫光滑平整又不會剝落,地仗制作整個過程分三層完成,每一層按粗細程度逐序附加。第一層用取自洞窟附近的粉質砂土摻和麥秸草和制成泥,壓抹在洞窟的砂礫面上;第二層為細泥層,用莫高窟前宕泉河河床上的澄板土,在其中摻和麻筋,調制成泥,涂抹在粗草泥層上;第三層為白粉層,最后在細泥層上涂制一層非常薄的高嶺土、石灰或者石膏之類的粉層,地仗便制作完成。
制作好的地仗相對砂礫巖光滑平整了許多,由于每一層的粉層都加了膠作為粘合劑,所以本身也使地仗具有防滲透的功效,保證了壁畫繪制時線條及顏色可以保留在地仗表面,呈現出礦物色自身色澤飽和色相厚重的特征,也保證了每一層繪制顏色都能保留在地仗表面,層層顏色的疊加也是壁畫呈現出豐富色彩關系。
永樂宮屬于道教建筑,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北3公里的龍泉村附近,由距離現址20公里的永樂鎮招賢村搬遷而來。始建于元代,前后建造了100多年。永樂宮遵循中國傳統道觀建筑的布局建造由北向南依次為宮門、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三座殿宇均繪有壁畫。現存壁畫總面積為1005.68平方米,主要分布在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四座元代建筑內。
永樂宮壁畫的墻底制作和敦煌壁畫有不同之處,主要原因取決于洞窟和廟堂建筑的載體不同。永樂宮墻體為土坯建造,墻底制作需要竹制鉚釘和麻繩的銜接。其方法是用木框將墻面分成50~60厘米的方格,距離后墻20~30厘米,以此保障壁畫的通風性。然后將竹子削成鉚釘狀,釘頭中間部位劈開縫隙,釘入每一個木架方格內測的竹鉚釘用細麻繩勒進縫隙按“米”字形纏繞,使麻繩形成米字網狀。網狀墻做成后就可以上泥了,泥底制作同樣分三層。第一層泥,將截成15厘米左右的麥秸或者稻草,經石灰水泡7~10天后加入經數年風化去堿性的土里,可用土坯替代,用膠和糯米水和制成泥壓抹在墻體上,厚度為4~5毫米。第二層泥,將谷殼和土用膠、糯米水和制成泥,待第一層泥八成干時壓抹在墻體上,泥和谷殼的比例為3:1。第三層泥,將麻繩或者棉花拆分為細小的纖維同樣用膠和糯米水和制成泥,這次的土中加入細沙,泥和沙的比例為3:1,同樣待第二層泥八成干時壓抹在墻體上。三層泥底做完后,待泥底快干時反復用稀釋的細泥薄薄的抹壓,使其墻體平整且沒有裂痕。
敦煌壁畫和永樂宮壁畫墻底的不同制作方法是由多種原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特征和載體特征決定,受地理環境特征限制和繪制條件的制約決定。敦煌壁畫地處隔壁沙漠地帶的山地,依山而建,利用山體作為繪制墻面,而在巖壁上開鑿石窟并在石窟內繪制壁畫本身又增加了難度。永樂宮壁畫位于西北平原,是在建筑之上人工為之的墻體進行繪制,墻體本身就是依壁畫需要而制,從建筑設計到墻體制作,都是以繪制壁畫為目的,工序和工藝自然精良。
除此以外,敦煌壁畫始于先秦后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等時代連續修鑿,早期壁畫風格較粗曠,多以色面造型,不要求精細刻畫。永樂宮壁畫修建完成于元代,此時的廟堂壁畫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制作工藝,得以運用完善精良的繪制技術和墻底制作方法。敦煌壁畫是由獨立的供養人出資修建,財力有限,繪制者均為民間工匠,并且繪制環境是在野外山崖的石窟中,洞窟內光線較暗,也限制了工匠細致刻畫的表現能力。永樂宮是由元代政府出資修建,雖遭遇了因政治動蕩導致的停工,但基本保障了強大的人力財力。敦煌壁畫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壁畫,還保留了印度、西域等繪畫風格的影響,而永樂宮壁畫是集歷代壁畫大成,造型準確、工藝精湛、風格華麗、規模宏大,精致的墻底制作是這一切的保障,雖然也是工匠所為,但元代壁畫繪制粉本代代相傳,歷經幾代能工巧匠的完善和傳承,也出現了壁畫繪制的大家,而永樂宮壁畫就是元代道教壁畫精華的集中體現。永樂宮壁畫造型沿襲唐宋,人物形象圓潤飽滿,線條堅挺有力,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獨立的審美價值,色彩運用大量礦物色,華麗厚重,是中國壁畫經唐宋紙絹壁畫發展之后再次回歸墻壁的過程。由此可見,永樂宮壁畫借鑒吸收了紙絹繪畫技法精細、造型準確的特征,并將中國畫的“線”充分的運用在壁畫繪制中,是元代壁畫精湛技藝的集中體現。
研究壁畫墻底制作方法,是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壁畫繪制技法重要的環節,更是我們了解先賢壁畫創作發展脈絡的重要線索。學習傳統壁畫墻底制作方法,不僅僅是復原古人的繪畫技法,更是我們進行壁畫以及繪畫創作所需的基本技能,通過對中國傳統壁畫發展脈絡的梳理和對西方壁畫樣式的比較,便于我們更清晰認知自我,能夠主動有意識地探索中國繪畫的發展,所謂“入古者深,出古者遠”。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農業大學社科基金項目,課題名稱《保定民間遺存壁畫考察整理研究》,課題號:SK201611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