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珍 段小莉,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校企深度合作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價值探討
文/曹珍 段小莉,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當前,我國人才市場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校企合作作為高職院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對于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均具有深遠的意義。
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價值
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增速換擋、產業結構升級、創新驅動三大特點,在這個大背景下,要實現經濟發展速度“下臺階”,效益“上臺階”,不僅需要各大院校培養一大批創新、拔尖的人才,更需要職業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新常態定義為:在規模穩定的基礎上,對教育途徑創新進行全面的深化改革,更好的適應社會生產方式和技術的轉變革新,讓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掛鉤,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本文以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入手,分析了校企深度合作對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升中的重要價值,以期能為高等職業院校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提供借鑒。
價值是指滿足主體需求的客觀態勢體現,即客觀對主觀的特殊效用關系。理清校企合作各參與方的價值訴求,可為校企深度合作達成價值共識提供理性的指導思想。
1.1 政府價值訴求
政府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管理者和主導者,高職院校和企業則是政府創新系統的關鍵支撐,高職院校主要進行基礎和應用研究,企業則負責現實產品開發工作。院校擁有堅實的科技研究力量,但市場推廣和技術轉化能力較為薄弱,而企業則正好相反,相對于院校,企業研發經費更為充足,若能促進二者創新主體相互融合,則可實現優勢互補,在戰略上提高區域經濟的創新能力,因此,政、校、企三方需加強合作,形成完善的合作機制。
1.2 行業價值訴求
行業協會是校企深度合作過程中的中堅力量和指導者,也是政、校、企三方和紐帶和橋梁,行業協會是制定職業從業資格標準的主體,是市場信息的傳播者和反饋者,也是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管理者,因此,行業協會需促進校企雙方這兩種不同社會組織形式的合作,實現優勢資源共享和共同發展。
1.3 企業價值訴求
在校企深度合作過程中,企業雖然是以盈利為目標的社會經濟單元,但在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自身的生存價值才是第一目標,謀求發展其次。企業無論是生存還是發展,優秀的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資源,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底牌,同時也是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的第一要素,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要具備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群體。
1.4 高職院校價值訴求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格局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高職教育辦學理念要完成系統性的變革才能實現突破性進展,在變革過程中需要具備完成高難度、復雜的系統工作,單靠院校培養無法勝任這一要求,院校不具備企業適應生存和發展的氛圍和競爭環境,因此高職院校展開校企合作辦學迫在眉睫。
1.5 學生群體的價值訴求
每位高職學生都想獲得新知、提升綜合素質,在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貢獻自身力量,從而實現人生價值。因此高職院校和企業需注重學生群體這一價值需求,不僅要從人才培養方案入手,更要從心理層面入手,讓學生意識到自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我國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社會建設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拓展工作結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和內涵發展,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2.1 高職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價值認同
價值認同是實現高職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條件,價值理論是實施合作方案的先導思想,只有明確校企合作中利益雙方的價值訴求關系,促進雙方價值認同一致,才能提升高職教育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從而促進校企雙方合作意愿的生成,讓合作深度發展。
校企深度合作是多元價值觀體系下的價值共識體現,價值具有主體性向度,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是主體“內在尺度”,但價值并不是作為獨立面存在,而是與客觀事物相通的,需通過客觀事物體現。人們在創造價值,追求價值的同時,認識和評價價值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價值觀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對價值的認識,并由此產生各種對于價值的觀點和自我看法。人的價值觀一旦形成,會對實踐活動的實施產生導向作用。在目前經濟形勢背景下,校企合作功能的交集體現——教育價值,已經成為校企合作雙方所達成的共識。
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米德認為,認同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從交往互動的場合中,在具體他人處所獲得的自我想象,雖然具有隨意性和暫時性,但最終將形成相對穩定,將自身歸屬于某類群體或課題的自我概念。同時,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也認為,認同屬于一種“集體意識”產物,是促進共同體系中不同個體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認同作為人類特有的認知途徑和最終結果,與社會發展相輔相成,并且在認同體系中,價值認同是其核心問題。根據接收學原理,所有思想觀念的建立和變化,都需要受驅動力和價值觀的影響和參與,即以能否滿足個體需要為評價指標,首先對外部環境思想信息進行價值區分,只有符合個體利益和需求的外部刺激才能被轉化為個體意識和認識,從而被認可吸收。高職院校和企業是社會體系中不存在競爭關系的兩種性質不同的社會組織,盡管各自的利益要求、組織結構、發展目標、管理方式各不相同,但客觀存在的事實是高職院校以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為目標,而企業則亟需高素質人才滿足日常生產所需的人力資源缺口,從社會分工縱向角度而言,二者是前后工序關系,院校是“人才出口”,企業是“人才進口”,二者間達成合作有一定的必然性;從社會分工橫向角度而言,高職院校教師需轉型升級,成為“雙師”資格教師才能為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盡職盡責,而企業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同樣需要對員工進行培訓深造,二者間存在合作的可能;從客觀本質上分析,校企雙方均存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因此這種依存關系構成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礎和價值,即雙方價值認同。
