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系,西安 710014)
職業技術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探討
朱曉紅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系,西安 710014)
目前,我國對社會發展形態的定義中技術性社會所占的比重極高,因此,作為為社會提供技術型人才的教育場所,職業技術院校有必要針對人才培養,結合現今社會就業風向、技術型教育革新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方案探究。以職業技術院校人才培養為主要內容,針對其人才培養應考慮的各個方面進行深入探究,以期為相關教育人員提供一些革新理論上的輔助。
職業技術院校;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社會需求;培養模式
以現今國家對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學定義來看,職業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重點基本都圍繞在技術培養和應用類人才培養方面。雖然職業院校的教學標準十分固定,但教育風向和教學模式必須要跟隨時代發展特性進行革新,如此才能保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育時新性特征。尤其技術類人才必然要直接面向社會技術層面,因此綜合實際對人才培養的戰略做出修正,是將學生就業難度盡可能降低的必然手段。
國家開展教育雖然分為不同的層級,但層級劃分的本質是為了給社會提供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才。而職業技術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就是以技術性為特征,同時,其技術類教學內容是最具專對性的。即使是不同技術指向的學校,也都是以社會需求為關鍵點調整教育內容的。同時,教學內容也是以技術為核心,但不局限于技術課程。校方的人才培養基本是以生產方向、管理方向、技術方向、建設方向、服務方向這幾個內容為主。另外,教學目的從短期來講,是為了向不同產業提供技術力量,長遠來講是背負著將現代技術與實際應用充分接壤的重要責任。因此,校方若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保證應用型人才產出的質量,就必須要主動與社會實際需求保持關聯關系,如此才能保證職校的人才培養不與社會脫節。
對于職業學校而言,應用型人才的可發展趨勢升高與否,與校方的辦學理念有著極為深刻的關聯。如果校方在培養立意上未能精準明確教學定位,那么其相對延伸的教學規模和形式分配就同樣會十分模糊,長期下去必然會降低當屆學生的應用型質量。而理念的形成也要考慮兩點,其一是學校經久以來的文化目標和辦學目標,其二是當前社會上對技術向人才的實際需求。尤其國家處在綜合發展的超進化階段,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模式都時常變化。因此,職業技術院校辦學理念的創建必須要以社會技術需求為主,以國家經濟模式為主。要讓辦學理念始終處在現代化的前段,不斷淘汰理念舊產物,如此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活性特征和鋪墊好職教開展的第一步。
在確定及穩定了職業技術院校的辦學理念后,就需要以理念和用人需求為核心,構建面向各個技術類別的培養模式。模式實際上就是支撐教學內容、統一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實際內容的框架。通過框架的創立能有效將校方的培養意向與實際教學結合,減少因教學方法及其導向的偏差影響人才培養的效果。而框架的創構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技術院校更加注重學以致用,這是因為應用技術類別的學生,其教育指向更偏向于畢業即就業。而所學可投入使用的范圍和熟練度,是社會和工作單位衡量畢業生能力質量的最優先因素。故校方在編排培養模式時,可率先比照社會要求對課業以及師資力量進行調整。而具體應遵循的社會規則分為很多種,下面將擇選較為重要的內容進行詳述。
1.以社會即時人才配置需求相對照的原則。匹配對照其實就是指適應性,職業院校培養出的學生必須符合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社會特征還包含經濟層面、用人層面以及技術升級層面等。因此,校方在編訂教學模式和教材(如有需要)的過程中,就必然要結合最新的社會狀況,保證學生受到的技術向教育是最新的。反之,若校方忽視對社會素材的采集,對于教材、教師資源以及教學設備資源等必有條件不加補充,那么就會令學校內部的教育水平停滯不前,直接導致教學質量下降。故在適應社會需求方面,需要校方及時探查社會動向,爭取為學生提供更為專業和實際的教學服務,進而為社會提供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2.以適應需求和實際優勢作為填補原則。在職校教學中,社會對技術人才的技術需求類別在短期內可以說是相對穩定的,但技術類別和技術手段必須要不斷進步,才能在現有基礎上提升時間周期或活動周期內的工作效率。故根據實際對課堂講解內容和課程編排進行變動調整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同時,教育方也要抓穩學生的優勢內容,要因勢利導地實現專業技術類別專業靈活性。
3.以突出技術型特色為重點原則。對于面向就業的學生而言,若要在人才選拔中脫穎而出,不但要具備豐厚的知識和操作能力,也要能突出技術專業的行動優勢,如此才能成為專業的佼佼者。因此,培養模式的精練部分要格外注重對學生專業性特征的培養。首先,教學環境及教學素材要跟上,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絕對穩定和現代化的實訓環境。其次,教學內容要體現職業院校的教學特色,也就是學校具備的專門的人才培養的方案,例如,面向學生就業的培養方向,以及與其對應的培養計劃等。培養計劃要包含主方向、教學內容、教育方向以及合理性認證。當計劃被確認可實施后,最好能夠成立專門監督人才培養計劃開展的專門人員,負責計劃的監督實施、階段驗證、成果考核等。
