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榮全,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會計學院
對“丑、再、里”中橫豎交叉時筆順的探討
文/唐榮全,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會計學院
不論是在中國的名山名海邊,還是在任何一個小的村莊邊,都配有中國書法文化,這一切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中國書法蘊含了獨特的文化價值。進入現時代,硬筆的引入,書寫快捷多了,硬筆逐漸在很多地方代替了毛筆,我們的社會也在不斷地發展硬筆書法,我們的研究者們在繁體字的基礎上創造了簡化字,也規范了簡化字的筆順,1997年國家頒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中規范了部分字的筆順,到底適不適合,引起了社會普遍的關注,本文針對變化了的“丑、再、里”中橫豎交叉時筆順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橫豎交叉;筆順;漢字
2016 年上半期,我家小學小孩二年級期末考試,考了一個“丑”的筆順,出現問題的地方就是在橫豎交叉的地方,部分小孩是先橫后豎,部分小孩是先豎后橫,答案是先豎后橫,部分家長就開始不斷地探討到底哪個是對的,最后老師告訴家長二者都對,古代是先橫后豎,現在按照國家的要求是先豎后橫。
2.1 不懂簡化字的來源
我們很多人寫了很多年簡化字,但不知道簡化字的來源,自從有了簡化字后,我們逐漸拋棄了繁體字,更不知道簡化字的當時造字的基礎,作文古代書法,主要是篆隸楷行草,我們的簡化字主要從以前的楷行草而來,基本保留結構簡單、筆畫少的楷書,把復雜結構、筆順多的楷書繁體字去掉,從行書、草書中挑選筆畫比較少的,比如“為”就是以前的草書體,“會”也是以前的草書體。
2.2 混淆楷書、行書的筆順
古代時在隸書的基礎了發展的楷書和草書,行書是在篆書、古隸、隸書等正體字快寫并加以定型化而成,行書在字的構形和點畫形態上并不都是依循正體字,每每有所突破和變化,所以說是“正書之小偽”。我們現在的人平時行書用得多,就把行書中的筆順強加到楷書中,其實,二者是有一定差異性的,比如“王”字,楷書的筆順是橫-橫-豎-橫,行書的筆順是橫-豎-橫-橫。
2.3 當代的人對書法不夠重視
當代的人覺得書法不能給人帶來實用的價值,而且要花費很多功夫,所以就不愿意像古人那樣研究探討,很多人寫字都不規范,筆順更是亂得不得了,大家認為反正能認得到就行了,哪管筆順對不對,字寫得美不美,大家對漢字書法沒有足夠的重視,更談不上去好好研究筆順的前后關系了,按照自己的習慣不斷地在丑化中國書法。
3.1 區別對待楷書、行書筆順關系
蘇軾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著名書論,很大研究者只是認為寫字速度問題,楷書要慢點,行書要快點,草書更快,筆者通過多年練習的書法感受認為,其實不然,更重要的還有體現漢字的形態,漢字的氣韻,比如楷如立,立就是整個字端正站在那兒,但不是死板的傻站在那兒,而是站在那兒要給人一種穩重,大方,點畫之間是有靈動性的,很多人理解不透,最后就把字給寫死了,行如走,古代沒有跑字,走就是跑的意思,實際就是行如跑,從形態上了說,跑的感覺就是身體要往前略略往前傾,但整個重心不會倒,這就是行書的魅力,但為了整個重心不倒,行書在這個時候就會打破某些楷書的結構和筆順。因此,對于楷書、行書而言,筆順有時候是有差別的,不應該死板的硬要把它統一在一起。
3.2 站在楷書筆順規則上思考筆順理論關系
漢字的一般筆順規則是: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里后外,先里后外再封口,先中間后兩邊等。對于橫豎交叉來說,為什么要先橫后豎呢,而不是先豎后橫呢?從書法理論“寧上勿下,寧左勿右,寧緊勿松”的原則去思考,先寫橫比豎要容易些,而且容易把握。
3.3 站在楷書間架結構上思考筆順關系
楷書要給人一種穩重、大方又不失靈動,對楷書間架結構的理解就非常重要,楷書結構喜歡講究勻稱,比如幾個橫在一起,就希望幾個橫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幾個豎在一起,就希望幾個豎之間的距離相等。比如“王”,三橫之間的距離基本一樣,又如“冊”四豎之間的距離基本一樣。這樣字就能四平八穩,寫楷書不是橫一定要平,豎一定要直,很多時候是橫也不平,豎也不直呀,目的也是要追求字的靈動性,字得有生命。在回過頭來看“王”字,為什么筆順不是橫-豎-橫-橫,而是橫-橫-豎-橫,我們古代幾千年的書法長河中一直是這樣,一定有它的道理,經過我多年習字研究發現,先寫兩橫再寫豎最后寫橫,能很好地控制到三橫之間的距離保持基本一致,而先橫-豎-橫-橫,就很難保持一致,每每寫到這里的時候,我就很驚訝,我們的前輩們對筆順的研究是多么的到位,因為可能是,在橫與橫沒有東西的時候是很好把握距離的,橫與橫之間有東西的時候會障礙我們的視野,影響我們的視覺判斷,另外,從視野上,豎很容易將橫分成平等的兩份,而橫將豎分成平等的兩份就要難一些,這可能就是我們視覺造成的差異,為什么古人間架結構就有“寧上勿下,寧左勿右,寧緊勿松”,才能讓我們感覺到美的視覺效應。
3.4 探討“丑、再、里”三個字橫豎交叉時筆順關系
我們再回到“丑、再、里”三個字上面,我們先談談“丑”字,丑先寫中間的橫,在寫豎就能很好地控制上下兩邊的距離基本一樣,如果先寫豎,再寫橫就很難控制到上下兩邊的距離基本一樣,我估計1997年國家頒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修改筆順是按照行書筆意來的,行書是先寫豎,后寫兩橫,這樣速度要快些,行書因為調整了筆畫的長短及方向角度,以及整個字的姿態角度都發生了變化,因此不需要保持三橫之間的上下兩端距離基本相等。再談談“再、里”兩字,在楷書里,兩個字的重點就是幾橫幾豎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再、里”兩字,橫比豎還多,“再”有四橫,三豎;“里”有五橫三豎,要保持橫與橫之間距離基本相等,難道更大,如果中間有其他東西再來障礙一下,更無法把握橫與橫之間距離。兩個字都只有三豎,最后的中豎是很容易將橫平分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修改“再、里”筆順可能跟“丑”是一樣的,選擇了行書的筆順,只考慮了其中的速度,沒有考慮到楷書的特點,楷書的形態,所以筆者認為倒數第二橫和豎交叉時應該先寫橫,再寫豎,這樣更能讓兩個漢字在楷書里顯得更美,更有氣度,更有它自身的特點,更能體現楷書領域中獨特的美。
[1] 書法藝術鑒賞18講[J]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1
[2] 漢字筆順存疑—“丑、貫、再、里、單、訊”的筆順問題討論[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