2.2 校企深度合作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核心價值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途徑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合作意向是否明確,短期與長期合作,淺度與深度合作,都是對合作的核心價值是否認同以及雙方內在聯系的具體表現,這種核心價值是一種主導價值的體現,校企雙方合作主要以此為統領,并促進合作的價值體系形成。校企合作的核心價值聚焦于高職教育,即核心價值等于教育價值,在合作過程中價值最重要的內涵是其具體效能,與經濟學理念中的“使用價值”不謀而合,教育的價值主要通過教育功能來體現,而功能是個體系統因各種要素與經濟結構共同產生的客觀性作用,價值則是基于這一客觀作用呈現出的主觀意義,社會公民在教育認識上產生的理念偏差主要原因就是對教育價值的認識取代了對教育功能的認識,例如當前所出現的“教育無用論”和“教育萬能論”等現象均為具體表現,而教育價值與教育功能二者有異同點,但也表現出正相關的關系。
教育價值是指教育作為社會體系中的客體存在,滿足主體發展需求的體現,表明一種社會關系,即教育實踐這一實體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由于價值的載體是人,因此人是價值體系的核心所在。這里的“人”廣義上既包括企業員工,也包括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同樣包括社會受眾群體,影響人的事業發展的因素很多,例如遺傳、教育、外部環境以及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其中教育起到了主導作用,教育的實質是使人掌握知識和技能,提高思想品質,努力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人才。教育價值又包括內在和外在價值,內在價值是指教育的目的,例如為了知識和能力而接受教育,為了探求真理而接受教育等;外在價值是指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途徑,例如為了全面掌握某一項專業技能而接受教育。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即為提高教育質量,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為有效提升教育質量,必然需要樹立科學的質量觀,充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衡量教育質量時,也要轉變思想觀念,由以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水平為評判標準逐步轉變為以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和適應社會需求情況為根本評價標準。以上教育教學目標的實行,必然需要一個可行途徑承載,校企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中進行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通過校企合作,可有效推進高職院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進一步確立科學發展和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促進高職院校思想觀念的轉變。
2.3 能促進高職院校提高辦學水平
沒有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就無法體現出高職教育的優越性,院校只有通過校企深度合作這一途徑,才能充分結合地方產業經濟和技術發展背景下的各種優勢資源,完善教學條件,針對性的展開教育改革,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職院校整體辦學水平,促進高職教育更上一層樓。首先需要對校企合作中對人才的培養價值進行提煉,初步建立共同的核心價值體系,校企合作的核心價值應從合作的現實背景出發,體現企業員工與院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思想,挖掘雙方多年發展所沉淀下來的價值觀;其次要對價值進行良性傳播,合作雙方要利用各種優勢資源開展宣傳、培訓、組織主題交流活動、各種儀式等途徑對合作的好處進行宣講,讓企業員工和院校教師學生感受到校企深度合作的核心價值;再次要出臺合理的合作運行制度,促進合作價值的體現,所擬定的制度必須是校企雙方愿意自覺遵守的準則,并能保證切實有效的運行,將合作價值的效用發揮到最大;最后,要通過合作文化對教育價值進行不斷塑造,合作文化在校企深度合作過程中意義重大,發揮著積極、正面的作用,不斷推動著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需要合作雙方精心策劃和培植。
2.4 有利于提升院校社會形象和服務能力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過程中,合作教育價值的認同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強制,而應該是建立在合作主體內在自覺性的基礎上,雙方主動促進價值認同的行為體現,在社會體系中,院校與企業是兩個不同的文化和經濟主體,在多元價值觀的背景下,要實現教育價值的認同,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到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間的沖突,同時也要認識到二者客觀必然性和依存性,在文化平等的基礎上協調沖突,揚長避短,將文化沖突轉化為文化融合。例如高職院校依托企業平臺,為眾多企業新項目開發、產品研發以及舊設備升級提供解決方案,在將學生送入企業培訓的同時也可為企業員工進行基礎知識的培訓,同時可面向社會人員,提供就業指導和技術培訓,能提升院校的正面形象和社會服務能力,對院校招生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2.5 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主要源動力,而將實用技術與研究成果進行引進并轉化成企業自身所需的技術則是創新的主要途徑,通過校企合作的平臺,可為企業培養一大批適應性強、創新意識突出、有文化有素養的人才,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血液,對學生自身而言,可縮短就業適應期,對企業而言,可降低培訓成本和勞動成本。院校還可為企業新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支持,讓企業在行業中始終保有核心技術優勢,有效提升企業的市場綜合競爭力。
綜上,校企深度合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多層面、多內容的性質,在雙方合作過程中需要保持密切聯系,從提升合作意識,創新人才培養途徑等方面入手,通過不斷實踐創新,開拓進取,并充分結合政府出臺的優厚政策,借鑒范圍試點成功經驗,進一步推進校企深度合作朝多元化和產業化發展。
[1]夏玲,宋建軍.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1):66-68.
[2]錢大慶,宋建軍.實踐育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途徑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7):101-103.
[3]王紅,傅鶴川.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實踐探索——以汽車維修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例[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 13,13(3):124-125,121.
[4]潘萬貴,林海波.校企深度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路徑探索——基于“三位一體”模式[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6):40-42.
[5]李濟球.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企業動力調查與思考[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5(3):4-8.
[6]汪剛.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若干問題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4(7):15-16.
2017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適應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職供給側結構改革研究”(17C0022)的階段性成果。
曹珍(1983—),女,湖南郴州人。碩士,副研究員,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環境經濟系黨總支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