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虞川
中國畫山水空間觀分析
◎吳虞川
中國山水畫發展已有上千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我國的一種文化見證。因此本文從空間的概念以及定義詳細的分析了中國畫,并且分析了空間觀在山水畫中的體現,希望可以引起人們對中國畫山水空間觀的思考與探究。
中國山水畫因為其獨特的空間觀念,獨特的風格以及匠心獨用深受社會各界乃至好多外國人的鐘愛,這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山水畫給人帶來了一種美的視覺享受,更重要的是因為中國的山水畫體現了季節的變換,時空的交替,這種時空合一的完美結合給中國山水畫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其實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時間與空間是合在一起的,不可分離的。四時的變換指的是人們對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以及白天黑夜的更替,風霜雨雪等的概括與總結,這種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很好地融入到了中國山水畫中,成為中國山水畫的重要表現因素。
中國與西方國家對時空觀念持著不同的認識,相比較而言,西方人傾向于一種非常客觀與科學的理智時空觀念。這尤其表現在文藝復興之后,準確的視覺感受的繪畫方法被提出甚至深受青睞,這深刻影響著西方繪畫的發展,這要求人們的視覺與物之間的距離是一定的,這就體現在對畫的上下左右出現了一定的限制,其實并不是評判這種方法不好,這種方法真實地展現了自然,是對自然的完全表現,沒有任何夸張以及任何的超越,以一種畫框的形式向人們展現著自然。
而中國畫在這方面似乎表現的卻要比西方的作品活躍得多,因為中國畫不時地對自然提出了許多科學之外的主觀想象力的內容,這是對客觀自然的一種挑戰。也是對宇宙的一種不能用科學解釋的主觀想象的研究與探討。中國畫徹底地體現出了對時空的不信任以及懷疑,表現在繪畫中則體現為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超乎想象地對時空進行解釋與描繪,這是一種大膽的懷疑,更是一種思想的完全解放,體現在中國畫中更加完美地給人帶來一種美的視覺盛宴。
其實從時空的定義中不難看出,時間與空間是內在統一的,不可分離的,它們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時間決定了空間的發展,但是空間反過來卻又深刻地影響著時間。中國畫的許多創作者就是為了尋覓時間與空間的完美結合點以及永恒的體現出來的價值而進行創作的。這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一種深刻的山水情懷。
中國畫的作者們在與自然的朝夕相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空間以及時間觀念,人們在從自然萬物中的生長以及繁衍過程中,發現了空間與時間的內在結合點以及生命的構建,因此中國畫的生命主要體現在作者對時間與空間超乎想象的重塑,空間意識的強烈與否直接關系著作品的生命以及欣賞價值。
中國畫通過對自然界的各種景物甚至小到一草一木的重塑來借此表現自己的內在感受,中國傳統的繪畫最主流的顏色是墨色,這種虛實的表現手法利用在營造空間的意境中,給欣賞者展現出了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想象空間,從而使得自然界的各種景物甚至一草一木有了新的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則在于每個人對于作品的想象,因此雖然同樣一幅畫,展現在不同的人面前是一幅不同的畫,體現的也是一種不同的精神想象。
北宋畫院有名的畫家郭熙提出的三遠法構建中國畫的空間對中國畫的影響非常之大,是我國國畫空間建構的一座豐碑。三遠諧音又指山遠,指的是山下、山前、近山來觀察和研究山,從而延伸出高遠,深遠,平遠等三種不同的觀察方式,以此來構建山水畫的空間。這種繪畫的觀察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作者的空間限制,讓作畫者把視界延伸到了可觀察的范圍之外,這是對心理限制的一種超越,從而達到從整體觀察山水,描繪山水。其實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山水畫一方面是對景物的人為視覺上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的個人思想以及精神的一種延伸,作者根據不同角度的觀察法,在自己的小世界內重構著山水的意境與表現,讓人們從自己的表現手法想象到作者當時創作的意境。這不僅要求作者有深刻的基本功,更加要求作者對山水有自己的獨特的感情以及創作者要有不同于我們欣賞者的胸襟,它是一種無限想象的胸襟,以至于現代人可以從畫面上得到不同尋常的感受。
