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岷
(密山市委黨校,密山 158300)
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發展格局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式
魏 岷
(密山市委黨校,密山 158300)
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發展格局;區域經濟一體化
1.經濟發展格局呈現兩端高中間低
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發展格局劃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部與歐洲相連,具有發達的經濟,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部與亞洲相連,處于發展中的經濟發展迅猛,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部地區地處南亞和中亞之間,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因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東、中、西部呈現出巨大的經濟差異。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部包含有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國家,處于發展中的經濟處于上升階段,大面積步入工業化時代,經濟的增長快速而持久。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部 包含西方歐洲國家,在工業轉型基本完成以后,呈現出技術促進增長的現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部的國家,工業化水平較低,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部和西部相比,具有較大距離。東部、中部、西部三大板塊產業出現分工協作不合理,并且存在著發展互補性強的問題。東部板塊一些國家,擁有充足的資金、勞動力、技術資源,并且擁有比較完善的產業體系,是知名度很高的制造加工品的供給渠道,比如東亞和東南亞。中部板塊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石油輸出,如中東、北非和中亞地帶。而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西亞、中亞地區,產業體系相比就特別單一。西部板塊的一些歐洲國家,因為有著先進的科技,發達的工業,高端的產業研發和制造、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優勢,緊緊地把握著全球化下高收益的收入鏈,但是因為其匱乏的自然資源,迫切需要對外擴大發展空間。
2.經濟發展格局互補性強
東中西三大板塊產業分工協作不合理,發展互補性強。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部國家,是世界制造工廠,擁有完善的制造體系,無論是財力、人力,還是制造技術,都是數據全球中間地位,具有大量的豐富資源,具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資金、勞動力、技術資源豐富,是最為矚目的制造加工品輸出地。服裝、木材制品、半導體等其他電子產品從這里向全球輸送,但大部分產業處于全球產業研發、制造、品牌的中端。同時,中國部分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還需要廣闊的海外產品和投資市場;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部國家,西部板塊歐洲國家科技先進,工業發達,占據產業研發和制造、品牌和知識產權高端,牢牢地掌握著全球化下高附加值的收入鏈,但是主要自然資源缺乏,迫切需要對外拓展發展空間;因為發展歷史悠久,科學技術先進,工業化程度較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已經占據制造、研究以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高端領域,但是其發展的領域有限。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部國家主要是以石油出口為主經濟來源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產業單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經濟合作的重中之重。中部板塊中東、北非和中亞地帶主要依靠石油輸出發展經濟,西亞、中亞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產業體系單一。
3.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格局趨向城市化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的經濟發展格局已經形成了以大陸橋為發展主軸,并且以“沿路、沿海和沿河”的城市為空間的發展格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城市在水平空間上呈西北部高、東南部低的趨勢,而城市區域人口總量則正好相反。陸路通道成為了城鎮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在2012 年時,很多歐洲國家的城市化覆蓋率達到了70% 以上,許多中東國家和北非國家則將城市化覆蓋率提升至60% 左右,而部分中部及東南部國家,僅在城市化率上達到不足30% 的標準。
1.形成全新交通網絡
在進行與中亞國家合作共贏的同時,需要更為便利的通道來進行人才輸送、物資運輸、貿易交流和貨幣兌換。在進行鐵路和公路的建設同時,還應當積極構建全方位的交通網絡。
2.市場、物流一體化
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國內市場將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漸完善,資金、信息、生產資料都活躍起來,資源得以優化整合,市場得以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自由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目前最為龐大而又復雜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其一體化進程必然困難重重。物流一體化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關鍵一環,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經濟共同體模式
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共同體模式能夠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區域共同市場。區域內的各個國家之間加強了經濟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有利于沿線國家之間政治修好,解除矛盾,建立貿易出口,為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出口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合作得到了不斷的加深,不斷助推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形成良好的經濟市場。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凡的意義,它是中國與其他各國合作溝通的橋梁,同時也整合了中國內部各省市的經濟資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不僅可以整合區域現有的資源,加快區域經濟體系的建設,建成科學合理、系統運轉、緊密協作、快捷高效的區域經濟體系,有利于推進區域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是實現歐亞大陸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佳方法。歐亞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將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綜上所述,“絲綢之路經濟帶”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模式。這一戰略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建設過程中,其形成了具有一定層次的空間格局,并通過大國的輻射效應,促進各地區協同合作,互惠互利。這一經濟帶的建設不僅能夠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更能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當代,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應該依靠發達的高新技術,從而激活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潛力,進而進一步拓展更大的合作空間,形成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緊密合作關系。
[1]王海運,趙常慶,李建民等.“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背景、潛在挑戰和未來走勢[J].歐亞經濟,2014(9).
[2]董鎖成 ,黃永斌 , 李澤紅等.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發展格局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式[J] .資源科學,2014(7).
[3]任保平.“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構[J].開發研究,2015,(2).□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