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生新,青海省湟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市場經濟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導地位
文/汪生新,青海省湟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全面實現改革開放政策,并于一九九四年確定了市場經濟的地位。隨之而來的是中國經濟的騰飛,農業生產也受到了非常大的沖擊,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直至今天,市場經濟在農業生產中占據的主導地位已經無法動搖。本文首先對市場經濟進行了簡要介紹,然后再著重闡述了市場經濟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導地位。
市場經濟;農業生產;主導地位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生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將近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全數養活,且期間所用土地面積不足世界的7%,這其中不光有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更多的是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整個農業生產行業的前進,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市場經濟占據我國農業市場的主導地位的事實毋庸置疑。
1.1 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一種有別于計劃經濟而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主導其產品生產的經濟體系,理論上,市場經濟會痛過服務與產品的供與求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繼而達到自我組織的效果。而由政府計劃進行社會資源配置、生產消費的管控的則是計劃經濟。
1.2 市場經濟的基本模式
西方國家市場經濟模式共同點
截至目前,全球范圍內尚未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和地區屈指可數,而市場經濟更是在誕生之初就已經是極具有效率和活力的經濟體系。市場經濟本身所具有的強大兼容吸納能力使得全球經濟體制都發生了趨同現象,但與此同時,不同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都存在著一些差異?,F在主要的三種市場經濟模式分別有法國、日本的行政管理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美國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德國和北歐一些國家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以下介紹西方國家市場經濟模式共同點:
①經濟行為主體的權、責、利界定分明
經濟行為主體如家庭、企業和政府的經濟行為,均受市場競爭法則制約和相關法律保障,賦予相應的權、責、利,成為具有明確收益與風險意識的不同利益主體。
②實行必要的、有效的宏觀調控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之下,盡管國家政府的干預已經被大大削減,但是保護經濟發展的秩序,仍是國家的經濟職能。政府能夠運用經濟計劃、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對經濟實行干預和調控。
③經濟關系的國際化
作為一種開放性的經濟體制,現代市場經濟使得各國經濟都能夠進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之中,并且令互利互惠的觀念深入了每一個國家。協調國際利益的各種管理規則都得到了各國的廣泛認同和遵守以及各國在資金流動、國際進出口貿易、無形貿易、技術轉讓等方面的發展都是經濟關系國際化的體現。
④經濟運行的基礎是市場競爭
從市場經濟的理念上普遍強調競爭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為達到公平競爭的目的,政府從法律上創造出適宜的外部環境,為企業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如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德國的反對限制競爭法、日本的禁止壟斷法等等。
⑤資源配置的市場化
資源配置是指為使經濟行為達到最優和最適度的狀態而對資源在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進行分配的手段和方法的總稱。市場經濟區別于計劃經濟的根本之處就在于不是以習俗、習慣或行政命令為主來配置資源,而是使市場成為整個社會經濟聯系的紐帶,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1.3 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從經濟上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包括私人經濟在內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條件下運行的市場經濟。
從政治上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由政府有力地進行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
從奮斗目標上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原則。
2.1 市場經濟推動了農業生產自動化
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生產向現代農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農業生產自動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能夠通過信息技術支持從而實現對農業生產進行定時、定位、定量實施現代化管理,向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的“系統診斷、優化配方、技術組裝、科學管理”的目標靠近。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之下,已經實現了自動化控制技術在無土栽培中、溫室大棚中、節水灌溉中、收獲機械中等多個農業生產環節中的應用。
2.2 市場經濟推動了農業生產機械化
市場經濟最大的優勢之一就在于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大型農業生產機械的使用使得農業生產規模大幅度上升。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有著分工精細、工作效率高等優勢,使得農業生產產量的極大提高。
2.3 市場經濟推動了農業生產專業化
整個的雇工式機械化農業生產都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大環境和嚴格農業生產管理之下進行的,為了防止外部環境中惡性競爭嚴重,商業機密泄漏,農業生產分工變得越來越細,整個農業生產都呈現出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特點,這有利于農業生產成員普遍養成分工協作的習慣和理念,提高社會生產效率。
2.4 市場經濟推動了農業生產科學化
由于面向市場經營,使用機器大生產,這就要求人們改變以往傳統經濟狀態下那種憑經驗靠估計進行農業生產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定量測試、計算和分析。這里“科學化”并不簡單地局限于科學技術成果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應用,而包括科學化農業生產人才觀察和分析問題時的思維方式。
2.5 市場經濟推動了農業生產目的化
由于在極其廣闊的時空范圍內組織市場經營,農業生產的目的不再象傳統經濟那樣以獲取產品為直接目標,而是以利潤為直接生產目的,農作物生產變成了獲取利潤的手段。在這里,利潤是泛指一切價值增值。在這樣的目的驅使下,農業生產的中的不必要環節被削減,生產過程更加精簡快捷,能有效提高產量,奠定市場經濟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主導地位。
由以上論述,可以見得市場經濟對于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產量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宏觀作用,其在農業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實乃大勢所趨。筆者希望在我國農業生產可以繼續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腳步,進一步進行自我完善,包括在理論、體制等方面都有所建樹。
[1]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J].中國合作經濟.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