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濤
區域生態環境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馬建濤
根據“十三五”的發展規劃,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求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倡導綠色發展,提升的生態文明水平,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區域性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借鑒和幫助。
第一,生態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日益嚴重。根據2013年京津冀發展報告,以北京為例,綜合承載力已經處在危機狀態,天津已經達到了警戒線,河北的承載力逐漸飽和。從人口方面進行分析,2015年,華北三地可承載的人口總量為9800萬,但是實際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1億人;從水資源承載力方面來看,華北地區水資源僅僅能夠滿足60%的人需求。從空氣質量來看,以北京為例,在2016年,北京共發生重污染39天,其中38天是PM2.5重污染,對全年PM2.5平均濃度貢獻超過三成,雖然經過全力的整治,但是仍然超出了國家制定的標準。從交通方面來看,根據《2016智能出行大數據報告》,北京市人均擁堵成本為8000元。以上問題對華北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并且北京和天津需要的資源和環境加大了河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
第二,城市建設呈現出無序狀態。就目前而言,從整體上看,京津冀3個地區綜合起來的城市化率超過了60%,但是在實際城鎮化過程中,呈現出極為不均衡的發展,大大增加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出現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問題,從而制約了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在城市化規模不斷擴大的前提下,由于在實際過程中,缺乏全方位的監管,大大降低了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承載力,導致經濟發展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三,產業協作發展水平比較低。雖然我國結合華北地區發展情況,制定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但是與京津地區相比,河北省發展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據的201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統計的數據分析,津兩地人均GDP都超過1.6萬美元,而河北省人均GDP 為6000多美元。從產業結方面來看,北京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占有比重接近80%,天津和河北省第二產業比重占據半壁江山,由此可知,中心區域與邊緣地帶存在較大的差距。并且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會把重度污染的企業不斷向外轉移,就會把污染源轉移到中小城市,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從整體上改變環境污染問題。
第一, 出現生態貧困問題。對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而言,都形成了特有的自成系統,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對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料進行過度的開發,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定范圍內的生態帶,對這些地區而言,在當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資源開發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需要優先供給北京和天津地區,在這種情況下,貧富差距就會進一步拉大,增加了治理的難度。另外,隨著華北地區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日益凸顯,在進行實際治理過程中,需要站在全局發展的角度,進行系統化的治理。但是華北地區污染治理過程中,未形成全方位的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影響了實際治理的效果。
第二,水資源過度開發。在華北地區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前提下,由于人口不斷增加,從而引發了非常嚴重的生態問題。就目前而言,京津冀地區水資源開發非常嚴重,當前這一地區水資源赤字為90億立方米,而年均擠占生態用水量為15億立方米。以河北省為例,作為京津地區重要的水資源供給地,在自身水資源非常短缺的情況,還要源源不斷地輸入北京和天津。根據相關統計,北京和天津兩地80%以上的水資源是由河北供給的,這樣一來,就加劇了河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情況,導致地下水水位嚴重下降,水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第三,空氣環境受到污染。就目前而言,華北地區空氣污染非常嚴重。還以北京為例,據2013年報道中科院測定PM2.2組成的比例,土壤占15%,燃煤上18%,生物質燃燒占12%,汽車尾氣與垃圾燃燒占4%,工業及無機物排放占25%,氣溶膠占26%。工業煤炭燃燒是形成PM2.5主要成因,占到所有污染物的70%以上。為了積極應對華北地區環境污染問題,河北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淘汰落后產能,重點對煉鋼﹑煉鐵等行業進行整治,不斷提升污染費用標準,與之前相比,空氣污染費用征收標準上升了至少10倍。但是由于空氣污染問題涉及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治理難度比較大,需要制定長期的整理計劃,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華北地區空氣污染問題。
第一,要建立完善的生態系統架構。為實現華北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性的統一,需要結合共性的環境問題,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共享﹑共建﹑共治的機制,完善各級管理機制,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針對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規劃,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實現環境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統一。
第二,認真衡量華北地區生態環境的承載量。在華北地區經濟協同發展過程中,需要認真分析周圍環境承載量,嚴重把握好生態紅線,切實控制好能源消耗強度和能源總消耗量,實現雙控,從而保證華北地區的水資源﹑空氣資源以及土壤環境的質量。另外,要結合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情況,嚴格劃分生態環境容量,控制好排污量和污染物的標準,積極提升清潔生產,制定完善的環境整體規劃方案,為做好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第三,促進華北地區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進行經濟協同發展過程中,為了做好生態環境保護,需要豐富生物群體的多樣性,最大限度緩解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提升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在進行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需要不斷融入高新科技,找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從而環境問題的本質出發,不斷采用先進的生產理念和技術,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決策,通過先進的生態高新技術,對生態環境建設進行全方位的把控,重點控制華北地區高污染﹑高耗能以及高耗水產業,加強對企業生產的全過程管理,從而滿足當前生態環境治理的標準。
吳忠市環境監察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