面對著我們大千世界如此多的萬物,郭熙提出了在宗旨上要用三遠法觀察,但是我們更要因景物而異,不能千篇一律,做到有自己獨特的觀察點,因為三遠法僅是一個大的可觀上的觀察方法,如果任何景物都做到千篇一律,那作品的欣賞價值從何而體現?例如,我們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竹子的最主要的欣賞價值在于竹子的主干,而不是枝葉,因此,在畫竹子的時候就不能偏離這個觀察的重點,而且竹影是竹子繪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對整體的畫面效果非常重要。但是很顯然,我們在畫花的時候則要求完全不同,畫花的時候我們更加強調的是從上到下觀察每一朵花的姿態,以及每一個可以觀察到的地方,可以說畫花講究的就是細枝末節都必須觀察到,越詳細越好,這樣畫出的花才有欣賞的價值,給欣賞者帶來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從而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以及欣賞。但是舉的兩個例子都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非常小的景物,山水不同于花草和竹子,沒辦法一眼就觀察完,因此我們在構建山水畫的時候不能像畫竹子和花一樣,山更加體現的是山的高深與博大以及巍峨,而水主要體現的是水的靈性與動態美,只有抓住這點才能將山水畫的繪畫風格構建起來。作者只有具備這種不同事物不同畫法的精神層面上的領悟,才能創作出不同于常人的具有欣賞價值的山水畫。
中國畫在空間的構建上與西方完全不同,可以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方法,中國畫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是一種全面的觀察的方法,而西方則側重于表現事物的某一方面,中國畫以其三遠的獨特的觀察方法使得山水在人們的眼前重新得到展現,更體現了一種與自然相得益彰的結果,這把中國畫的情懷表現的活靈活現,使人們體會到作者的超乎時空的想象以及博大的胸襟,這是在人為的力量下對自然的一種重構,使自然界的各種景物賦予的生命存在在人們的心里。
中國山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自人類起源以來,繪畫就是一種主要的表現形式,這些畫是每個時代的歷史印記,更加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形態,讓人們從畫風以及畫面上就可以感知當時的歷史,這是一種表現形式的升華。這些畫中飽含了中國的傳統思想以及各個派別之間的哲學情懷。一幅畫體現的是作者的個人內在修養以及精神世界,因此作者的內在修養以及精神世界決定了中國山水畫的時空觀念,這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系,然而中國畫的的實間與空間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更替以及實踐的不斷變化而變化,因此人們對美的欣賞受到不同時代的影響,這些反映了作者的精神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欣賞者的精神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也會受到繪畫的影響,這是一種理念上的重塑,對人們的思想以及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畫的時空具有不同于西方的表現手法,西方講究的是要固定每個點,盡可能的做到把所看到的意義呈現出來,而中國畫卻不同,中國畫講究的是要給欣賞者無限的想象空間,使人們感受到一種身在畫中,思想卻高于畫面的感覺。因此在畫風上講究的是“畫留三分白,留白天地寬”。中國畫之所以按照三遠法創作,這和中國的繪畫思想是分不開的,有限的地點與無限的空間的結合,人文情懷與自然界的完美結合,在無形之中使得中國畫與作者的道德修養以及思想境界,心靈感悟完美揉合到了一起,中國畫講究的重意不重形即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各位畫家其實已經深刻地意識到現代我們所要求的繪畫的風格已經和過去有所改變,不僅是因為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是適應時代的一種要求,因為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的話,任何事物不可能一成不變,如果那樣的話勢必將被歷史所淘汰,走出歷史的舞臺,邁向終結。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山水畫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必將得到更快的發展,不僅因為它要順應時代,更是因為它獨特的表現手法,從而使得其在這樣一個世界中產生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藝術作品。
時代的不斷進步會讓我們對中國山水畫的時空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將不斷地推進中國畫的發展,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我們期待時代給中國山水畫注入新鮮的血液,讓其在如今各行各業高速發展的社會得到更深層次的提高。本文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 ,就中國畫山水空間觀分析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詳細地分析了時間與空間的關系以及空間在中國畫中的體現,并且主要介紹了中國畫山水空間的構建以及對中國畫的山水空間觀的深層次的思考。由于個人所學知識以及思維的局限性,并沒有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希望可以因為此文引起廣大學者對此問題的關注。
(作者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