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娟
(七臺河市林業局鐵山林場,七臺河 154600)
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于長娟
(七臺河市林業局鐵山林場,七臺河 154600)
林業;可持續發展;地位;作用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自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后,森林可持續經營進入了實質性階段,世界林業發達國家都開始調整和改造傳統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的理論與技術,并組織研究和實踐森林資源可持續標準和指標體系。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實現途徑。加拿大側重于林地生產力的保護,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計劃為依托的林地綜合管理系統;美國注重人們對森林的整體需求,提出了生態系統經營;德國由于幾乎沒有原始林,大多為人工次生林,因而著重于回歸自然的人工林經營,即近自然的林業。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來調整各自的林業發展戰略,著手研究和制定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和指標,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二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有學者提出“生態效益經濟”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生態效益經濟是在以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約束條件下的追求經濟效益總量較大化的社會再生產活動。它包括以下五層意義:一是一種講求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和總量的社會再生產活動。二是一種追求經濟效益總量較大化的社會再生產活動。三是一種以保持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為約束條件的社會再生產活動。四是一種以綠色產業為重要支柱的社會再生產活動。五是一種經濟增長、經濟效益、生態環境三者之間相互協調和有機統一的社會再生產活動。從以上的生態效益經濟的定義和涵義可以看出,生態效益經濟的落腳點在“經濟”上,它追求的是一種經濟效益,它“講求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和總量”,它“追求經濟效益總量較大化”。
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核心的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全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體系,即以全國林業發展區劃及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分區施策導則為基礎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宏觀指導體系;以全國、省和縣級森林可持續經營規劃為基礎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區域決策體系;以各類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和實施為基礎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實施體系;以多種森林經營技術、模式為基礎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技術支撐體系。推進我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的總體進程。
森林分類經營是指根據不同自然環境條件森林發揮不同功能的特點,將森林按照不同的經營措施劃分成不同的類型。森林分類經營的根本任務是要在類型劃分的基礎上,依據所確定的經營森林主導目標,采取相應的組織形式、經營形式、技術措施體系,建立相應的森林經營管理模式。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特定區域產業結構的制約,不同區域和利益主體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森林的主導需求是有差異的。除此之外,由于森林所處地理區位特征、林地生產力、森林結構、質量等森林生態系統本身差異性的客觀存在,共同決定了森林經營者必須根據現實或潛在森林資源所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將現實或潛在的森林生態系統,按不同的經營目標進行分類和空間定位,并采取相應的技術、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進行經營管理。
當前,森林分類經營日益成為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手段和具體途徑。如中國在制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區位和主導利用的不同,將林地林木區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分別采取不同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按照公益事業進行管理,以政府投入為主,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商品林按照基礎產業進行管理,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作用。
加強監督管理,完善管理防護制度,是做好林業管理工作的關鍵。林業管理,主要包括著林政資源管理和林業保護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林政資源管理又包含著林權、資源、砍伐、林業經營等管理內容。因此,做好林業管理,要注重健全“多層保護”管理機制,明確相關管理人員的權限,以及需要承擔的責任,以調動林業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其次,加強對林業資源的管理工作,嚴格控制砍伐限額,并加強對林業運輸、經營方面的監管,加大對濫采濫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行為的打擊力度,真正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完善管理防護制度,是做好林業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林業管理職工是實施生態資源保護的直接實施者,職工思想水平的高低、工作質量的優秀與否,直接影響著林業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現代林業必須及時建立完善一套完整的林業管理防護機制,認真明確各林業管理職工的職責,以達到監督和管理林業工作的目的。林業企業可以和企業職工簽訂相關的維護協議,并定期或不定期對職工的維護行為進行調查和考核,提高職工的工作質量,促進林業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
要做好林業管理,必須加強林業管護工作的有效性,加強林業資源培育。林業管護,包括對木材運輸、經營的管理、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森林防火工作、珍稀植物的保護工作等等。首先,林業企業要注重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規范對林業運輸工作、經營工作的檢查行為;其次是,強化對林業災害的預防、治理,注重對相關植物的運輸進行檢驗、檢查等等,嚴格防止危害生物生長的其他生物的入侵;再次,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注重對存在危險源的森林區域定期檢查、做好林火阻礙措施等等。森林資源是林業當中的重要內容,要想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做好林業資源培育工作。在砍伐森林植被之后,要注重及時培育,提高森林質量。
總之,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林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可持續發展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既要保證經濟發展,又要不對環境造成破壞。林業具有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功能,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其獨特的作用。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中應充分重視林業的地位,完善林業的發展戰略和路徑。
[1]謝邦利.淺談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經營管理策略[J].中國林業教育, 2006(s1):115-117.
[2]劉玉榮,劉玉玲.談友好林業局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的對策[J].林業勘查設計, 2013(2):7-8.
[3]陳統愛,林萬春.初談林業發展戰略的幾個問題[J].林業經濟問題,1983(1):5-7.□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