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
在高校人文素質通識教育中開展未來型教學的思考
◎高路
隨著知識經濟和教育大變革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領域教師和教學思維及教學方式的轉型就成為了勢在必行的發展趨勢。高校教育想在知識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突破“傳道、授業、解惑”在傳統教學上的體現,實現教育認知和實踐的深度進化,就需要探索并研究未來型教學主體在教學思想上的轉化培養,從而適應未來教學新形勢的需求。
大學生人文素質通識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一直是一個值得關注并尋求發展的領域。近幾年來,高校的人文通識教育一直處在一個較熱的發展勢頭,是因為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專業化教育備受重視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人文教育的薄弱所導致的不少問題。諸如大量理工類專業學生在人文基礎知識上的嚴重欠缺;大量大學生在人生和道德價值觀上的偏差導致的社會問題等也迫使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質通識教育成為今天與大學生專業教育同等重要的高校教育實踐。人文素質的提升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并不斷內化的過程,其并不能像專業教學中的知識和技術傳授一樣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在思考人文素質通識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上,也需要有更多切合教學實際的探索和思考。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將知識內化為思想素質都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反思。而要將知識的傳播順利的接駁到接受者,就需要實現藝術化的創新教學。為滿足教師與學生的這三個條件,那就必須要具備“學習型”﹑“反思型”和“創新型”三型結合的主體素質。對于教師而言,開展人文通識教育,首先要具備的就是扎實而廣泛的人文知識內涵。諸如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播教育,不僅要了解中國歷史,還要對中華文化的哲學內涵﹑思想源流要有準確而精深的研究。此外,還要廣泛了解中國文化中的科學﹑藝術﹑醫學﹑教育等知識。
教學實踐中的方式方法都是需要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的,所以學會反思,是未來型教師要具備的主體素質。
在教學實踐中,不光教師要具備“三型結合”的教學素質,更重要的是要讓作為受教育主體的學生逐漸培養出“三型結合”的學習素質。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一開始所主張的就是讓學生不斷學習,哪怕是被動的接受學習,也要“先記住,再思考”。未來型教學發展的要求勢必會深刻的觸及到這一傳統問題。對于人文通識教育來講,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刺激學生對人文學科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創新,這也是對人文通識教育課程的未來需求。
處于大學階段的年輕學生在接收新事物,尤其是能夠迅速建立多元交流溝通的新媒介的接受意愿和能力是最為強烈的。游戲性﹑趣味性的交流平臺是當今年輕人生活中早就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受教育程度如何,幾乎所有具備正常生理機能的年輕人都離不開在網絡交流平臺中的虛擬化生活,那么這就對采取相應形式來開展教學形成了不可避免的考量。
人文素質通識教育在利用新媒介開展教學方面應該說值得嘗試和探索的空間還十分廣泛。不同人文學科的一些基礎知識都可以通過新媒介的傳播方式讓學生對其產生深刻印象并引發思考。以帶有情節性的敘事方式引入,兼具視覺化效果的直觀展示,能夠迅速地將學生導入到適當且具有同感的教學氛圍之中。在了解并掌握客觀事實的同時,恰當地引入多層面的思考,引發學生聯想,這樣就能第一時間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精神層面的理解。諸如歷史類的人文課程,可以采用當下學生喜聞樂見的敘述方式傳遞歷史中的情節事實。
而像一些諸如哲學﹑政治理論類較為抽象的人文學科的依然可以合理的利用新媒介開展教學。這一類課程涉及到一些形而上的理論教學時常常因為理解上的困難而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而通過分析思想開拓者的人生經歷﹑思想來源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等可以很好地讓學生了解其理論產生的契機和原因。這一點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新媒介來得以很好的實現。
我們在強調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的同時,不應該忘記,實現創新的基礎就是創新主體的心理狀態,而良好心理狀態的培養,又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過程。
首先要具備穩定且能抗壓的心態。新事物的不斷出現,勢必會影響教學中的方法方式,積極的利用新媒介﹑新方法實現教學實踐的改進也是每個老師都將會面對的挑戰。如果只是抱著原有的舊習慣﹑舊思維,那就很可能會在新要求下產生情緒波動和不穩定的心態。這既會影響教學實踐,也會阻礙教師的發展進步。
其次是要具備嘗試新方法﹑新模式的膽量,具備改革自身教學和思維的魄力。將原有教學模式中值得保持下去的部分良好地進行傳承和發揚,值得改進的部分通過新的嘗試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謹小慎微的教學態度只能適用在針對一些具體而敏感的問題時,在革新教學層面上,教師要具有一顆永不守舊的心,這樣才能不斷地實現突破,探索到真正適合不同學科教學的方法。尤其是對于人文通識教育來說,結合教師自身的學科專業背景,新方法﹑新模式的嘗試才是最終實現將自身學識最為高效的傳遞給學生并使學生迅速內化的可持續性途徑。
第三就是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點也是培養學生不驕不躁﹑持之以恒的學習心態。這就需要教師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性格的學生類型進行適當的教學和心理引導,最終實現教與學的相互對應。
未來型的教學是每一個教師在每一個教學時期都需要思考和探索實踐的課題。從目前來看,越來越多的教學主體認識并接受了新媒介﹑新思維對于當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高校人文素質通識教育在未來教育中還有相當大的教學提升空間,要如何實現教學中的效率最大化,實現教育推廣成效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我們共同面對﹑不斷思索且勇于實踐。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