近年間,許多職業院校正進行管理變革,但革新期間面對的主要矛盾仍然停留在無法脫離過去影子的范圍內。傳統教育自然有其可取之處,但一味地遵循傳統教育經驗極其不利于課程的更新。因此,人才培養若要保證能將新型價值觀作為主目標,就要減少新開課程中的“舊理論”。要注重對價值導向和就業導向的突出,盡可能減少人才培養課程中的固有理論內容,要循序漸進令學生意識到學習就業的連通性,使其盡早具備就業意識。如此便可進階提升教育質量,加速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而革新內容除了要改變學生對課堂的理論印象,還要淡化學生對于社會中高學歷人員的恐懼和自卑心理,時刻要求學生銘記技能優先。同時,為了堅固和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需要校方全面優化課程結構,將教學重點放置在對專業能力的培養上,爭取在既定的教學時間內,為學生鋪墊好理論基礎,拓寬技能使用效率。利用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方式進階帶動整個院校的人才培養風格,尤其在內容中要盡量地加入屬于本校的更新原則,以制定最適應社會需求的風格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即便職校學生的技術能力是就業中的重要錘煉點,但校方仍然不能僅抓技能培養??紤]到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校方有必要在素質教育的環節中同樣加重培養。而素質教育也可分為兩個層面:其一,面向職業道德的層面的素質培養。其具體內容可以養成教育為主結構,加強學生對理論、對職業道德、對工作崗位效率必然性的理解。條件允許情況下可接送學生至真實工作崗位進行體驗,要求學生盡早明晰工作狀態和建立工作責任感。其二,在生活層面也要注重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進餐、休息、日常行為都要有相應的應為規范條章作為規范手段,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宿舍文化、樓區文化也應著重開展,具體可采用比賽競爭的形式,讓學生的健康素質、行為素質和文化素質都能在良好的競爭環境中得到升華。
1.加強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結合之路。產學研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可以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的“零對接”,為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技能訓練場地、實訓場景、教育資源、部分師資等保證。總之,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結合之路,能實現互惠互利,雙贏多贏,這是職業技術教育的必然選擇。
2.加強兼容性的師資隊伍建設。堅持就業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關鍵是要有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做人才保證。學院要根據“雙師型”教師的特點和成長規律,按照“接收引進、按需培養、注重實踐、訓以致用”的原則,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只有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理論與實踐兼容的師資隊伍,才能滿足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學需要。
3.教學過程遵循職業性與技術性相結合的原則。職業教育是技術性、職業性很強的專業教育。職業性與技術性相結合是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特征。為使兩者得以有效地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一要在培養目標中明確規定職業性目標和技術性目標,通過對學生進行職業需要和技術技能兩個方面的培養、訓練和陶冶,使學生畢業后能立即或很快地適應某種或某些職業技術崗位的需要。二要在課程設置、教學制度安排、專業教學計劃等方面體現適應性。因為變化和發展是職業和技術的共同特性,這就要求職業技術院校在諸多方面都能適應這種變化和發展。
4.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學生擇業(創業)能力及競爭力。我們在進行就業指導工作時,一要傳授職業知識,通過就業指導,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擇業觀和勞動價值觀,端正擇業求職的動機,避免盲目擇業造成的盲目流動,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干;二要傳授求職知識,提高其競爭能力;三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四要開展創業教育,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其創業素質,為最終走上創業之路奠定基礎。
[1] 林宗良.淺析職業技術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探索[J].科技致富向導,2011,(3):107.
[2] 劉大喜.關于職業技術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研究的幾點建議[J].青年文學家,2012,(21):85.
[3] 任曉峰.職業院校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0):129-130.
G712
A
1673-291X(2017)36-0155-02
2017-05-28
朱曉紅(1968-),女(蒙古族),河北崇禮人,副教授,從事電子技術應用研究。
[責任編輯 吳 迪]